诸葛亮早年无子,所以写信给自己哥哥诸葛瑾,希望能过继他的二儿子诸葛乔。诸葛瑾将此事告知孙权,得到许可以后派诸葛乔入川。诸葛乔后来在早死,并无事迹留下。而诸葛亮晚年自己生了一个儿子,就是诸葛瞻。
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时,曾经给诸葛瑾写信时提到诸葛瞻已经八岁了,聪慧可爱,不过担心他过于早熟,难成大器。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亮不久去世,因为有父亲的余荫,诸葛瞻自己也才思敏捷,因此仕途一帆风顺。后来出任了行都护(代理都护)、卫将军,和辅国大将军董厥一起执掌尚书台,权力很大。而且因为蜀人大多追思诸葛亮,一旦朝廷有什么善政,民间对会传说是诸葛瞻推行,因此他的声誉也非常之好。
在魏国灭蜀之战时,蜀军主力被钟会牵制在剑阁,邓艾趁机偷渡阴平。刘禅命诸葛瞻率兵迎战邓艾。
诸葛瞻抵达涪城后,尚书郎黄崇劝他立即进兵占据险要,以免魏军进入平原。但是诸葛瞻按兵不动,结果在涪城被魏军击败,退守绵竹。随后在绵竹蜀军再次战败,诸葛瞻战死。邓艾兵进成都,刘禅开城投降,蜀汉灭亡。
现在有些人认为诸葛瞻没能及时占据险要,导致邓艾大军得以突入平原,又指挥不当兵败而死,才导致蜀汉灭亡,因此他的能力平庸。不过这真的有些错怪诸葛瞻了。
诸葛瞻的能力可能确实不如邓艾,但是他兵败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实力差距太大
邓艾偷渡阴平时,从所属的三万大军中精选精锐跟着自己一起出发。按照军中司马段灼回忆,这路军马大约两万不到。
蜀地阻险,山高谷深,而艾步乘不满二万。
此外和演义中钟会对邓艾偷渡阴平的计划不屑一顾不同的是,历史上钟会在知道邓艾打算走阴平小路绕过剑阁时,他立刻明白了这个计划的价值,于是派遣将军田章等人率军从剑阁西面小路直扑江油,和邓艾一起抄袭姜维的后路。
钟会这一路魏军的兵力有多少史书上并没有提及,不过田章等人在路上击败了蜀军三校。按照汉军编制,一校有七百人刀两千人左右。这样田章至少击败了两千多蜀军,自身兵力肯定不会太少,也有几千之数。
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
而且田章和邓艾汇合以后,邓艾命田章为先锋,可见田章的部队战斗力也不错,所以邓艾手下应该有两万多精兵。
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
而蜀军全国军队不过十万之数,其中跟姜维驻守剑阁大约有四五万人。此外汉中尚未被魏军攻克的各处关卡要隘守军也有一万多人。驻守巴西防止魏军分兵进攻的也至少有几千人,再扣除镇守江州、南中和其他州郡的部队,此时能供诸葛瞻调遣的兵力最多只有一两万人。
而且蜀军最精锐的部队大多部署在汉中和江州,在成都附近的部队有战斗力的也大多跟着廖化、董厥、张翼等人一起北上支援姜维,诸葛瞻所部的战斗力很值得怀疑。
兵力不如对方,战斗力也相差甚远,而且蜀汉是在邓艾夺取江油以后才知道他偷渡了阴平。在这种情况下等诸葛瞻调集人马、赶到了涪城以后,如果继续前进很可能在半路就和魏军遭遇。
根据此后双方的战斗来看,蜀军在据城而战的情况下还不敌魏军,如果是半路遭遇表现肯定更差。所以诸葛瞻在涪城止步不前不一定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而且在绵竹之战时,诸葛瞻一度击退魏军。最后邓艾以后退无路激励士兵,魏军死战才击败蜀军。所以诸葛瞻在实力不如对方的情况下还是给邓艾造成了一定的麻烦。
邓艾也是一员名将,连姜维都在他手下连吃败仗。诸葛瞻第一次领兵就可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怎么也不是庸才。按照百分制算的话,诸葛瞻的统兵能力至少也在80以上,可以算中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