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作为西汉王朝开疆拓土的最大功臣,虏魏破赵,平代灭齐,兵指垓下,所向披靡,为刘邦的安定天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自恃功高的他最终被萧何和吕后设计杀害,一代将星就此陨落。韩信临死前叹悔没有听蒯通的话造反自立而死在女人手里,那么假如让历史重演,韩信会不会依蒯通所言让天下三分的局面上演呢?
通读史书我们不难发现,从韩信的个人能力和性格特质来看,韩信的才能突出体现在战术的排兵布阵上,团队建设并不擅长,没有自已的核心队伍,缺乏造反的群众基础;再加上韩信心存善念,知恩图报,对于有知遇之恩的刘邦,韩信怀有感激之情,并不愿顶着不仁不义的骂名和刘邦决裂;因此从个人情感和现实情况来看,韩信不想反,也不能反。
首先,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临场指挥的军事才干举世无双,但其政治才能和人格魁力和刘邦不可比拟。韩信从投奔项梁项羽直到刘邦伊始,都一直默默无闻不被重视。若不是萧何极力举荐,可能就此泯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刘邦出身亭长,平时身边总有一帮狐朋狗友簇拥,起兵时随便一吆喝就聚拢了一批“沛县帮”流亡之徒和铁杆兄弟,一直都是有着强大凝聚号召力的领导,在与项羽两强相争的纷乱年代,主动投靠为其效力的名人志士也是接踵而来。韩信一直把自已以千里马自居,靠投靠他人来展示自已的军事才能来实现个人成就感,没有笼络人心的凝聚力和建立自已团队的意识,人生目标定位于找到伯乐来发挥自已的军事才干,当个CEO就挺满足。再看人家刘邦: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人生梦想就当皇帝,政治目标远大。正所谓态度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韩信只能算是一个精通于战术规划的专业人员而已。
刘邦对局势和人性的完美驾驭体现在他对军队的牢牢掌控上,韩信所指挥的军队,副将参谋等高级职位均由刘邦指派周勃樊哙曹参等”沛县邦”担任,中下级军官又多是刘邦多年的追随者。即使韩信想要造反,没有中高层军官的支持也很难得到执行。在攻克赵国后,通过收编战俘韩信指挥的军队一度达到二十万之众,却被刘邦和夏候婴冒汉使之名私服前往,趁其熟睡之际拿了兵符重新调度轻松拉走了大半军队。占领齐国后韩信又向刘邦上表要当齐王,被张良以立王为名又把收编的新兵全拉到荥阳去了。在察觉到韩信日益膨胀的野心后,极擅政治权术的刘邦一次次通过表面安抚不断削弱韩信的军事实力,不给韩信建立自已独立军中势力的机会,让韩信在军中的威望和在控制力在刘邦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自信心大受打击。
假如韩信听从蒯通三分天下之策倨齐造反,刘邦极可能放弃荥阳直接攻打齐国,当初攻打赵国和齐国扩编的军队经过刘邦两次抽调所剩无几;再加上军内曹参、周勃、樊哙等“沛县帮”鼓动同属刘邦老部下的中下级军官反戈,韩信将陷于内忧外患的交困局面,本已拥有的富贵不仅不复存在,还要面临被诛九族的灭门风险。权衡再三韩信不敢冒险造反。
韩信的死缘于他的情商低下,不懂收敛。在刘邦眼中,韩信其实不仅不能与萧何张良这些文臣相提并论,就是樊哙都胜他一筹,若论战功,樊哙攻城略地总是“先登陷阵”,鸿门宴上更是单骑救驾足以骄人。但是唯我独尊的个人膨胀导致他目空一切四面树敌,他既不知人,也不自知。韩信的人生是悲剧的,自以为功把自已过于高估;不明白鸟兽尽良弓藏的低调做人道理;身处险境没有政治警惕性不懂保全自已,不算真正的智者和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