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魏将邓艾率军从景谷道偷渡阴平,杀入绵竹,斩杀诸葛瞻父子,而后迅速兵临成都城下。
最终,在经过蜀汉朝堂的激烈争吵后,刘禅还是听从大臣谯周的建议,选择出城举国投降,进而宣告了蜀汉的灭亡。
假如历史可以重来!
那么,如果刘禅当初不选择开城投降,而是拒守城池死战到底,是否能够坚持到姜维大军的回援呢?
其实,在蜀汉灭亡之时,国内还有三支尚可战斗的精锐部队,而且东吴还派出了一部分军队策应蜀汉,还是有机会能够实现反败为胜的。
当时,蜀汉境内的三支军队,分别部署如下:
第一支蜀汉军队:姜维率领着蜀汉5万大军(蜀汉主力) 驻扎在剑阁,阻挡钟会的数十万大军。
第二支蜀汉军队:巴东太守罗宪率军镇守在东吴和蜀汉的边境城池—永安。
第三支蜀汉军队:安南将军霍戈率军镇守南中七郡。
这3支军队的将领,可以说是蜀汉政权的全部武装力量,而三支军队的将领也是各有千秋。姜维是不可多得的帅才,而罗宪和罗戈便是蜀汉军事集团内部为数不多的将才。
根据史料,当时的蜀汉内外局势是这样的。
其实,现在对于蜀汉威胁最大的就是邓艾所部3万兵马,这3万魏军兵马可不是羸弱之兵,而是在拿下江油关以后,部队得到休整补充的精兵部队,随时可以一鼓作气拿下成都。
再来说到成都的地形,成都有一个最大的地形弊端。那就是地处一个冲积扇平原,地形平坦,这就导致成都周边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蜀汉军队派出的阻击大军也相继被魏军击败。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成都没有坚固的城防,是很难坚持到援军的到来。
不过,在刘禅决定投降的时候,成都城西北的雒城(即现在广汉境内)可还是在蜀汉政权手里,只要把雒城牢牢守住,就可以阻挡住魏军的攻击锋芒,进而为蜀汉其他军队调动解围成都危险,提供宝贵时间。
当时,之所以刘禅投降之时,雒城没有被魏军攻占,就在于邓艾所部是偷渡阴平而来,也就是轻装奔袭,自然是不可能带完备的攻城利器和重武器装备,这对于攻击城池来说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历史上,雒城的城防可是固若金汤,在刘备大军西征入蜀的时候,整整被阻挡了一年以上,就连刘备的军师庞统也是命丧于此,可见雒城城防是何等厉害。
所以,邓艾绝对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拿下雒城,这便是对于蜀汉有利的。
然后,再来说说邓艾成功占领涪城。虽然说涪城被邓艾军队占领,姜维无法直接回援成都,但是这并没有阻断姜维大军和其他蜀地联系,也就可以绕路勤王救驾,无非耽误些时间罢了。
当时,位于蜀地北段的利州,虽然蜀汉储粮中心被魏军占领,但是这并没有中断蜀汉军队的粮草供应,因为蜀汉军队的粮食不来自于利州,也不是来自于汉中平原,而是来自于千里外的成都平原。
当时,成都平原田地可是一大片,都是蜀汉的重要产粮区,姜维的粮食也没有中断,还有挽救蜀汉的机会。
其实,单从局势来看,对于偷渡阴平入蜀的邓艾所部反而是最危险的,西边是连绵的山脉,东边有偌大的龙泉山脉阻挡,北面还有姜维4-5万大军驻防剑阁,可以随时引兵南下回援成都,东南方向还有雒城的1-2万蜀汉军队阻挡。
当时,在成都的蜀汉精锐部队也是有5000人马以上,但是只要雒城牢牢在蜀汉手里,就可以消耗邓艾所部的锐气,最终一鼓作气拿下。
同时,一旦邓艾所部长驱直入,很容易导致粮道被断,陷入蜀汉军队重重包围,最终全军覆没。邓艾所部一旦覆没,蜀汉军队便可以趁机收复利州一带。
不过,当时的蜀汉政权其实已经是积重难返,即便是消耗了邓艾所部,钟会所部也必然会加大兵力攻入剑阁,进而击败姜维大军 再挥师南下,直取成都。
在蜀汉灭亡前夕,全国的机动兵力加起来不过12万,全国户籍数不过90万,而魏国出动的一支机动军团兵力就达10余万(鼎盛时期兵力在50万),全国户籍数443万。
简单来说,就是蜀汉也根本耗不起和魏国打持久战,否则诸葛亮也不会在世时就积极北伐。
诸葛亮心中很明白,出师表也说得很清楚,益州疲弊,益州的人才匮乏,早年北伐征战将领(五虎上将等)和后期的军事统帅姜维,几乎都是益州之外人士。
所以,一旦这批人才消耗殆尽,蜀汉就真的没有和其他两国相抗衡的能力了。
单从实力而言,蜀汉即便是消灭了入蜀的邓艾部队,却也抵挡不住魏国大军的车轮战术,在兵力、民力、钱粮方面都不占优的情况下,蜀汉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除非在诸葛亮在世时,蜀汉政权能够打通河西走廊,沟通西域诸国,进而才能让蜀汉获得源源不断的钱粮和人才补给。
可惜直到诸葛亮去世时,蜀汉的这一宏图都没有实现。
历史的结局是,那时的蜀汉朝廷已经腐败黑暗,连姜维这样的柱国大臣都只能去沓中屯田避免内斗,刘禅最终听从了奸臣的意见,献城投降,蜀汉政权从此灭亡。
历史没有假设,按照蜀汉的国力,他们也玩不起持久战,除非他们能够坚持到八王之乱,还有兴复汉室的机会。
更多文章可查看世界历史网公众号(shijielishi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