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蒋介石发动
全面内战
,那时可能没
料到
仅仅过了两年多,自己就不得不
考虑
退路。1948年底,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虽未结束,但其败局已定,跟共产党
握手
言和不可能,因此要想好栖身之地。在他心目中有三个选项,就是重庆、海南和台湾,最终选哪一个还没有做出最后决定。
以重庆为代表的
西南
地区,是抗战时期的政治、经济、
文化
中心,而且巴蜀之地历来
易守难攻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嘛。所以退守这里,就可以凭借地形
优势
阻击中国共产党的
进攻
,为自己积蓄力量争取时间。一旦时机成熟,发起反攻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重庆处在
内地
,没有出海口,孤立
无援
,很难再获得美国的支持;况且国民党
高层
贪污腐败,不肯在打仗上下
功夫
,而共产党的军队作战勇敢,以一当十。即使占有地理优势,自己也没必胜的把握。
比起重庆来,海南仅有一个优点,就是
接受
外援方便。地理位置离大陆太近,根本
无险可守
;面积小,人口少,
素质
还低,很多地方都未开发;经济条件落后,
基础设施
差。种种原因,这里一开始就被排除掉了。
蒋介石举棋不定的就是重庆和台湾两个地方了,他更
喜欢
前者。重庆是抗战时期的
陪都
,各项基础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在这里老蒋指挥
千军万马
抗击日军,取得了胜利,可以说是其
福地
。还因为在此经营多年,掌控局势相对来说容易很多。
不光是蒋介石
拿不定
主意,国民党高层其他人物在选址上也有
分歧
。最后决定退守台湾,张其昀是个
关键
人物,这个张其昀是干什么的,既不是政治家,又不是军人,为什么他的
建议
能起那么大作用呢?
张其昀是个文人,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是
地理和历史
学家。他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
考虑
,认为国民党
西撤
川蜀有很多弊端,并一一列举东撤台湾的种种
优势
。
首先台湾有海峡做
天然屏障
,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
海军
和空军,无法进行空战和海战,想乘胜追击国民党可以说
困难重重
。这样他们就可以暂时得到
喘息
,为日后反攻积蓄力量。
第二台湾气候
条件
好,耕地多,适合种植各种
农副产品
,能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日本在此盘踞多年,工业基础好,公路、铁路
四通八达
,只要用心经营,很快会迎来经济腾飞;有海峡的阻隔,共产党的势力基本还未达到这里,所以社会不稳定因素少。
第三就是台湾海峡是重要的
交通
要道,跟美国远东防线相
衔接
,因此获得其
援助
非常方便;还有这里跟菲律宾距离很近,万一中共军队打进来了,蒋介石还可以从海上
逃往
菲律宾,也就是还有退路。要是在重庆再退守失败,那真的就无路可退了。
经过这么一番分析,三大优势很
明显
,看地图更是一目了然。蒋介石非常认同张其昀的
说法
,其实他心里还有更具
说服力
的第四点: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假,但海峡的隔断,使得它跟大陆方面的交流比较少,当地人受大陆影响也少、受中共的
影响
更少,因此统治他们相对容易很多。
蒋介石虽然打仗不行,但很会给自己找后路。早在三大战役还未开始时,就派孙立人到台湾
训练
新兵,为国民党最后的
撤退
做准备。而孙立人也
不负众望
,训练的这支军队,武器装备先进,技术过硬,在防守金门要塞中立了大功,对国民党军队登上台湾岛起了
至关重要
的作用。
历史证明蒋介石这个选择是
正确
的,假如当时选择的是西南的重庆,恐怕就不是今天的
结果
了。人民解放军连西藏那样
艰险
的地方都能一举拿下,
巴蜀
真的算不了什么。
张其昀随着国民党军队的
撤退
也来到台湾,在这里他主要从事
宣传
工作。曾担任中华民国
教育
部长,为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
杰出
贡献。直到1985年在台北去世,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