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62年,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以“倦勤”为由,正式禅位,宋高宗从此开启了他26年的太上皇生涯。而继承皇位的,是宋孝宗赵昚。宋孝宗上位后,立即驱逐秦桧一党,重用了一个文臣,名叫史浩,这位史浩是南宋名臣,也是宋孝宗的老师,曾经在关键时刻,帮了宋孝宗一把。
史浩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比宋高宗年长一岁,同样经历过靖康之耻。他38岁那年,母亲过60岁大寿,因为家里实在太贫穷,他便借了高利贷为母亲过寿。后来还不上钱,债主要威胁他母亲,他便带着母亲逃到绍兴避祸。在绍兴,史浩考中进士,并且将高利贷还清。通过此事,可以看出,史浩是一个重孝、明理之人。 宋高宗南迁之后,听取谏言,广纳人才,史浩逐渐升迁,走进了宋高宗的视野。宋高宗赵构是北宋第8位皇帝宋徽宗的儿子,因为他的父亲宋徽宗和哥哥宋钦宗在靖康之难时被金人掳走,宋高宗成为宋徽宗仅存的儿子,所以被群臣立为皇帝,建立南宋。宋高宗本来有一个儿子,但因为刘苗兵变时被吓死。此后,宋高宗虽然多方“努力”却无法再生育,无奈之下,只能领养两个孩子,分别叫赵昚和赵琢。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靖康之变时,太宗系的后裔基本上全部蒙难,赵构领养了的这两个孩子,实际上是太祖赵匡胤一脉。为了培养这两个孩子,宋高宗请博学多识的史浩担任这两个孩子的老师。史浩勤勤恳恳,教育赵昚和赵琢,希望能为大宋朝培养出一个千古明君,恢复大宋河山。 赵构虽然领养了两个孩子,但迟迟不立太子,史浩等人多次催促,赵构仍然不为所动。赵构之所以不立太子,有两方面考虑,第一是这两个孩子他还不确定选哪个,第二是他仍然对自己的生育能力抱有希望,毕竟,如果还能生出亲生儿子,总比领养的继承人好。但日复一日,赵构越来越绝望,才决定立太子。 公元1162年正月,赵构突然让赵昚和赵琢各写500本《兰亭序》,老师史浩对两位皇子说:“君父之命不可不敬从。”于是,赵昚夜以继日,亲自写了700多本,比要求还多200本。而赵琢则不当一回事,快到交差的那天,急忙召集一些文人替他来写,凑够500本。这件事让赵构对赵琢的印象很差。 到了二月,赵构突然派人赶往赵昚和赵琢府中,各送了他们10位宫女,这些宫女,都是江南女子,容颜娇艳,花容月貌,让人难以克制。 史浩听闻此事,连忙从家中骑马赶来(文官平时是坐轿子,骑马说明确实很着急),对两位皇子说:“是皆平日供事上前者,以庶母之礼礼之不亦善乎?”
史浩的意思很明确:这些女子平时都是伺候皇上的,不是赐给你们的小妾,你们应该以庶母的礼节好好奉养,这样对你们才有好处。这句话,赵昚听进去了,赵琢却没听进去。3个月后,赵构让人把这20位宫女召回,发现赵昚府上的10位宫女,还是“完璧”,而赵琢府上的,不仅都不是处女,而且经太医诊断,有几个已经怀孕。赵构因此笃定,赵昚诚孝,而且不好色,所以决定传位给赵昚。
当年五月二十八日,赵构昭告天下,立赵昚为皇太子。六月禅位于赵昚,即宋孝宗。宋孝宗继位后,听取老师史浩之言,罢黜秦桧一党,为岳飞平反,重用主战派大臣,重视农桑,休养生息,南宋逐渐恢复生机。这算时间,是南宋仅有的繁华时期,被史学家成为“乾淳之治”。很多人认为,赵昚之所以能成为太子,史浩帮了很大的忙。其实,史浩当时并非刻意帮助赵昚,他的话对赵昚和赵琢都说过,只是赵昚听取了老师之言,而赵琢未听取罢了。在宋孝宗的执政生涯中,他的老师史浩有很大的贡献,史浩89岁去世,生前封太师,死后追封为会稽郡王,做到了文官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