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君,止于仁:一个不坏的宋代仁宗皇帝
迪丽瓦拉
2025-05-28 10:33:32
0

原标题:为人君,止于仁:一个不坏的宋代仁宗皇帝

前言:

宋朝的宋仁宗在驾崩后,讣告送到了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这则故事最早出自于宋徽宗时期的文学家邵博所撰写的《邵氏闻见后录》,故事中,耶律洪基曾言: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言下之意,就是说因为宋仁宗的一措施,使双方的边境长达几十年没有战争发生。因此,宋仁宗驾崩,耶律洪基才如此伤心。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暂且不论,但是从这个故事以及结合历史来得出结论,宋仁宗赵祯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最起码不坏。

宋仁宗的不坏,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有所畏惧

为什么说有所畏惧呢?《宋史.仁宗本纪》中对赵祯的有这样的描述:“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一遇到水旱,或密祷禁庭,或默立殿下;”再比如遇到岁星犯南斗、地震、灾害等自然异象,仁宗皇帝都会虚心的征求臣子意见,广开言路,大赦天下。

“朕未尝詈人以死,况敢滥用辟乎?“这一句话,生动的表明了宋仁宗对于上天的敬畏之心。在封建时代,帝王将相对于天象的重视是很普遍的事情大多数皇帝,对于上天的示警,如自然灾害、星辰异象等,都怀着敬畏之心,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敬畏上天,宋仁宗还对臣子们的批评有所担忧,甚至还担忧后世史官对他的评价。这里面,有一部分原因是他懦弱的性格因素,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使他能够听进去不同的意见,包括有些很尖锐的意见。比如在他在位期间,有个大臣王德曾进献两位异域美女给仁宗皇帝,仁宗见后,大会喜爱。正准备留下,不曾想被大臣王素得知。王素向仁宗进言,啰里啰嗦说了一大堆,中心思想就是皇帝你不能要这两个美女,不然你就会成为后人口中的荒淫无道之君。结果,仁宗皇帝咬咬牙,竟然真的不要了。

由此可见,仁宗皇帝对于事情的处理上,能够听取意见和接纳意见,对于上天和言论,怀抱有敬畏之心,不会无法无天。也正是敬畏,使他成为一个仁和之君、

2、极重感情

人是感情动物,天生冷血的人很少。宋仁宗也不例外,甚至来说,仁宗皇帝重感情的程度,比他的先祖赵匡胤还要多。这从他对他的养母刘太后、杨太妃以及生母李妃的态度就能看出来,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包括喏仁宗对他的骄横皇后郭氏,虽说他不是特别喜欢这个老婆,但是也无非令其出家了事,并没有斩尽杀绝,在郭皇后死后,仁宗皇帝依然非常念旧情。又给了郭氏一个皇家的名分。

在他非常宠爱的张美人死后,作为一向非常重视言官意见的仁宗皇帝,一反常态的拒绝听取大臣意见,非要给张美人一个皇后的名分,以至于出现了一个死了的张皇后和一个活着的曹皇后。包括在他对武将狄青的待遇问题上,力排众议,甚至冒着违背祖宗法制的骂名,任命狄青为枢密院副史。从这些事情我们能够看出,仁宗皇帝对于自己喜爱的人,是真的动了感情。

3、心胸宽广

宋史对仁宗的评价为:“吏治若偷惰,而任事均秉刻之人;刑法若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这两句话,有一定的赞美成分,但也不会完全脱离实际。

比如在南宋的《曲渝旧闻》中就讲到,仁宗心爱的张美人求仁宗为她的伯父张尧谋取个一官半职,架不住枕边风猛吹,仁宗皇帝就准备给张尧安排个宣徽史这样的虚职,结果这件事情被包拯包大人知道后,在朝堂上就直谏,“反复数百言,言吐愤疾。”情绪激荡的包大人,说话间,吐沫星子喷了仁宗一脸,而仁宗皇帝只是擦擦脸,一直到包拯说完,自己最终收回成命为止。

这要换了其他皇帝,只怕早就龙颜大怒,非要治包拯个“大不敬”之罪,而仁宗却没有因此动怒,并且还虚心的接受臣子批评,改正错误,这一点,难得可贵。

还有个故事就是在仁宗时期,有个四川的秀才名叫张元,写了一首诗献给成都太守,这本不是什么大事,坏就坏在市局的内容上。诗中写到:“拔剑断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抬手一看,哎呦我去,这分明是一句反诗,不由分说,就将这个秀才五花大绑给押送到京城去了。本想着向仁宗皇帝邀功请赏,结果仁宗反应却很平淡,说道:“这个老秀才只是想当官想疯了,写首酸诗泄泄愤罢了,既然他这么想做官,给他的小官做做也就是了。”

就这样,这个写反诗的老秀才,在宽仁大量的仁宗皇帝安排下,成为了一个负责司户参军之事的小官,还别说,在任期间,兢兢业业,死心塌地的为大宋效力。

关于宋仁宗赵祯的各种故事有很多,正史和野史均有不同的版本。在我看来,无论是故事的真假,即便是故事中有一定的水分和赞美之词,但是总体上来讲,宋仁宗是担得起这个“仁”字的,不然,为何这些故事的主角不是其他皇帝呢?

结语:

仁宗皇帝性格随和,为政宽松。在位期间,尤其是文人们如鱼得水,后世均称赞仁宗时代为“文人的伟大时代”,在仁宗时代,名士辈出,大腕云集,如著名的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包拯、苏轼、欧阳修等。翻开史书和相关资料,大多均为颂扬宋仁宗的文章,这与他的为政和所作所为,符合了儒家关于治国中“仁”的思想,因此,后世对他的赞誉很高也是无可厚非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唐朝和亲入藏的文成公主,她在吐... 原标题:唐朝和亲入藏的文成公主,她在吐蕃的40年,真实的生活是怎样的? 每每读...
为何杨贵妃姿色不如梅妃,却能独... 原标题:为何杨贵妃姿色不如梅妃,却能独得唐玄宗恩宠呢?性格决定了命运 你知道唐...
出身卑微的安禄山,为何能成为大... 原标题:出身卑微的安禄山,为何能成为大唐的祸患?自私的李隆基和李林甫 安禄山是...
会带兵的宦官有多可怕?唐朝宦官... 原标题:会带兵的宦官有多可怕?唐朝宦官杨思勖开挂的一生! 每当提到中国古代的宦...
唐朝公主为什么没人想娶?娶个闹... 原标题:唐朝公主为什么没人想娶?娶个闹腾的公主,能祸害掉整个家族 唐朝是一个社...
唐太宗问袁天罡:大唐何时亡?袁... 原标题:唐太宗问袁天罡:大唐何时亡?袁:猪上树时,可惜李世民没听明白 唐代可...
薛仁贵人生拐点的两个女人,一个... 原标题:薛仁贵人生拐点的两个女人,一个是自己的妻子,一个是媚娘武则天 山重水复...
安禄山深受唐玄宗的器重,为何还... 原标题:安禄山深受唐玄宗的器重,为何还要造反?学者:他有三个理由必反 无限的权...
17岁唐朝公主难产而死,专家打... 原标题:17岁唐朝公主难产而死,专家打开她的墓,发现一个男子枯坐其中! 17岁...
唐太宗问袁天罡:大唐何时亡?袁... 原标题:唐太宗问袁天罡:大唐何时亡?袁:猪上树时,可惜李世民没听懂 放眼历史...
唐高宗李治决意要武则天议政,并... 原标题:唐高宗李治决意要武则天议政,并不是出于爱,而是一场高明的阴谋 在一些电...
晋惠帝司马衷:历史上最傻的皇帝... 原标题:晋惠帝司马衷:历史上最傻的皇帝,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幸运儿 (司马衷 形...
大唐王朝鼎盛的基础,离不开皇帝... 原标题:大唐王朝鼎盛的基础,离不开皇帝对战马的重视 古代从周朝起就把战马视为...
曹操给送了1个食盒,上书3个字... 原标题:曹操给送了1个食盒,上书3个字,此人一看,立马自杀了,为啥? 荀彧是...
可怜的西汉许皇后,不仅被废还被... 原标题:可怜的西汉许皇后,不仅被废还被大臣骗财骗色,最后被皇帝赐死 中国历史横...
唐太宗李世民死后,儿子李治是如... 原标题:唐太宗李世民死后,儿子李治是如何对待老爹的15位漂亮妃子的? 太宗李世...
杨贵妃终身不育之谜:是安禄山造... 原标题:杨贵妃终身不育之谜:是安禄山造成的?做女人太辛苦,对自己太狠 说起杨贵...
受母亲欺压被妻女残害,唐中宗李... 原标题:受母亲欺压被妻女残害,唐中宗李显的一生活得到底有多悲哀? 唐中宗李显,...
武则天临终前,一80岁老头来到... 原标题:武则天临终前,一80岁老头来到床前,她看到后:狄仁杰骗了我 狄仁杰与武...
东晋,琅琊王家有“王与马共天下... 原标题:东晋,琅琊王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为何一直不敢篡位当皇帝 纵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