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真的不符合隆中对吗?如果符合,败因又是什么
迪丽瓦拉
2025-05-28 19:03:42
0

原标题: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真的不符合隆中对吗?如果符合,败因又是什么

隆中对: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说的是要待天下局势出现重大变化时,方可分2路出兵。而按照教科书的说法:汉中之战于219年5月结束,襄樊之战始于同年7月。

主公你看这里,跟我说的一样不?

从时间上来看,算不上同时出兵。而且秦川这边,曹操虽败,但幸在主动撤退及时止损,还顺走汉中10万军民。刘备虽胜,益州亦尽全力。”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此时的西路,完全是一个对峙之势,大家的基本盘还在,天下大势谈不上有变化。

按照厦大教授的说法,襄樊之战源自关羽的刚愎自用,目中无人,擅自出兵,以致大败。联想到关羽死后,由此而引发的夷陵之败:东征大军全军覆没,5虎上将折损3,失去马良、黄权、冯习、潘睿等中生代人才10余人,先主又病故白帝。

把营寨扎到树林里,有利于隐蔽

使得原本很好的形势急转直下。即使诸葛亮励精图治数年,又堪堪恢复北伐的实力,也只能让马谡这样的二杆子去守街亭。不由得让人想起襄樊之战前,国家人才兴旺的大好局面了。那么,关羽真的是擅自出兵,没按大政方针来吗?

一、天下到底有没有变?

此时,若站在关羽的角度来分析,天下大势可分成三个部分:东、中、西三路。先看中路和西路,因为只要解决了时间问题,也就是汉中之战(公元217年至219年)期间,关羽到底在干什么?这两路的大势是否有变,是可以一并搞清楚的。

看图

《三辅决录》注:18年1月,许昌耿纪、韦晃作乱。起因:宫廷内官想劫持献帝。《三国志胡昭传》:18年某月,河南百姓孙狼起义。起因:百姓恨透了被迫离家远迁的徭役。《曹瞒传》:18年10月,南阳宛城侯音起义。起因:“南阳间苦徭役。”

而且注意!这3次曹魏内部的叛乱,都与关羽有关。第1次:”关羽强盛“,“公公们”想“南援刘备。”。第2次:“关羽授印给兵。”百姓都想“南附关羽。”第3次:太守亲自带着官民反,“与关羽连和“。对了,至少在西路汉中之战期间。

位处中路的曹刘边境,曹操这边的局势很不稳。无论是第1次的宫廷政变、或是后2次的农民起义,找的都是关羽。为什么?因为配合汉中之战,关羽是真没闲着。《文聘传》:”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乐进死于218年)。

说明至少从218年甚至217年开始,关羽便开始北进。218年,”(文聘)攻羽辎重于汉津“。还烧了关羽的战船,只是最后没有成功。因为219年,关羽是坐着大船去的樊城。寻口、汉津在哪里?如图所示,正处于江陵与襄樊之间。

只有先过了汉津才能去北边呀

首先,从进军线路来看,218年的关羽北进与后来的襄樊之战一脉相承,只有打了寻口、汉津,他才能打襄樊。其次,从时间来看,218年的关羽北进与汉中之战有重叠。在西路左将军兵出秦川的时候,中路上将关羽也兵出宛、洛。

再次,《武帝纪》”(219年)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曹仁是先奉命讨伐关羽在前,然后才平了侯音之叛、屠了宛城。荆北革命斗争与关羽的北伐绝对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最后是东路,《温恢传》:建安24年,孙权攻合肥。

我在剿匪,离我十步再说

二、关羽的兵力是多还是少?

《三国志》并未明确襄樊之战关羽军的数量。但根据《吴主传》记载:6年前,也就是汉中之战爆发前的湘水对峙,“(刘备)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亦可大致推断关羽镇守荆州时,手上能用于进攻的兵力不少于3万人。

3万人是个什么概念?“赤壁之战,东吴“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3万”。官渡之战,曹公兵不满万。由此可见,此时的关羽不愧为具有诸侯的实力。那么,是不是说明那个时候的3万人马,只要运用得当,完全可以应付大战役了呢?

我可是大都督,也没多少人

兵法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战争伊始,关羽军的3万人仍是5倍于曹仁的数千人的。“仁人马数千人守城。“而且必须承认,219年的曹操集团确实是形势最为不稳的一年。自统一北方以来,一直到司马代魏。

刚刚经历汉中之败、曹操病情加重、面临3子夺嫡、内部民众起义频起、外部异族蠢蠢欲动、西线还受孙权攻伐。还出现了官员私通刘备,妄图营救天子出逃的情况。倘若中路曹仁真不能抵挡住关羽兵锋,也不难理解,曹操为什么要从许昌迁都。

年纪大了,不中用了

以平息有可能出现的危险。不过,已占据天下10分之7曹操,仍然有处理所有麻烦的底气。实力的差距有多恐怖呢?你关羽3万人挺多是吧,没事。我先派于禁35000。(汉代兵制,1军约5000人)西边同时还留着人对付孙权。

水淹七军是吧?35000没了?咬咬牙,我再调12000来撑住(汉代兵制,1营约1000人)。事实就是,在荆州苦心经营发展数年,好不容易聚集3万大军的关羽。仍然难以击破曹操信手就能拼凑起来的抵抗力量。

没什么了不起的,加加士气

事实是,即使没有后期东吴背盟,最终结果也不过是强弩之末,完师归江陵而已。再加上水淹七军后,关羽又分兵一部押送俘虏,围攻前线的兵力,加上战损又有所减少。面对车轮战,连续作战7个月的关羽军,已不可能夺取襄樊了。

三、刘备集团认识到孙刘联盟的脆弱性了吗?

除开类似赤壁之战这样的生存危机,自取南郡开始,看似历经血与火考验的孙刘联盟,无时不裹挟着赤裸裸的政治利益。赤壁之后仅仅数月,孙权便劝刘备共取南郡,先主不从。既然最大威胁已经解除,你取你的南郡,我下我的荆南。

他们去哪里了

没看到有什么步调一致的迹象。否则,也不会有所谓的“借荆州。”湘水之盟若不是曹操兵临汉中,2人早就陈兵边境,以武力决定势力范围了。即使是传为佳话的,孙权派吕岱助刘备夺取益州,也就是在刘备夺蜀路上最困难的时候撤了资。

《吴范传》:吕岱从蜀还,遇见孙权,说“备部众离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这样来看,也怨不得事成之后,刘备不给好脸色看了。面对讨要,对诸葛瑾曰“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当然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刘备集团的综合判断出现误差。

认为天下大势乃是2弱对1强,孙权不敢也不会在此时背盟。《江表传》:孤以仲谋所防在北,故决意不疑。夷陵之后,蜀国变得更弱,东吴也没能力以江陵为资,攻下襄阳。现实增大的生存危机,使得2国只好抱团取暖。

哪里会有这么温情的相互关系?

但凡开点脑洞,若丞相北伐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圈定雍凉,展望长安。你倒看看连合肥都拿不下的孙权,未见得手脚不会乱摸乱动。故从国家利益上,孙权不是白莲花,态度会随着局势的变化而转变。

我搞搞小动作还可以

刘备集团君臣上下都应当有深刻的认知,并做好相应准备。从曹仁向营中射箭,关羽得知荆州有失的反应来看,也不是没有准备。“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谁知道国舅爷莫名其妙就真的临阵投敌了呢?

难不成他所面临的局势比后来朱然还更恶劣?综上所述,襄樊之战确实是遵从隆中对的战略举措。如果没有出现叛徒,即使关羽不能夺取襄阳,完军归江陵也算是大获全胜而归。只是大势是大势,堡垒内部出现了问题,往往会功亏一篑。

四、简单探讨一下失败原因

如果糜芳当时跟黄权一样,孤军被围,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也没人会怪他。但众所周知,江陵城防坚固,只需坚守几日,便能迎回关羽救军。且“时城中有伏计”。虞翻亦提醒吕蒙:投降者“仅糜将军一人而已”,说明江陵军队大部尚有抵抗意志。

先生,果然救我一命

就更难理解这次以一己之力,改变历史大势的事件原因了。但只要细究,其实也还是集团内部的问题。刘备集团之所以能吸引历代年轻人的向往,往往在于附着其身的理想主义光辉和人文主义氛围。

只是当再往更高层次发展时,用法规代替感情协调理顺内部关系,才是必需经历的途径。糜芳事件看似偶然,事实上是组织内部不够专业化的具体表现。因为,即使整个集团具备理想感召性质,也不排除具体到具体人,德才方面会存在良莠不齐。

你!

很多人说,糜芳投降是糜氏去世后,在集团内部发展受限而逐步边缘化的结果。然而历史告诉我们,他投靠孙权之后反而逐步走低(这是投降前他应该预见到的)。因此,糜芳之降不在于苟富贵,而在于没信心。

同甘共苦,一路走来

没信心在得罪实权派人物——关羽之后,出现动摇之心。这是不难理解的。例如在历史上,才华横溢的军事干部层出不穷,可需要先克己、而后约束人的优秀政工干部为何稀缺?关键就在于表面上看似哥俩好的意气风发很容易。

以身作则、克己奉公往往才能立下公心。咋咋呼呼,大大咧咧,能团结的只是核心班子的那几位。看似犯错之后,大哭一场的人情味,绝对笼络不了更多的人心。无规矩不成方圆,当资金、实力、人员数量发生质变之后,契约、法令、遗嘱才是确保稳定发展的凭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我... 前言 1937年,演出剧团抵达了南京演出,他们是用艺术的力量激励那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抗战军人们。 王...
原创 明... 前言: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闰七月二十八日,元大都北门:健德门(今北京德胜门)。 元朝末代皇帝妥...
原创 1... 1941年,日本少将严刑逼供张子政无果,恼羞成怒,一刀刺穿了张子政的胸膛,还将遗体践踏得惨不忍睹。一...
原创 蜀... 蜀汉最大的骗局,表面上是五虎将之一,其实是货真价实的水货! 蜀汉,开国君主乃是刘备,助攻者无疑是一堆...
原创 孟... 南亚次大陆,大致范围是苏莱曼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掸[shàn]邦高原之间的陆...
原创 秦... 前言 秦始皇为何自称“朕”?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 将“朕”字拆开来看,或许能揭...
原创 苏... 在俄罗斯伏尔加河岸边有一座大城市叫伏尔加格勒,在八十年前这里曾上演过苏联人民一段不屈的历史。 在这...
湖南史前文明图卷亮相国博 参观者在“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展”上观看图卷。  新华社记者 李 鑫摄 新石器时代高庙文化...
原创 清... 清朝末期,中国历经了数不尽的磨难与屈辱。满清统治者挥霍无度,固步自封,导致中华民族蒙受了长达一个世纪...
原创 4... 说到日本,我们心中难免有几分愤慨,是献给为国为民的英雄,他们虽已去世,但却永留我们的心中,不过记住历...
原创 蜀... 马超是位武功盖世的大英雄,曹操抗争到底,且从未示弱,从未示好,但他也一生坎坷,前后三位夫人都不得善终...
原创 看... 慈禧:权力背后的阴影 慈禧,这个名字唤起了人们对于清朝末期的回忆,但更多的是一种气愤和不解。她的举...
原创 李... 前言 自古以来皇位上的人都是多疑的,君主大肆斩杀功臣的事情屡见不鲜,刘邦和朱元璋更是此事位列其首之人...
原创 范... 作为秦朝末年最有名的谋士之一,范增的谋略水平,其实是很难判断的。 这主要是因为,正史上有关范增的记...
原创 秦...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陵寝,在中国古代,人们事死如事生,尤其是皇室帝王家,生前就修建...
原创 西... 在西方政要的眼中,晚年毛泽东是一位具有独特领袖气质和个人魅力的伟大人物。 毛泽东的身材魁梧高大,脸上...
原创 4... 过去500年,欧洲几个老牌帝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众多殖民地,其中以英国和法国为主,其次是西班牙。作为欧...
原创 清... 清末时期,康有为最早提倡并设立农学会,而负责实行的人则是孙中山。在广州起义之前,孙中山就已经设立了农...
原创 山...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姓氏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的依据,它之于人们的精神信仰含义远胜于社会含义...
原创 苏... 苏联的最后一年系列 我以为很多历史的形成其实具有偶然性,有时候甚至就是某个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