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大清遂亡!“-若良弼不死,清廷或许还有转机
迪丽瓦拉
2025-05-29 13:04:04
0

原标题:“我死,大清遂亡!“-若良弼不死,清廷或许还有转机

昔年杜子美曾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叹诸葛孔明之遗憾,如今再看华夏上下千百年光阴,会发现诸如诸葛孔明者并不在少数。

而他们的遗憾、他们未能实现的壮志,也都像诸葛孔明一般,尽数消散在了历史的风烟中,徒惹后人伤怀感慨。这般典例,一如晚清良弼。

良弼其人,生在晚清,长在晚清,名或不显,却是那时清朝廷一员不容忽视的大将。他死前,曾说"我死,大清遂亡"。

待他故去,果不其然,未有月余,清帝溥仪便颁布了退位诏书,让属于爱新觉罗的天下自此成为历史。有人评价良弼,赞他乃清朝廷最后一根可续命的稻草,那么,属于良弼的一生又拥有什么样的故事?

宗室子弟,坎坷经历

良弼出生在一八七七年,那年正是光绪三年。他是清朝宗室子弟,姓爱新觉罗,但并非帝王一脉,而是努尔哈赤最小的弟弟巴雅喇的后代。

顺治年间,良弼的某位祖宗依附摄政王多尔衮,遭帝王清算,一度罢黜宗室身份和爵位,直至后来多尔衮平反,才跟着恢复了宗籍,赐宗室旁支可佩带的红带子。

良弼的祖父叫伊里布,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不提的一位人物,因为此人正是华夏首个丧国条约《南京条约》签订者之一。

不过,祖父或好或坏的评价,与良弼无甚太大关系,他于成都诞生,成长在湖北,几乎从未同祖父相处过。加上良弼的父亲早早亡故,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清贫孤苦,更在良弼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很深印迹。

恰是早年坎坷经历,养成了良弼孝顺母亲、坚毅刻苦的性子,促使他努力学习,为后来种种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留学日本,学生生涯

一八九九年,二十二岁的良弼以优异的成绩和诸多爱国青年一道,奔赴日本留学,入读成城学校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军事指挥。

在校期间,良弼未有丝毫懈怠,抓住一切机会汲取知识,是同学中的翘楚和榜样。在那时的良弼心中,他会这般努力,除却本身刻苦外,亦有不愿毁了祖宗名声的念头。

日常生活里,良弼继续俭朴习惯,从不穿什么华贵衣裳,不追求什么品质,只在腰上系上由长辈争取回来的,代表清朝宗室子弟的黄带子。

并在所有需要签名的地方,认真写下全名"爱新觉罗良弼"以示自己对家世和身份的尊重及骄傲。于良弼而言,能出生在爱新觉罗家,确实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亦是宗室的身份,给良弼的留学生活带来些许麻烦。譬如一众怀有反对满清思想的革命派,便常常在学生自主创办的杂志上虚构良弼针对反满学生的不好言论,由此引发一些遭受蒙蔽的学生产生对良弼的不满和抵抗。

可其实,学生时代的良弼一直坚持满汉融合的理念,他清楚地明白,唯有满汉之间消弭仇恨,才能避免加深华夏危机的后果。

同时,良弼也曾和坚定的革命派们频繁往来,譬如吴禄贞,就是良弼在日期间关系甚好的朋友,哪怕后来两人分处不同阵营,亦未因观念不同而反目成仇。

由此可见,爱国不分方式,真挚的爱国心,理应得到一致尊重,不能由于选择不同,便出言诋毁和否认。

归国参政,清廷荣誉

一九零三年,良弼回国,当年即进入清廷练兵处,转年升任军学司监督,专管军事训练和教育。

他利用在日所学,推动清末军事现代化,是当时朝廷里深受倚重的新星,同手握权势的袁世凯形成对立。

执政者希望,借助良弼这类留学日本的宗室精英来消弭士官生的革命思想,同时牵制袁世凯的权势,以此确保皇权的集中。

事实证明,这个打算确实没错,良弼没有辜负厚望,一步一步迫使袁世凯势力溃败。一九零六年,良弼主持保定陆军学堂校务,同年在河南操练新军。

一九零七年,良弼升任陆军部军学司司长,兼任参议上行走。次年,参与编撰新律,并负责禁卫军管理。

一九零九年,慈禧、光绪接连病故,年少的溥仪登上皇位。良弼联合数人上书建议清廷仿照日本设军谘府,统筹全国陆海军相关事宜。

至此时,昔日帝王忌惮的袁世凯早已被迫离开京城,而良弼,则一步步成为清朝廷不可忽视的将领权贵。

一九一零年,良弼随载涛赴八国考察陆军,又组织滦州操练。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爆发,京城上下人心惶惶,良弼反对袁世凯、反对革命,试图立宪拯救大局未果。

同年十一月,清廷重新启用袁世凯,使良弼受到其人报复,失去禁卫军实权。一九一二年,袁世凯显露野心,联合奕劻等人,企图逼溥仪退位。

面对此等困境,良弼未言放弃,而是同溥伟、善耆等宗室组织君主立宪维持会,对抗袁世凯。然而,恰是此举,令良弼和宗社党成员遭到袁世凯方和革命党的共同仇视。

尤其前者,一直没有放弃彻底除去良弼的念头,甚至不惜利用革命派。

抱憾而终,无力回天

一九一二年一月二十六日,良弼同肃亲王商讨如何应对清帝逊位一事完毕,归家途中遭彭家珍炸弹袭击,彭家珍当场丧命,良弼则伤及左腿,被下属及时送医,性命暂且无恙。

可过了两天,本该渐渐好转的良弼,却伤情恶化,猝然离世。对于良弼的死,有两种说法:

一是截肢手术引出并发症,救治未果,伤重而去;一是说袁世凯暗中安排了一名消火毒的中医,以药毒杀良弼。但无论真相如何,一代将领到底失了性命,让人叹息不已。

据说,良弼临终时曾叹"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待他去后,果然如他所说,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若良弼不死,清廷或有转机,奈何人心复杂,皆为利益,清廷最后一根可救命的稻草,就这样沦为权势的牺牲品,使后来者无限感慨。

文/朱竟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地评线】河声丨“和”是天下之... 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安庆市考察了桐城市六尺巷。 六尺巷全长约100米、宽约2米,巷...
原创 韩... 众所周知,联合国有6种工作语言,也就是所谓的“世界官方语言”,分别是汉语、英语、俄语、法语、阿拉伯语...
原创 清... 清朝最后一任有实权的皇帝是道光,自他以后,同治、光绪和溥仪都有名无实,虽然高高在上,却泥菩萨过江自身...
专家学者在吉林磐石推动东北抗联... 中新网吉林10月21日电 (记者 石洪宇)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20日在吉林省磐石市开幕...
原创 中... 世界的文明发展各有自己的脉络,它们在文明的演变过程之中出现了各自的特色和不同的时代特征。但是,不同地...
原创 清... 顺治皇帝继位后,一旨令下“详译明律,参以国制”,在借鉴明朝律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大清律例》,可以说满清...
原创 清... 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其实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在古代,不知道多少大臣,因为没有谨言慎行,仗着皇帝...
原创 清... 清朝建立后,整个东北百废待兴,由于东北地区是八旗劲旅的诞生地,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因而在清军入关后,...
原创 日... 1991年,曾与美国争锋相对50年的苏联轰然“解体”,冷战就此落下帷幕。这个曾经实力雄厚的超级大国,...
原创 玄... 唐高祖李渊登基称帝开辟唐朝后,从太原起义的军队中选拔出了三万禁军,负责皇宫的守卫工作,称“元从禁军”...
古朴县城焕发全新生机 永新县位于吉安市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历史红...
原创 杨...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原创 清... 本文所有史料均来自于《爱新觉罗家族全书》一书,作者保证史料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原创 骆... [提要]清帝辞位诏书的拟稿与改定,历来聚讼不一。近年,在档案中发现了清帝辞位诏书的两件稿本。其签批文...
原创 这... 历朝历代的封建帝王大多将自己统治下的王朝视作天朝,在他们眼中王朝以外的民族和百姓,都是不开化的野蛮人...
原创 小... 摘要:小牧长久手之战,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谁赢谁输? 在池田恒兴的提案下,一五八四年四月六日,秀吉命十...
原创 从... 不仅在现代社会当中需要警察来判案,抓坏人,古代也需要这个职业的人,只是称呼有所区别而已,其中在历史上...
原创 苏... 1917年,一战期间的沙俄爆发了十月革命,在世界上从此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国家,苏联。苏联从建立开始,就...
原创 他... 老师不好当,尤其是给皇宫贵胄当老师,更是难上加难,给别的人当老师,就算教得不好,最多下岗,可给太子当...
原创 万... 相比于其他朝代的古装剧,清宫剧的热度这些年始终不减,哪怕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人们都已经倒背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