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吹高适了,靠投机上位的节度使,遇到考验终究守不住
迪丽瓦拉
2025-05-29 14:05:29
0

原标题:别吹高适了,靠投机上位的节度使,遇到考验终究守不住

高适似乎算得上是一个奇迹。

高适出身于南北朝时期颇有名望的渤海高氏,但年轻的时候不务正业,还讨过饭,年纪很大了才开始认真写诗,“(高)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

在中唐诗人元稹当上宰相之前,高适是有唐以来诗人中官位最高的。比起同时期的李白、杜甫甚至王维啊,一开始名不见经传的高适居然一出手就做到了位高权重的淮南节度使。

史书曾评价“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高)适而已。”

由此,有些人把高适吹得神乎其神的,说比起政治上不成熟的李白,高适轻轻松松就当上了节度使,牛逼的不要不要的。

阿倍仲麻吕(晁衡)

不过,如果看看高适同时期的那些所谓节度使,就会发现,很多阿猫阿狗都当上了节度使。比如同是李白的好友日本人阿倍仲麻吕,也当上了安南节度使;原来安禄山、史思明手下的很多跟屁虫,也通过纷纷倒戈,当上了各种节度使。

所以,高适这个节度使其实一点都不稀奇。

因为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很多厉害人物不是被杀就是逃亡,皇帝拿手指掰掰,挖出棺材的李林甫的人肯定不能用,被碎尸万段的杨国忠的人就更不能用啦。这几十年来在两个奸相的辅佐下,委实人才凋零,加上天下大乱,还有几个能用的?

唉,想用个人都难,看看身边,还有个高适。

高适

高适为什么“恰好”在这个时候出现在唐肃宗身边呢?

原来,高适以监察御史的身份陪着哥舒翰防守潼关,哥舒翰兵败被俘,很多人要么投降了安禄山,要么怕皇帝怪罪直接逃亡了。

唯有高适,独辟蹊径,脚底抹油跑得快,一路上还累死了好几匹马,终于追赶上了同样脚底抹油、放弃长安的李隆基。

冒着败军之将的死罪,高适追赶李隆基是去找死的吗?

当然不是。

你想啊,李隆基逃出长安的时候,百官都没通知(后来都做了安禄山的俘虏),高适这个时候追随皇帝左右,岂不是特别忠诚?

另外,他早已想好了对策。

安史之乱

李隆基问高适:哥舒翰这家伙咋回事,这么掉链子?

高适解释说:哥舒翰患了重病,平时把军务交给监军李大宜了,而李大宜每天跟身边人饮酒作乐,不管部下死活,二十万蕃汉将士们平时衣粮不给,怨气冲天,哪还有战斗力?

李隆基又问:既然是这样,你作为监察御史,为啥不及时报告?

高适继续解释说:“臣与杨国忠争,终不见纳。”

高适说自己一个正八品下的监察御史跟一代权相杨国忠有过好几个回合的争论,最终杨国忠没有听他的话,所以招致惨败。

反正都是杨国忠的错。而此时杨国忠早已人头落地,说不了话了。

年老昏聩的李隆基听得一愣一愣的,这个高适,不仅忠诚,而且有胆识,能用!

玄宗马上提拔高适为侍御史,这可是皇帝身边的监察官,位高权重。

玄宗下令让诸皇子们分道平叛,高适这个时候出来劝阻说这样做不合适,但没有被采用。

果然,很快永王李遴在江东搞起了叛乱。

头脑简单、一心报国的诗人李白也被忽悠进了永王的班底。

永王李遴

这个时候呢,高适已经不失时机地投到了唐肃宗李亨的门下。本来,高适追随的是玄宗,照例肃宗是不会用他的,应该怀疑他。

但高适来的时机好啊!而且他还有当初劝阻玄宗的政治资本。

李亨听说高适身在老爹身边,心却向着自己,不禁对他刮目相看,问他有何奇策?

高适口才很好,拿出了当年跟李白吹牛侃大山的本事,口若悬河,侃侃而论,分析说永王必败。

李亨也被唬住,当即拍板:既然如此,那就让你当淮南节度使,主持平叛!

高适意气风发赶到淮南,有没有立功呢?

有的文章说高适平定了李亨叛乱,有的还说高适还抓了李白,真是佩服他们的想象力。

实际的情况是高适“师将渡而永王败”。也就是说,高适的部队还没有渡江,永王就兵败了,高适寸功未立。至于是因为他无所作为,还是动作缓慢,不得而知。

至于李白有没有成为高适的俘虏?当时李白被抓到了江西九江,而高适还在淮南的扬州待着呢,八竿子打不着。

李白

肃宗一看高适没起到作用,再加上身边的李辅国也看不惯高适,让高适坐镇最重要的财赋之地淮南,显得很不适合。于是皇帝把高适降职为太子少詹事,不久,又把高适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委以西部边陲重任,希望他在西川发挥作用,抵御吐蕃的进攻。

高适到了西川是不是有所作为呢?

很遗憾,不仅没有取得任何功勋,反而丢失了大片的国土。

大唐由于发生安史之乱,戍守西部的精锐大批调往内地平叛,吐蕃趁火打劫蚕食大唐国土。西川不仅要为国家输送大量财富,同时还要参与戍守西川和吐蕃边界的城堡。

高适认为,与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戍守边界,“运粮于束马之路,坐甲于无人之乡”,不如主动放弃这些穷乡僻壤,“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于全蜀太平之人哉?”他还举出了汉朝公孙弘劝汉武帝放弃西南夷的例子,贾捐建议放弃海南岛的例子(“弃珠崖以宁中土”)。

这封奏疏自然让皇帝看得目瞪口呆:让你去镇守西川,你却建议主动放弃领土?

肃宗再糊涂,也不可能同意呀。

不久,“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蕃矣。”

由于高适的消极防守,被吐蕃轻松接管了进入西川的关键要害部位,三州二城拱手让人,从此大唐的西川变得无险可守。

此时新登基的唐代宗实在看不下去了,立即派严武代替高适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

这严武也曾随玄宗入蜀,虽然比高适年轻20多岁,但风格干练,很快训练出一支精锐部队,“破吐蕃七万”,拿下了当狗城、盐川城。后来又多次击破吐蕃,拓地数百里,功封郑国公。

严武还顺带悉心照顾了一下流落蜀地、落魄潦倒的大诗人杜甫。

严武

唐代宗对退居二线的高适还算不错,封他为渤海县侯,象征性地给了几百个封户,让他养老了。

高适看到代替自己的严武这么能干,自己颇有雄心壮志,却屡屡无功而返,辜负了当年跟李白、杜甫同游时的一番豪言壮语,感到又羞又愧,抑郁成疾,回到长安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高适在微时,曾感叹“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希望有朝一日发达了,跟往日的玩伴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畅谈平生快事。

他也曾嘲笑“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表示不屑与文士为伍,要在广阔的政治舞台上实现自己宏大的抱负。

等到皇帝把他放在舞台的聚光灯下,他却或因时运不济,或因能力不足,屡屡错失力挽狂澜的机遇,岂不令人扼腕!

史书总结说,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平时是比较能吹的,政治敏锐性也是很强的。但是,他“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意思是他说了很多大话,却没干成什么事情,就如当年刘备对马谡的评价“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显然,“会说不会做”是高适最大的短板,慷慨陈词是容易的,可一旦遇到真正的考验,他却掉链子了,没有达成建功立业的理想,真实的高适其人生还是留有遗憾的,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功成圆满。

@青史子建

2021.01.17

★本号已签约维权骑士,抄袭必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地评线】河声丨“和”是天下之... 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安庆市考察了桐城市六尺巷。 六尺巷全长约100米、宽约2米,巷...
原创 韩... 众所周知,联合国有6种工作语言,也就是所谓的“世界官方语言”,分别是汉语、英语、俄语、法语、阿拉伯语...
原创 清... 清朝最后一任有实权的皇帝是道光,自他以后,同治、光绪和溥仪都有名无实,虽然高高在上,却泥菩萨过江自身...
专家学者在吉林磐石推动东北抗联... 中新网吉林10月21日电 (记者 石洪宇)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20日在吉林省磐石市开幕...
原创 中... 世界的文明发展各有自己的脉络,它们在文明的演变过程之中出现了各自的特色和不同的时代特征。但是,不同地...
原创 清... 顺治皇帝继位后,一旨令下“详译明律,参以国制”,在借鉴明朝律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大清律例》,可以说满清...
原创 清... 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其实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在古代,不知道多少大臣,因为没有谨言慎行,仗着皇帝...
原创 清... 清朝建立后,整个东北百废待兴,由于东北地区是八旗劲旅的诞生地,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因而在清军入关后,...
原创 日... 1991年,曾与美国争锋相对50年的苏联轰然“解体”,冷战就此落下帷幕。这个曾经实力雄厚的超级大国,...
原创 玄... 唐高祖李渊登基称帝开辟唐朝后,从太原起义的军队中选拔出了三万禁军,负责皇宫的守卫工作,称“元从禁军”...
古朴县城焕发全新生机 永新县位于吉安市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历史红...
原创 杨...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原创 清... 本文所有史料均来自于《爱新觉罗家族全书》一书,作者保证史料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原创 骆... [提要]清帝辞位诏书的拟稿与改定,历来聚讼不一。近年,在档案中发现了清帝辞位诏书的两件稿本。其签批文...
原创 这... 历朝历代的封建帝王大多将自己统治下的王朝视作天朝,在他们眼中王朝以外的民族和百姓,都是不开化的野蛮人...
原创 小... 摘要:小牧长久手之战,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谁赢谁输? 在池田恒兴的提案下,一五八四年四月六日,秀吉命十...
原创 从... 不仅在现代社会当中需要警察来判案,抓坏人,古代也需要这个职业的人,只是称呼有所区别而已,其中在历史上...
原创 苏... 1917年,一战期间的沙俄爆发了十月革命,在世界上从此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国家,苏联。苏联从建立开始,就...
原创 他... 老师不好当,尤其是给皇宫贵胄当老师,更是难上加难,给别的人当老师,就算教得不好,最多下岗,可给太子当...
原创 万... 相比于其他朝代的古装剧,清宫剧的热度这些年始终不减,哪怕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人们都已经倒背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