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朝最大悬案: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
迪丽瓦拉
2025-06-04 20:32:12
0

建文帝朱允炆,明朝第二任皇帝,年号建文,在位四年,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嫡长孙,不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朱元璋的皇位是传给了孙子而不是传给儿子呢?本来第一顺位的皇位继承人是懿文太子朱标,但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奉命从西安视察回京不久后便因病薨逝,因此,朱元璋便依照《祖训录》立嫡立长,册立朱允炆为储君即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朱元璋驾崩,下遗诏令皇太孙朱允炆继皇帝位,又令诸王在藩地不得至京奔丧。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朱元璋遗诏

建文帝朱允炆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六,才21岁的朱允炆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朱允炆个性和行事风格都十分像其父朱标,为人儒弱仁慈,这样一个人登基之后执政的风格就和其皇祖父朱元璋以武治天下的风格有了非常大的差异,建文帝崇尚文治,随意恢复周礼,反复裁撤官制和署名及皇宫各殿名称,锐意复古,并无实际意义,反倒徒增干扰,又重用文臣而抑制武将,将六部尚书、太仆寺、布政使、太常侍卿等一众文臣的官阶均向上提升一品,提高文官集团的政治地位,因此开启“建文改制”任用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文臣,针对洪武朝遗留的严刑峻法、苛捐杂税、藩王拥兵等问题进行改革,宽刑省狱,平反大量洪武朝的冤假错案,史称“建文改制”。但建文改制带来的文治自身难免会有一种弱点和局限性,这种仁政的施行并不符合当时的局势,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晚年对功臣勋贵进行了清除,大量跟随其起事开国的武将遭到清算,同时朱元璋分封到各地的宗室藩王每一个都有三个护卫,佣兵数万,尤以九边塞王兵力最盛,这就造成了一个对朝廷十分不利的局面,这些皇叔及王兄们对朱允炆的皇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无法节制。这个问题在洪武时期不是问题,但到了建文朝却成了一个头疼的问题,早在朱元璋驾崩之前,朱允炆就曾问过朱元璋说:皇爷爷,如遇外敌,皇叔们自然会帮我安心戍边为朝廷出力,但万一皇叔们有异心的话又该怎么办呢?被这么一问,朱元璋愣住了,半天答不上来,因为他没有考虑到这一层,于是便反问朱允炆,朱允炆于是答到一个对策,他列举了五个对藩王们的步骤:

1、用道德去感化众王之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2、用皇明祖训和朝廷礼法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3、削减亲王封地。

4、调换亲王封地及属官。

5、武力强行削藩。

朱元璋听后也表示赞同,但朱元璋也明白这只是一个计划步骤而已,至于朱允炆有没有那个能力去完成这些计划步骤就需要打一个问号了。

“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

电视剧大明风华中的朱允炆

朱允炆即位之后,各地藩王叔叔们根本就没有把这个乳臭未干的侄儿放在眼里,本就心生不服,尤其是燕王朱棣,因此新君即位无法顺利节制各地藩王,成了新朝廷的一个隐患,于是朱允炆就召集齐泰黄子澄等一众文臣商议,结果意见一致——削藩,好家伙,朱允炆直接跳过了当初对皇爷爷说的前四个步骤,一步到位,强行削藩,就这样,刚即位不足三月的新君便开始削藩,先后将周王逮捕接着又对齐王、代王、岷王进行削藩,最后逼死湘王,并给湘王朱柏上了恶谥“戾”。这波武力削藩的愚蠢做法直接导致众叛亲离,加速了燕王的谋逆之举,随即燕王在建文元年就依据《皇明祖训》发动靖难,清君侧之恶。

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统领镇兵讨平之,以清君侧。既平之後,收兵於营,王朝天子而还。

—《皇明祖训》

皇明祖训节选

其实在削藩这件事上,建文帝因为他的儒弱和优柔寡断犯下了几个致命的错误:

1、错失良机

朱元璋驾崩后,虽留有遗诏让诸王留国中,不得进京奔丧,但燕王等均前往南京,无奈朱允炆急忙下诏让诸王半路返回,这本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旦诸王入京奔丧,就如同羊入虎口成了待宰羔羊,削藩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完成,怎料朱允炆不忍失亲亲之仪,对叔叔们动手,错失良机。

2、操之过急

前面说了,朱允炆对皇爷爷说过对付藩王有异心的五个步骤,但他受齐泰、黄子澄等文臣蛊惑,不按自己的既定计划来,直接强行削藩,全然把当初对皇爷爷说过的话抛之脑后。

3、决策失误

朝廷对削藩的战略有严重失误,以黄子澄为首的一派主张由弱到强,燕王实力太强又无明显过错,恐会落下口舌且不利于朝廷舆论,因此先削周、齐、代等王,时机成熟时再削燕藩。以齐泰为首的一派则主张擒贼擒王,先削掉实力最强威胁最大的燕王,如此一来其余诸王便不敢轻举妄动。事实证明,后者比前者更可取,无奈建文帝天性儒弱也可能是对燕王的畏惧,他采纳了黄子澄一派的主张,欺软怕硬,先削实力弱的,好欺负的。

太宗皇帝朱棣AI复原像

朱允炆的优柔寡断和决策失误错失了数次良机之后最终导致建文四年六月,燕军一路击败官军抵达金陵城下,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投降迎燕军入城。

金陵城破,燕军攻入城内,皇城唾手可得之时,燕王朱棣却下令停止进攻,这就很奇怪了,难道近在眼前的皇位他不想要了么?其实不然,我们要知道,燕王朱棣发动靖难,是依据《皇明祖训》,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如果燕军攻入皇城甚至宫城后,朱棣面对建文帝时该如何自处,清君侧之恶杀掉建文帝身边佞臣后,他就没有理由不退兵了,因为《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了诸王平定朝中奸臣之后需朝见天子然后收兵返回封地,难道朱棣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隆登九五吗?敢公然违背高皇帝钦定祖训吗?所以进入南京后他下令停止攻皇城。

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统领镇兵讨平之,以清君侧。既平之後,收兵於营,王朝天子而还。

—《皇明祖训》

电视剧大明风华中的朱棣

朱棣下令停止进攻,肯定也是不甘心就此止步,也是在给宫城内的建文帝机会,让建文帝知难而退主动禅位,在给双方一个台阶下,他可不想担负一个弑君篡位,杀害自己亲侄儿的骂名,可是就在此时,皇宫内传来了宫中起火的消息,朱棣下令马上去救火,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大火很快便把皇宫烧毁,宫中太监从废墟中找出一具烧得面目全非的尸首交给燕王。

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建文帝朱允炆是在宫中举火自焚而亡的,但从皇宫废墟中拉出的这具尸首本就面目全非,无法确定是否为建文帝,因此真实性存疑。

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

—《明会要》

《明会要》中记载,朱棣派宫中太监从皇宫废墟中拉出皇后的尸体,朱棣指着尸首诡辩称这就是建文帝的尸首。当然这段记载的真实性也有待商榷。

正因为有种种疑点,宫中起火,废墟中建文帝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也从侧面印证了,建文帝有可能还活着,对此,朱棣心知肚明,因为后来朱棣在宫中寻找高皇帝朱元璋留下的宝玺,却始终没找到,我们都知道皇帝宝玺是玉石所制,大火是烧不坏的,最多也就有破损而已,废墟中应该是找得到残骸的,所以,找不到皇帝宝玺就更能说明建文帝朱允炆可能还活着,而且是带着宝玺一起出逃了,就此,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成谜,成了一大悬案,更成为了朱棣的一处心病。

那么,建文帝究竟去哪里了呢?后世对此也多有猜测,其中明末清初学者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了有关建文帝下落的事情,燕军攻入南京城内,建文帝正犹豫不决之时,贴身太监跪倒磕头报告说,高皇帝驾崩时曾留下了一个匣子给建文帝,到危难之时方可打开,于是大臣们遣太监自奉先殿将匣子取来,建文帝痛哭流涕便一把火给皇宫点着了,后来马皇后跑进火里自焚,这有个疑点,匣子取来后,建文帝为什么第一时间不打开来看反而引火烧皇宫,兴许匣子里面有皇爷爷给他留的锦囊妙计呢?说不定可以救他一命就不用烧皇宫了呢?即使要放火也是打开匣子看过之后准备逃离皇宫时才放火啊,马皇后突然弃建文帝而去投火自尽也略显突兀,再说,着火之后朱棣肯定会遣人进宫查看救火,到时候建文帝还怎么脱身呢?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曰:‘临大难,当发。’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

—《明史纪事本末》

那高皇帝朱元璋给建文帝留下的匣子里面到底是啥呢?其实里面就是一些袈裟、鞋帽、剃刀、银两还有度牒和书信。度牒有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匣内书信中写到“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这太神奇了,朱元璋难道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料到日后会有这么一天,早早的就为朱允炆留下了后路,度牒中应文指朱允炆,这个没有异议,但神奇的是应能、应贤居然对上了朱允炆身边两个臣子:杨应能、叶希贤。最神奇的是,君臣几人逃出皇宫来到鬼门后,看见一个神乐观的道士王升,正在撑着小舟等待着建文君臣的到来,王升见到建文帝叩头呼万岁后称,知道他们会来,说高皇帝朱元璋早前已托梦于他,令他在此等候。怎么样,是不是很荒唐又神奇。

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程济即为帝祝。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随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臣名贤,应贤无疑。”亦祝。

—《明史纪事本末》

九人从帝至鬼门,而一舟舣岸,为神乐观道士王升,见帝,叩头称万岁,曰:“臣固知陛下之来也。畴昔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门,升导至观,已薄暮矣。

—《明史纪事本末》

《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卷中还详细记载了建文君臣逃出皇宫后的出逃细节及日后生活细节,建文帝逃到吴江后又经襄阳再到云南后来又到重庆甚至还返回至云南又去了西平侯沐晟家,这完全不合常理,既是逃亡又怎敢去沐晟家,难道沐晟不会揭发么?

永乐时期,朱棣无论是派遣胡濙全国探访张癫子(张三丰)还是派遣郑和六下西洋据传都是为了寻访建文帝踪迹。

正统五年,有个叫杨应祥的和尚曾看到过建文帝作诗,于是便偷偷抄写下来到官府自称是建文帝,于是被押解至京师审问,并对审问他的御史说,他今年九十岁,想死后葬在孝陵旁陪伴高祖左右,话音刚落就遭到御史驳斥,建文君是洪武十年生人,至正统五年才六十四岁怎么可能九十岁,后因年龄与建文严重不相符而被拆穿处死,后来真的建文帝也来的京师,但英宗不相信,便差来当年服侍建文帝左右的宫人吴亮前来指认,建文帝认得吴亮并说出吴亮当年伺候他时曾用嘴叼起掉于地上的鹅肉,吴亮一听,并看了建文帝脚底的痣,确信此人正是建文帝本人,于是跪倒磕头,泣不成声,后来又回到住处上吊自尽了。身份确认之后英宗下令将建文帝接到宫中居住,后来建文帝于宫中寿终正寝。

谷应泰本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又以严谨著称,但其在《明史纪事本末》中关于建文君臣出逃细节的描写太过详细,本来有关这段历史记载的史料就缺失,但其描写的过于详细就会让人不可思议,不得不产生众多疑点,而且关于建文帝的记述,其中也用了很多民间的传说和虚构的情节,不足为信。

所以,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问题,直至今日仍有众多疑点,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也成为了一桩无解的悬案。

参考文献:《明实录》《明会要》

《明史纪事本末》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明...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点。何为“明十三陵”,就是明朝13位皇帝的陵墓,然而我们知道...
原创 揭... 1927年冬,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上千人的吃饭是一个大问题。 部队是如何解决粮食的? 时...
原创 她... 说起“妓女”这个职业,一直以来都受到我们每个人的鄙视,都觉得这样的一种职业简直就是低贱,下流。自古以...
原创 卫... 1943年11月,中国远征军第二任司令长官陈诚因病回重庆修养,由谁来接任他的职位,让蒋委员长颇费了一...
原创 为... 公元8世纪,正当唐代末年中原战乱之际,在中国的东北赫然崛起了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它于907年建国,经...
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灭蜀 司马昭灭蜀是其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也是晋朝序幕三部曲中最重要的大事,所以专门独立成篇。 一.三国攻防形...
原创 清... 太监和宫女是封建王朝的产物,他们都是为皇族效力的底层人物。相比宫女,太监这个职业就显得比较特殊性了,...
【两江潮】罗成友|寻找范长江的... 2024年10月16日,是范长江诞辰115周年的日子。 出于对这位新闻巨子的敬仰,我再一次翻阅10多...
原创 1... 前言 蒋介石的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了20余年,最终还是灰飞烟灭,黯然退守台湾。对于这一失败,蒋介石早...
原创 越... 越南人口近亿,国土仅有我国三十分之一:为何还能大量出口大米? 越南是我们的邻邦,与我国渊源极深。在越...
原创 他... 历史能记住一个人,很多时候是因为壮烈。异域扬大汉声威第一人的戴安澜将军,他的壮烈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他...
原创 蜀... 必须加个定语叫“三国蜀汉五虎将”,不然还有梁山五虎将,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蒋介石也有个五...
原创 山... 在电视剧《大宅门》中,有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桥段:白景琦因为犯了错被二奶奶赶出家门,想要自己创业,但是再...
原创 马... 胡宗南不战而退放弃西安后,最为震怒的不是老蒋,而是被称为“青马”的马步芳和“宁马”的马鸿逵。 原因不...
原创 历... 中日两国自古就是邻居,可是仇怨颇多,几乎每一次冲突都是由日本挑起的。 除近代的抗日战争外,中日两国的...
原创 孙... 《三国演义》中,关羽败走麦城,率领了部门人马突围,但是潘璋派出了手下的部将马忠前去追击关羽,致使关羽...
原创 武... 唐朝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历朝历代里面,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疆域面积等,都是遥遥领先的。唐朝的政治、经...
原创 皇... 最近小编看到一个皇帝的排名,说的是历朝历代的太宗皇帝,其中有我们大家熟知的汉太宗文皇帝刘恒,唐太宗天...
原创 英... 1610—1617年,瑞典王国与俄罗斯爆发了英格里亚战争。最后瑞典击败沙俄,一举成为北欧霸主。那瑞典...
原创 他... “三杨开泰,长征小菜”,周总理谈起长征时,曾幽默评价当时的三位开路先锋“军中三杨”。 三杨中的杨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