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中国远征军第二任司令长官陈诚因病回重庆修养,由谁来接任他的职位,让蒋委员长颇费了一些脑筋。
当时在滇西的有杜聿明、关麟征、宋希濂、霍揆彰等集团军总司令,他们一个个心高气傲、目中无人,且分别出自何应钦和陈诚的两个派系。如若不是名望很高的人,根本不能驾驭他们。上一次缅甸战场的失败,罗卓英和杜聿明的不和,就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远征军得到美国的支援,装备精良,也不能落到对蒋氏政权有野心的人手里。
权衡再三,加上陈诚的大力推荐,老蒋最后决定重新启用卫立煌。
卫立煌虽不是黄埔系,却是老蒋的“五虎上将”之一。抗战初期,卫立煌本在华北任战区司令长官,但是涉嫌“亲共”被废黜。这两年来,卫立煌深居简出,极少与外界交往,再加上他没有野心,不拉山头,不结党营私,老蒋觉得让他任远征军司令长官,基本是可以放心的。
1943年11月下旬,卫立煌只带了少数随从,乘专机飞往昆明。
云南省主席龙云带着省政府以及滇军的官员、将领在机场等候,杜聿明、关麟征、宋希濂、霍揆彰等人带着第五、第九、第十一、第二十等集团军将领,也在机场恭候多时,这种欢迎规格,堪比蒋委员长。
卫立煌为何能得到如此多人的拥护?靠的是他高尚的品格。在滇西的将领,听说卫立煌要来,几乎没有一个表示反对的。卫立煌与陈诚不同,大家对陈诚怀有三分敬仰,七分畏惧,对卫立煌却纯属敬仰之心。
龙云在花厅设盛大宴会为卫立煌洗尘。他虽为“云南王”,但长期受到杜聿明、陈诚虎视眈眈的监视,感到十分压抑。现在卫立煌来了,他希望情况有所改善,所以十分巴结,他和他的下属轮番敬酒,把一切颂扬之词抛掷过去,弄得卫立煌几乎招架不住。
卫立煌表示:此番奉命前来,唯一的任务是率领远征军准备反攻,决无别的任务,云南军政事务,理应由龙主席执掌,他绝不敢染指。唯一的希望是得到龙主席和云南百姓的支持。
接着,卫立煌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进行分析:反法西斯同盟力量不断强大,日寇企图与纳粹德国会师的梦想已经破灭;日寇是侵略者,注定要失败。而“人和”最重要,几十万大军云集滇西,将士的衣、食、住、行,都要依靠地方父老乡亲,将来反攻,还要地方运送粮弹。没有“人和’绝无取胜可能。
龙云频频点头,等卫立煌说完,龙云还亲自为他夹菜。并当场表态竭力做好远征军的后勤保障工作。
卫立起身举杯说:“如此、立煌代表远征军将士向龙主席致谢——请干一杯!”
龙云赶紧起身举杯,一饮而尽。
随即,卫立煌也向龙云保证保证:第一,长官司令部绝不干涉地方行政事务;第二、除属远征军战斗序列的部队以外,其他部队他绝不过问;第三、地方对远征军的支持,完全随地方自愿,他绝不强求;第四、他此来仅带少数几个随行人员,安排在长官司令部里,绝不再向下面安插人员,也不过问任何一级的人事和经济。
卫立煌言犹未了,龙云便情不自禁地鼓起来,就连远征军将领,也听出了卫立煌这番话的意思,无不欢迎,所以跟着鼓掌,赞叹不绝。
龙云一手擎杯,一手捻须,颇为激动地说:“久闻卫长官光明磊落,肝胆照人,今日一见,名不虚传!老朽若不尽心尽力支援远征军,天地不容!”
远征军将领也兴奋起来,一个个举杯敬酒,表示:“愿在卫长官麾下效命!”一时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最后,卫立煌说:
”抗战以来,在各大战役中,关键时刻,因某一部队为保存实力,闹个人意气或是派系之争,以至贻误战机者,已经屡见不鲜。
现在我们的同盟国在军火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远征军的装备应该说要优于倭寇,如果我们再战败,将何以自圆其说呢?鉴于这种情况,立煌要求中国远征军必须结起来,一致对敌。这就需要各位将军,暂且弃小嫌、全大义,在战场上以百分之百的力量去消灭倭寇,不能分出百分之一的精力去闹个人意见。
刚才立煌对诸位将军下了保证,立煌不干预诸位内部任何事务,包括人事和经济等方面。同时,立煌也要求各位将军向我保证,服从命令,一致对外。
为取得反攻胜利,彻底消灭不共戴天的倭寇,我不得不告诫诸位将军,倘若在中国远征军内,有哪一位将军因闹意气或某种不正当理由而贻误战机,当以误国罪论处,绝不宽贷!”
龙云在一旁听了,不禁暗暗赞叹:卫立煌先恩后威——恩威并施,大将风度也!他下决心支持这位儒将。
(参考资料:《中国远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