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朝代的开国皇帝出身微末,靠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信念突破了阶级的束缚,荣登皇帝宝座。汉高祖刘邦早年还只是一个亭长,是所有人眼中粗鄙的乡下人,却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而上千年以后的明朝,又有一位出生更加卑微的朱重八,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建立了大明王朝。这两位自身的能力毋庸置疑,但能够夺取天下靠的不仅仅个人才能,更是要学会知人善用,广纳贤才。当年陪着刘邦打天下的那些人,正是由于刘邦对他们的信任,重用他们,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刘邦创下千古基业。
刘邦是一个交友甚广的人,无论是市井之人还是江湖侠客,只要有本事,有才能,他都乐于与之交往。在外人看来,这些都是酒肉朋友,实际上在刘邦心中这些人各个都有自己的用处。就等着有朝一日能够为其所用,成就一番事业。随着交往的人越来越多,刘邦的名声也开始广为传播,很多有识之士也纷纷先要与他结交。正是有这种对于人才的重视,刘邦才得以广纳贤才,为日后的霸业奠定了基础。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刘邦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关于刘邦和项羽争天下的那段历史,除了乌江自刎,鸿门宴也是广为流传的故事。项羽想要在鸿门宴庆刘邦,张良得知此时将其报告给刘邦。刘邦此时就展现出了对于张良的信任,他并没有怀疑张良的情报,而是赶紧请教张良该如何应对。
刘邦如约赴宴,宴会上,亚父范增多次示意项羽趁此机会直接将刘邦杀死以绝后患。项羽却不相信范增的判断,一意孤行,一味相信刘邦。最后刘邦在樊哙的掩护之下顺利逃离这场鸿门宴。此后项羽再也没有机会威胁到刘邦,失去了最佳的战机。鸿门宴足以见得项羽以自我为中心,不信任下属,而刘邦可能自身能力并不如项羽,但能信任下属,最终化险为夷。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刘邦能够不计前嫌,知错能改。刘邦手下能臣陈平当年是项羽的手下,在鸿门宴时还曾出兵追赶刘邦。后来陈平战败而归,受到了项羽的指责,甚至放出话要将这些将领全部杀尽,以儆效尤。陈平对于项羽为人十分了解,于是转头刘邦阵营。换做一般的领导者,对于陈平这样一个不忠诚的人自然没有好脸色。但刘邦并没有将其驱逐,反而将其封为座上宾,并听取了陈平的制敌之策。
他深感此人才华横溢,如若因为之前的事情而不将其收入麾下,实在是一大遗憾。经过一番思考,刘邦决定收用陈平,并升官至都尉。有人见不惯陈平居然能获得如此好的待遇,于是告发陈平贪污受贿。刘邦并没有听信谗言,而是将陈平找来亲自听他解释。陈皮不卑不亢,直言自己是看中了汉王知人善用,收钱也只是为了能有机会来投奔汉王。如果汉王弃他不用,这些钱要与不要也无所谓。刘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安抚陈平。陈平也确实在后面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作为一个领导者,丝毫不吝啬对于下属的赞美。正所谓赞美之言,脱口而出;诋毁之语,三思而行。刘邦手底下能人辈出,每当这些人做出一些功绩之时,刘邦总是第一时间进行褒奖夸赞。他曾说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贬低自己抬高部下,这才是成大事之人应该有的心胸和气度。
刘邦绝对是领导者的优秀典范,对于人才他不问出身,自降身份,将他们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对于下属的决策,更是异常信任。这样的人才能实现一统天下的伟业,成为千古流芳的开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