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你知道赵括,可你想过他“纸上谈兵”背后的情结吗?
迪丽瓦拉
2025-06-07 00:31:59
0

提起赵括,我们马上就能联想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但赵括真的是只能纸上谈兵,无任何才干之人吗?

赵王让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去长平带领赵国军队与当时强大的秦国大军作战,是因为赵王真的相信秦国的“谣言”:“秦军不怕廉颇怕赵括吗”?

赵括的才干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

公元前280年,赵奢(赵括之父)奉赵慧文王之命,去攻打齐国的麦丘。

攻打了好久之后,赵王顶不住了,给赵奢下达了命令,现一个月之内攻下。

赵奢准备强攻时,赵括拦住了父亲。

他设法抓了两个麦丘的俘虏,好生招待,了解了麦丘城内的兵力和粮草情况后,又劝降了几名俘虏。

这些俘虏回到城内以后,说赵军对他们多么多么好,然后几个人就商量了一下,杀了守城的官员,开城门投降。

除了这件事,从后来的长平之战当中,也能看到赵括并非庸才。

首先,赵王把将领换成赵括以后,秦国那边悄悄地把将领由王龁换成了征战37年,从未有过败绩的战神白起。

如果秦国对赵括的军事才能没有一点忌惮的话,肯定不会悄悄地换将领。

其次,《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这样描述当时的赵括:

“九月,赵卒不得食46日,皆内阴阳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

(九月,赵括率领的军队已经46天没有粮食,出现了人杀人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赵阔还能有序组织军队,突击了四五次。)

率领几十万人,在46天没有粮食的情况下,还能有序地组织部队进行突围,这绝不是没有本事的人可以做到的事。

再次,邯郸之战时,白起对秦昭王说:

“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然伤之者过半,国内空虚。”

这也证明了在长平之战中,赵军并不是单方吃了败仗,秦军伤亡也不小。

如果秦军不是白起为将的话,胜负或许还真难预料。

白起这样评价赵括:“此子若不死,必成秦国大患。”

最后,近代史学家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中记载:

“秦军伤亡至少25万人……”

赵括的傲慢

《史记》中赵括父亲是这样评价儿子的: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战场乃死生存亡之地,而赵括说起来很轻松,如果赵国不用赵括做将则已,如果用的话,那么让赵军陷于败仗的必定是赵括。)

这样的父亲可以理解,毕竟赵奢是经常出入战场的将领,他知道军事上容不得有丝毫的傲慢,因为你的对手也懂兵法。

同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也有对赵括傲慢的描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无知者无畏,因为赵括亲身经历过的战场太少,让他不知道战场上的风险,

从长平之战中,对这一点也做了验证,赵括接替廉颇之后,不应该在没有彻底探知对方将领和部署的情况下就率兵追击。

“纸上谈兵”背后的情结

明初大臣刘三吾《湖南杂咏》“朝野犹夸纸上兵。”让赵括成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

《赵将括母》中赵括的母亲是这样给赵王说的:

“括不可使将……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赵括不能被任命为大将……如果赵王您非让他去替代廉颇,打了败仗,我能够不受连坐的处罚吗?)

一个正常的母亲,怎么不关心自己儿子的名誉和生死?只知道关心自己呢?

其实,我们细想一下,赵括母亲只能用这种办法告诉赵王:赵括不能为将!

因为她不能参论国事,只能说自己的儿子不行。

我们再细想一下,赵王当时也挺难的。

长平之战,秦赵双方都出动了几十万的大军,廉颇坚守不出,就这样跟秦军耗了将近三年。

赵国的经济实力远远比不上秦国,再耗下去的话,就把赵国耗垮了。

可以说,赵王对廉颇的不满已经达到了顶点,但此时又没有别的将可换。

李牧守着国家的北防线,乐毅已经老了,田丹从齐国过来时间不长,难以服众。

能派的将领只有赵括。

即使赵王知道赵括没有做大将的本事,即使赵王知道廉颇坚守不出的做法是对的,但他没有选择了,因为让廉颇率领大军继续和秦国耗下去的话,最终赵国也是耗不过秦军的。

《战国策*齐策二》记载:

“秦攻赵长平,赵以无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这时候刚好秦军这边“传话”过来:

“秦军不怕廉颇怕赵括。”

所以赵王就将计就计,或者说干脆就破罐子破摔,让赵括带领大军和秦军决一死战,说不定还有胜利的机会。

赵王的这个情结没有办法说出来,但事实就摆在这里,所以赵括的母亲,她知道不希望儿子去送死,就给赵王说,赵括没有率领大军的本事。

赵括也知道赵王的情结,他也想为国效力,为自己争得名誉,所以一到长平,他就着急地与对方打起来。

再看一例

评判一个历史人物,最好是放在当时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下。

人是情感动物,能做到随时随地都保持理性的人,应该说是极其少甚至没有的。

所以看历史人物的时候,把情感和人性考虑进去,或许会让我们看得更清。

东汉将军马援,平定湖南苗族叛乱时,为什么要冒险从水路进攻?他不知道水路逆流而上危险吗?

当然知道,他一生立下了赫赫战功,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伏波将军,怎能不知道走水路比走陆路要危险得多?

但是,平定苗族的叛乱,都打了两年了,将领都换了好几波了,皇上都已经着急了。

再有,马援的平生夙愿就是,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在儿女子手中耶?

这也是马革裹尸成语的来源。

而且马援还给他的好友杜愔说:“我已年老,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

皇帝的着急和马援的夙愿,应该是他决定逆流而上的两个情结所在吧!

写在最后的话

南宋文学家徐钧:

“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靳生禾和谢鸿喜《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

“若不为成败论英雄,亦不能不看到他毕竟指挥赵军对强大的秦军做了极其英勇的殊死战,亦给了敌人以重大杀伤。”

重读赵括,不知道你怎么看?如何想?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是红七六,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改变、成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唐... 大家好,我是历史小搜,今天要为大家揭开古代婚姻的神秘面纱。婚姻,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人生中至关重...
原创 天... 1993年,天津大邱庄村爆发了一场轰动一时的事件,被称为“禹作敏对抗解放军事件”。这起事件的源头是一...
原创 名... 李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名字。 他年轻时只是一个文书小吏,通过师从儒家代表荀子,并投奔秦国...
原创 抗... 国民党第十五补训处是抗战时期在四川合江组建的为野战部队补充兵训练的师级机构,后来第十五补训处改编为暂...
技术、奇观与怀旧:19世纪城市... 约翰·伯格(John Berger)在其经典文章《为何凝视动物》(Why Look at Anima...
原创 1... 出生于辽宁省的老革命胡真一,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见了一位来自朝鲜的客人,这名不速之客是朝鲜驻扎沈阳领事馆...
原创 同... 在领导岗位上,除了卓越的个人能力,还必须具备独特的个人魅力。只有拥有个人魅力,领导才能在短时间内吸引...
原创 北... 在我国的历史上,宋朝时期是最为多灾多难的一个朝代,当时由于气候原因,北方原本寒冷干燥的平原山脉,开始...
盐的世界史:从奴隶社会到全球化... 1 基本信息 作者: [法]让-克洛德·奥凯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原作名: Le sel....
七七事变后的第一个圣诞节,雷鸣... 七七事变后的第一个圣诞节,雷鸣远神父在周至集贤真福院艰难度过 七七事变时卢沟桥中国守军 作者:赵...
原创 日...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
原创 你... 对于现代人来讲,尽管医疗技术很多高端,但能活到一百来岁,就算得上是仙龄了。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彭祖活了...
中华民国河南省造《十六》双旗币 中华民国河南省造《十六》(此处“十六”可能指面值或铸造年份等具体信息,但鉴于资料中未明确提及,本文将...
原创 英... 导言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毛泽东回忆起数年之前自己第一次出访苏联,住在莫斯科姐妹河别墅的那些日子,曾...
原创 《... (日尧居k古史侃谈《雍正王朝》——第84期) 太子胤礽被废是必然的,即使重新复位也就是一个花瓶招牌,...
原创 明... 引言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特色的朝代,在其漫长的统治过程中,建立了两京六部制度:在北京和南京各设...
原创 关... 话说一天夜里,刘备梦见关羽身死,惊出一身冷汗,许靖、孔明正劝解之间,忽然近侍禀报,马良、尹籍至,二人...
原创 鲜... 鲜为人知的清朝最后一次外战,清朝灭亡后,还打了15年 世人皆知清朝末年列强环伺,中华大地风雨飘摇。然...
原创 刘... 刘彻是汉朝最著名的皇帝之一,除了他的丰功伟绩让人津津乐道之外,他与后宫佳丽的感情纠葛也成了人们茶余饭...
原创 五...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塞北众多游牧民族趁中原衰弱之际陆续进入中原,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五胡"指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