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晚期,一个来自四川的穷小子,凭借八个字的考卷,令光绪帝飙泪,一举成为状元。他是如何做到的?骆成骧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才在任何时代都是宝贵的,而科举制度更是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从隋文帝开始,科举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无数人才通过科举脱颖而出,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古代,入朝为官不仅名声显赫,还能获得稳定的俸禄,成为许多寒门学子实现理想抱负的途径。
骆成骧出生贫苦,母亲早逝,父亲难以抚养,被过继给了条件较好的骆姓夫妇。虽然家境贫寒,但骆成骧聪颖勤奋,十四岁就考入了锦江学院,得到了高培谷、杨锐等人的称赞。后来,骆成骧进入了尊经书院,受到了主讲人王壬秋的高度评价。
晚清时期,清朝社会动荡,光绪帝和大臣们思考改革,寻找能挽狂澜于既倒的人才。光绪帝在殿试中,改变了传统的题目,聚焦于社会和改革的问题。骆成骧从小目睹清朝的衰落,对此深有体会,他在考卷上提出了四方面的实用性意见,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赏。
骆成骧考卷的最后八个字:“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深深打动了光绪帝,他被顺利选为状元。然而,光绪帝的处境艰难,骆成骧的才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但他在教育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担任京师大学堂的提调。
骆成骧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条件,还得益于他人的帮助和培养,特别是高培谷的支持。高培谷在资州任职十余年,致力于文化教育的发展,为骆成骧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开拓了视野。
骆成骧的一生都在与教育事业打交道,他坚守清廉,致力于做出贡献。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才在任何时代都是宝贵的,而科举制度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