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谁可堪称“千古第一相”呢?这一话题,引发了无数的讨论。
有人将票投给了姜子牙,认为他辅佐周朝开国,为大周奠定了800年的基业;
也有人给李斯点赞,因为他以智慧和谋略,助力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了文字的统一;还有人,会提及张良的智谋,人为他助刘邦一统天下,成就霸业。
在我看来,诸葛亮的名字,才真正配得上这“千古一相”的称号。
他的出现,使刘备不再流离失所,而是稳固了一方之土;他忠心侍奉阿斗,尽管其能力备受质疑,但诸葛亮忠诚不二,最终在北伐的征途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的事迹,无疑是感人至深的。
虽然未能灭掉曹魏,重建大汉,但他的贡献,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想象。《出师表》一文,更是被赞誉为“壮烈文”。
从晋朝开始,就有众多书法家争相模仿,包括苏轼、赵孟頫、董其昌等书法大家,都在其中。
诸葛亮的一生,是一部充满智慧、勇气和忠诚的史诗。他的故事,将会流传千古,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行。
在甘肃敦煌,一份宝贵的书法真迹——李邕所书《出师表》的残卷,被当地百姓发现。
这份残卷双勾写或摹本,而是李邕亲原作墨迹。该书法真迹曾藏于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后流落民间。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此残卷被带往台湾,现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经过专家使用碳-14和纸张分析等科技手段鉴定,确认这部作品的距今已超过1400年,与李邕的生活年代相吻合。这进一步坚定了其作为唐代李邕亲笔真迹的事实。
《出师表》的这一残卷是迄今已知的同题材书法作品中最早的,也是唐代唯一一件由名家亲笔的书法真迹。
此作纵23.5厘米,横183厘米。存46行,能辨认的字数超过250字。
学界普遍认为这是李邕未完成的草稿,也有人推测可能是由于年代久远,导致作品的后半部分已经遗失。然而,无论哪种情况,无疑都是学习李邕书法的珍贵文物。
在元代书法史中,王羲之和李邕这两位书法大师,对元代书风影响深远。赵孟頫以其卓越才华,承继并丰富了两位前贤的精神遗产。特别是其楷书,更是将李邕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董其昌曾深刻指出“右军如龙,北海如象”,而赵孟頫则兼备二者之姿,展现出“龙象”的风范。
当我们细致观察赵孟頫所书《出师表》,便能洞见其中的奥秘,他正是在这两位大家的基础上,提炼精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书法风格。
李邕《出师表》从笔法、字法再到结字、章法,精谨细腻又不失个性,是我们学习唐人用笔和“赵体”渊源的上佳法帖。
李邕此作,笔势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起笔之时,逆锋切入,随后挫衄缓行,渐至中锋书写,笔画间透着刚劲挺拔,充满力量。
明代学者杨士奇对此赞誉有加,言其“森严有序,雄健有力”,在沉着之中又不失活泼,如笔走游丝,方与圆巧妙结合,字形舒展自如,既率性恣意,又恪守法度,彰显着李邕那驾轻就熟、功底深厚的书法境界。
-end-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书法功课,因无法溯源而未及时与原作者沟通,现声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账号转载的文章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绝无商业用途,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等的知识产权,请私信后台,本公众号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