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除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塑造的。“长厚”、“仁义”是刘备思想性格的基调,是作者极力突出描写的。他宽仁爱民,审时度势,周旋于诸多军阀之中,屡败屡战且愈挫愈勇。
他折而不挠的精神,欲伸大义于天下的壮志,从而让刘备有了傲视群雄的资本,再加上他团结士卒,善待下人,至情至性,使得大批大批的仁人志士愿意生死相随,肝脑涂地,为其宏图大业而积极奔走效力。不得不说刘备是三国时期了不起的人物,同时也具有多样的人物形象。
但是我们都知道,当年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关、张败亡以及在讨伐东吴,夷陵之战的大败,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新生的季汉政权面临内外交迫。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这个依托刘备个人魅力建立起来的国家已经摇摇欲坠。刘备去世后,蜀汉更是一度深陷风雨飘摇之中。
时至今日,有人说当年刘备讨伐东吴,如若能够听此人建议,定能一统三国。相信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定是诸葛亮,但事实上这个人并不是诸葛亮,而是黄权。其实黄权久来多被视为一员战将,但细细阅读本传,不难发现他不但娴於军旅,识见也十分卓越。
就算一生曾经三易其主,但对每一任主君黄权都尽心尽力,克尽职守。无怪当时以及后世的人还是多与美评,尤其与刘备之间的君臣情义,诚谓一时盛烈。他原来是刘璋手下的一名官员。黄权有智谋,看问题非常深刻。刘璋听从了张松的建议,准备迎接刘备入川抗击张鲁。
黄权劝谏可惜刘璋听不进去,还是把刘备迎接进了西川。可能是嫌黄权在身边耳朵根子不清净吧,刘璋把黄权派到了一个县里去当县长。刘备围攻成都的时候,手下的将领分别攻占益州内的各郡县,各郡县也望风而降。惟有黄权关闭城门坚守不投降。
一直等到刘璋投降了以后,黄权才投降了刘备。刘备让黄权代理偏将军。汉中之战,由于黄权谋划准确,刘备取得了胜利。刘备做汉中王的时候,仍然兼任着益州牧,任命黄权为治中从事。应该说,黄权这个人是个忠义之士,刘备对待他也不错。
据《三国志·黄权传》记载当年刘备称帝伐吴,说是为关羽报仇,在大战的时候,黄权上谏刘备说:“东吴军队的战斗力很强悍,我方的水军作战是顺流,一旦开始作战,我军将很难撤退,”建议自己打前锋探敌情,让刘备镇守后方,但是刘备显然没有听他的。
率大军直攻而上,最后落得个被吴军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火烧连营的下场。等到战败之际,刘备撤退,道路被吴军封锁,黄权不能够归还,于是率领部下投降于魏国。有关部门依照法规,上报要抓捕黄权的家人,刘备说:“是我对不起黄权,黄权没有对不起我。”
于是仍像以前那样对待他的家人。魏文帝曹丕问黄权:“你放弃叛逆前来归顺,是想仿效陈平、韩信吗?”黄权回答说:“我受过刘备的特殊恩宠,不能降吴,又无法归还蜀国,于是前来投降。曹丕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镇南将军。
纵观其的一生,也难怪时至今日,不少人称若能听此人建议,定能一统三国。回顾历史,让我们更加坚强;回顾历史,让我们更加自信;回顾历史,让我们更加自豪。而我们的中国,是充满神奇色彩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