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蜀国为何总是空耗国力去北伐,而不是向南边发展?以下原因限制了
迪丽瓦拉
2025-06-12 13:03:11
0

蜀国从诸葛亮时代开始,一直到姜维时代一门心思的带着蜀国朝着北方发展,发动了十几场北伐战争。所以很奇怪,为什么蜀国非得一定要往北边发展,而不是重新调整战略方向,向蜀国的难免发展,从理论上来说蜀国确实应该这样做,而不是在北方空耗自己的国力,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如果蜀汉要是不伐魏国,而是全力开发南方,只怕是会完的更快。因为首先,当时越南北部是东吴领土,蜀汉向越南开拓,等于是与东吴翻脸。

蜀汉中前期与当时的东南亚地区根本就不接壤,不可能开拓老挝。上面这话说出来,我估计肯定有人会说,地图上面明明就显示蜀汉与东南亚挨着了,你怎么睁着眼说瞎话,硬说没接壤呢?是这样的,历史地图上通常都会标有地图的时间截点,比如著名的《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三国地图就注明了时间,为公元262年。

地图上标注的这个时间,只能表明蜀汉在公元262年这一年的地盘是这么大,并不表明蜀汉43年的实控地盘都这么大。因为古代王朝的地盘经常在变化,并非如现在国家划定国界后,就一成不变了。而有历史时间概念的人应该知道,公元262年已经三国后期了。蜀汉在第二年,即263年被魏国灭亡。

所以简而言之,地图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拿着地图直接开疆,蜀汉中前期的实际地盘远远没有地图上显示的那么大。对于上面的话,我估计肯定又有人会提出一个质疑:你说没有就没有?你说蜀汉与东南亚不接壤,那证据呢?

证据,还真有。在《三国志》的“马忠传”和“张嶷传”中,就详细记载了蜀汉将领们在后诸葛亮时代,向云贵腹地开疆扩土的全过程。

诸葛亮时代,因为要全力北伐,所以蜀汉对西南蛮夷的控制并不强,除了公元225年的一次南征外,蜀汉在其后十年时间,在西南蛮夷地区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相当于没有影响力。

比如在《三国志·李恢传》中就有记载。

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三国志·李恢传》

诸葛亮的南征大军刚走,南蛮就叛乱了,杀了蜀汉几个太守。在被杀的太守中,有两个太守还是诸葛亮亲自委任的。最后幸亏是南中当地的土豪李恢(云南玉溪人)出面,才平定了这次叛乱。后来在诸葛亮病死的前一年(233年),南蛮又一次造反了。

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三国志·张嶷传》

先是越巂蛮夷造反,占山为王,越嶲郡变成了三不管的地带。当地的蛮人耍横,由蜀汉朝廷任命的太守根本不敢去上任,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越嶲郡都是独立王国,蜀汉的越嶲太守一直都是虚设职务。接着是牂牁蛮夷造反,带头的叫刘胄。当时的牂牁蛮夷比越巂蛮夷还要横,连蜀汉的庲降都督张翼都搞不定,半个南中都丢了,最后是诸葛亮派马忠回师,协助张嶷把刘胄干死了,才稳定了南中。

所以实事求是的说,蜀汉早期对南中的控制很一般,云、贵、川的很多地区,实际上都是独立王国。在这种连云贵都没有搞定的大背景下,蜀汉又怎么可能向老挝扩张呢?向更广阔的东南亚扩张呢?当然,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对南中的控制力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比如公元235年,为了消灭越嶲蛮夷,解决南部隐患,当时的蜀汉大管家蒋琬令庲降都督马忠以强龙压地头蛇之势,将实控边界从平夷县迁推到了味县(从现在贵州省毕节市移到了云南省曲靖市),蜀汉的实控地盘也因此向南挺进了几百里。

又比如,张嶷被任命为越嶲太守后,出兵收拾越嶲蛮夷,打得越嶲蛮夷叫苦不迭,川西南的蛮夷也被打服了。

三年(240年)春,使越巂太守张嶷平定越巂郡。——《三国志·马忠传》;在官三年,徙还故郡,缮治城郭,夷种男女莫不致力。——《三国志·张嶷传》

还比如,为了彻底解决南蛮问题,蜀汉第三任大管家费祎也给张嶷提供支持,让张嶷又收拾了定莋、台登、卑水三县的蛮夷。并且也是在费祎的支持下,

在南中当地设置了七部营军、四部斯臾,以及赤甲、北军二牙门和斯臾督军中坚,把在南中的蜀汉驻军从之前的几乎没有,提升到了大约占到了蜀汉总兵力15%的水平。

PS:不要小看了这个数字。蜀汉在实力最弱,北面要防曹魏,东面也要防东吴的大背景下,能抽出1~2万兵去南方“不务正业”,这在当时已经是蜀汉调动能力的极限了。

但是,由于向南扩张终究不符合蜀汉的既定国策。西南当时很穷,九山一田的地形,压根没多少耕地,并且当地人也多是蛮夷,很难被教化,很难被训练成汉军,实在犯不着花大力气去经营,有这傻力气没地方使,还不如去打关中、陇西。所以费祎遇刺,姜维把主攻方向又挪到北方后,蜀汉的向南扩张政策就被叫停了。

这次叫停,是符合当时蜀汉国策的行为。所以说,终蜀汉一朝,汉军的兵锋最远也就是到云南中南部地区而已,离当时老挝还有点距离,离缅甸、泰国也有一点距离。攻略老挝或者东南亚,当时是不可能的。

所以,蜀汉如果全力开发南方,会怎么样?我觉得,蜀汉如果丢了西瓜捡芝麻,全力向西南扩张,只怕是会死的更惨。因为,北伐中原是蜀汉的立国根基,不北伐中原,跑到南方去瞎鼓捣,蜀汉内部的向心力就会出问题。

比如当时统兵的姜维、廖化这些人,都是北方人,他们的人生目标就是北伐中原,打回老家去。全力往南发展,这帮人势必会有意见。若是内部人事处理的不好,怕是魏国没打来,蜀汉自己就先内乱了。

并且,约两千年前的东南亚,基本上就是原始森林,原住民也都是未受教化的蛮夷。蜀汉经营南中,在当时已经是不务正业了,如果蜀汉还把有限的国力放在更落后的东南亚地区,其国力不仅不会加强,反而还会被所谓的开疆扩土而拖垮。

因为在当时去经营什么东南亚,是一门投入和产出严重不匹配的亏本生意。蜀汉去东南亚,不是去开疆扩土的,而是去“扶贫”的。投入的人力、财力远大于回报。若是大一统时代,比如汉武帝时期,中央王朝去蛮夷之地“扶贫”,也都罢了。像蜀汉这种偏安一隅,实力又最弱的小政权,主动放弃北方,拿有限的国力去“开蛮”,这等于是找死。

所以,综上所述,虽然从理论上来说蜀国确实应该向南边发展,但是受制于地理上的限制,其实如果蜀国往南边发展是无利可图的。

亲,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收藏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古代的牛车是一种出行神器 北魏时期,乘坐“牛车”出行是荣耀和时尚。牛车跑得虽慢,但颠簸更少更舒适,对讲究“坐有坐相”的古人来说...
原创 1... 1956年的冬天,南京无线电生产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那就是前来视察中国无线电发展状况和工人生活状...
原创 一... 明军 明末有一个特殊现象,作为爷们的将军纷纷落水当汉奸,从李永芳开始,继而有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
原创 隋... 如果说秦始皇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那么隋唐大运河就是为了连接。 它不仅打通了南北的经济走廊,也促进了南...
原创 三... 标题:三国时刘备看错人,孙权也会看错人,为什么刘备最后还是用了他?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三国鼎立...
原创 此... 标题:荒唐的皇权:皇帝拒赐孙名的离奇理由 在古代,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其言行举止往往被视为天...
原创 罗... 1949年,全国解放的号角即将吹响,党中央即将搬至北平之际,罗瑞卿临危受命,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任公安...
原创 此... ###标题:朱元璋与廖永忠:帝赐忠臣的末路之谜 **第一章:风云初起**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
原创 清... 在探讨清朝灭亡不过一百余年,满族人口上千万,而满语却迅速消亡的复杂现象时,我们不得不深入剖析其背后的...
原创 陈... 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人物的故事总是令人心潮澎湃。 陈赓,这位性格活泼、随和的大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原创 《... 《三国演义》中,黄忠属于最容易被人遗忘的武将。虽然名列五虎上将之中,但由于出场时间较晚,且出场之时已...
原创 重... 薛刚反唐的故事是薛家将系列小说的后续,是以薛刚反唐拥护庐陵王李显为主题的故事创作。这个故事既采纳了当...
原创 8... 刘伯承元帅是中国的开国元首之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回顾中国曾经的百年动荡历史,可谓是腥...
原创 白... 秦昭襄王即位之后,继续贯彻执行商鞅的变法国策,推行军功爵制,在这种背景下,“善用兵”的白起得到丞相魏...
原创 曹...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枭雄并起。在这个群雄逐鹿的乱世之中,曹操凭借着超人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一步步走...
原创 深... 在抗日战争初期,乃至抗日战争后期,日军死不投降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在人类战争史上!极少见到的,为什么他...
原创 郝... 前言 过去男子和女子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一度还有“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说法,因此女子很难和男子一般...
原创 8... 新中国建国之后的第一次授衔仪式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当时许世友得知自己只被授予上将军衔时觉得有些委...
原创 武...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皇帝,武则天的大名可是如雷贯耳,她和李世民、李治父子俩的故事也常被人们提起,说...
原创 建... 前言 徐向前 ,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始终没有忘记曾经的战友许继慎。 许继慎,一位在革命浪潮中做出过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