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冬天,南京无线电生产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那就是前来视察中国无线电发展状况和工人生活状况的毛主席。
毛主席的到来,让南京无线电生产厂的工人们激动万分。然而,在参观南京无线电生产厂的过程中,发生了这样的一件趣事:原来,毛主席差点将刻有“毛”字的工件,当作工人们送给自己的礼物。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在1956年参观南京无线电生产厂?中国的无线电生产,有着怎样一段传奇的历史?这能够给今天的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无线电技术,对中国究竟有多重要
2000年,世界各国民调组织开展了一场题目为“影响人类近百年最大的100件发明”,在这项排行榜中,无线电位列所有发明中的榜单前十,被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视为改变了自己生活的一项重要技术。
那么,无线电发展究竟有着怎样的历程,无线电技术对中国究竟有多重要呢?
想象一下,让我们一起坐在时间机器上,回到了19世纪。当时,一个名叫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的大胡子科学家,正在他的实验室里忙碌。在1873年,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他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想象一下,在这个世界上,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波浪可以穿过墙壁、山川、河流等障碍,并且还可以承载着信息,那将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媒介!这就是关于“无线电”构想的由来。
然后,时间快转到1886年11月11日。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赫兹用一个原始的火花隙发射器,首次观察到了无线电波。这就好比是在黑暗中点燃了一支火炬,为科学界照亮了一条新的道路。
赫兹和其他一些同时代顶尖的科学家,如博斯、多格等,通过实验发现,无线电波居然和光一样,能反射、折射、甚至发生偏振。这些发现证实了光波和无线电波都是电磁波的一部分,只是频率不同而已。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意大利的科学家马可尼在1895年发明了第一个无线电通信系统,用火花隙发射器发送了莫尔斯电码。无线电的信号穿越空旷的海洋,最终在1901年跨越了大西洋,让人类的两个大陆从此联系在了一起。
因为这个了不起的成就,马可尼和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在1909年共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那时候的无线电通信还很原始。在20世纪初,无线电报时代,发射机只能发送简短的电波脉冲。这些脉冲被用于商业、外交和军事通信。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建立起了强大的跨洋火花发射机网络,用于传递电报信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军事的需要,无线电科技又迈出了一大步。雷金纳德·费森登等科学家开发了连续波无线电发射机,这使得调幅(AM)无线电话成为可能,人们第一次通过无线电传输声音。
1920年11月2日,历史性的一刻到来了,匹兹堡的西屋电气制造公司进行了第一次商业广播,报道了美国总统哈丁-考克斯总统选举。
这就是无线电的奇妙历史,从麦克斯韦的理论到跨越大西洋的信号,再到世界上第一次广播,这个故事充满了探索和惊奇,同时也证明了无线电对于人类现代化的重要性。
如果中国不能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无线电技术,尤其是无线电广播,那么中国就不能有自己现代化的媒体,更难以拥有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中国的无线电发展艰辛历史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无线电通信的起步是一个较晚的篇章。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将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一个关于黄埔军校、北伐军,以及我党地下电台的传奇时期。
一开始,在黄埔军校的创办初期,无线电通信技术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从第一期到第三期的课程中,交通通信专业甚至无线电通信都没有出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共产党、国民党都开始意识到无线电通信在军事中的重要性。无线电不仅能够保证军队上情下达,更可以在战场上做到先发制人。
终于,在1925年到1926年间,黄埔军校的第四期课程中增设了无线电课程。这标志着中国无线电事业一个新时代的开启,1927年国民党的北伐军装备了小规模的短波无线电,至1928年,黄埔军校的第六期更是专门设立了无线电交通专业。
而我党的地下电台情报事业,则是在革命火种中孕育而成的。1927年8月1日,在八一南昌起义爆发的背景下,无线电通信成为了革命战争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南昌起义起义期间,传统的通信方式易受敌方破坏,这促使我党开始考虑更为安全和便捷的无线电通讯。于是,在周恩来的亲自督促下,上海秘密开展了无线电技术的培训工作。
在这项艰巨任务中,周恩来选择了李强,来学习和掌握无线电通讯技术。李强出生于江苏常熟,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一直在从事群众和军委工作,本科是土木工程专业。
在进入无线电行业,被周恩来委以重任之前,他对无线电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面对着革命事业全新的挑战,李强投入巨大的努力和热情。
在当时无线电还是一项较新的技术,缺乏中文资料,李强只能依靠自己的外语能力,购买零件和英文参考书,甚至亲自解剖和测绘发报机。经过半年多的刻苦钻研,1929年春末,李强终于研制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台收发报机。
在我党无线电历史的发展中,另一位为中国革命无线电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的人,就是出生于湖南慈利的张沈川。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中,张沈川的故事充满了谍战和革命的色彩。
出生于湖南慈利的张沈川,在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他还是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的一名学生。他的人生轨迹将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发生戏剧性的转变。
被派往学习报务的张沈川,化名张燕铭,成功地进入了国民党开办的无线电学校。在这里,他以勤奋刻苦著称,仅仅六七个月的时间,他就掌握了无线电通信的要领,甚至有能力独自上机工作。
在黑夜的掩护下,他抄下了两本军用电台的密电码,并机智地将它们交给了中共党组织。这些密电码后来成为周恩来编制“豪密”的宝贵资料。
在一次代班工作中,张沈川截获了一份来自广西第四军的明码电报,这份电报揭示了当时广西方面正在酝酿的反蒋动作。机敏的张沈川利用这份电报获取的款项,购买了大量进步社会科学书籍,秘密运送到广西。
然而,这一行动也带来了风险。几个特务训练有素的黄埔军校电训班学生被派到电台实习,他们发现了这份电报,并向总司令部密告了台长。幸运的是,张沈川早已离开电台,避免了直接的麻烦。
在随后的岁月里,张沈川转入地下,继续提高自己的无线电通信技能,同时秘密收集公开电报信息。他与李强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无线电通信的创始人。为了加快电台建设的进度,1929年下半年,张沈川和李强在国内组织了第一期无线电培训班。
当时的情况非常艰难,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国家,我党无法像莫斯科那样公开举办“国际无线电训练班”。因此,他们采取了更为隐秘的方式,分散居住,单线联系,甚至登门授课。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张沈川和李强的故事就像一部悬疑小说,充满了智慧、勇气和牺牲精神。他们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无线电通信的先驱,更是那个时代无名英雄的代表。
正如曾三所言,“李强和张沈川是我党无线电通讯事业的‘母机’”,在那段艰难岁月里,他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人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毛主席参观南京无线电台厂
尽管在革命战争时期,有无数像李强、张沈川这样的仁人志士,为中国的无线电事业前仆后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中国无线电事业的发展。但是,在革命年代中国的无线电事业,从始至终面临着一个“硬伤问题”,那就是中国无法独立自主生产出属于自己的无线电电台。
这一方面是因为腐朽无能的晚清王朝和蒋家王朝,都无力推动中国无线电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常年的革命战争,让中国缺乏安心发展技术的环境。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才为中国的无线电事业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1953年,毛主席正式提出了推动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一五计划”,南京的无线电台生产厂,正是在一五计划期间落地,从此以后,中国人民终于开始独立自主地生产属于自己的无线电电台,为中国媒体和国防的独立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和技术基础。
1956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尾声之际,南京无线电生产厂甚至超额完成了任务,毛主席听到了这个喜报之后,十分高兴地决定,来到南京无线电生产厂亲自视察,于是就有了我们这期节目开头的这一幕。
来到南京无线电厂的毛主席,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毕竟这是毛主席第一次视察无线电厂的内部。毛主席在看到了生产流水线上一块刻有“毛”字的工件时,毛主席以为是工人们献给他的礼物,工人们和毛主席解释,这是生产材料,毛主席这才明白这个工件的用途。工人们对毛主席说道:“主席,我们没有给您准备礼物,您不会怪我们吧?”
毛主席听到这一番话后,高兴地说道:“南京无线电厂今天的成就,就是给我最大的礼物,也是给新中国最大的礼物!”在结束自己的南京旅行之际,毛主席还留下了给当地工人勉励的话语:“一定要好好生产无线电,让世界听到中国人民的声音!”
时至今日,中国的声音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离不开今天中国与日俱增的国力和历史伟人的领导,更离不开每一代华夏儿女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