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最大的内部危机莫过于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的太平军席卷了整个南方地区,清帝国的半壁江山惨遭沦陷。太平天国运动折腾了14年,不算长也不算短,对于清朝两百多年历史而言,太短了。但它令咸丰皇帝执政的十一年间都如坐针毡,对于咸丰帝而言,太平天国折腾的太久了。久到清政府不得不使出杀手锏,才平息这场旷日持久的动乱。太平天国起义的本质决定了,清廷的绝招一出,太平军必定败亡,至于为什么,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清政府一开始并没有对洪秀全折腾的事有多上心,即便太平军拿下桂林在此驻军,清政府依然没有重视它们,毕竟那会全国各地揭竿而起的多的去了,在清政府眼里太平军不过是南方蛮夷地区一小股流寇而已。等到洪秀全挥军北上,开始染指两广地区时,清廷意识到事情不对劲了,这股流寇大有燎原之势,于是乎两大阵营的大规模作战就此拉开大幕。
一开始清军势大,追着太平军满中国跑。后来发现,太平军就像滚雪球一样,每到一处都有民众踊跃加入,慢慢的雪球越滚越大,大到在兵力上可以碾压清军了,清军就不敢追的那么凶了。直到洪秀全一路打到南京,并在此建都形成一套完整的政权体系,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了。清廷就不再以剿匪的姿态应对太平军了,实际上双方已经形成两大政权的对立了。而且不甘心占山为王的洪秀全,大有北伐灭清统一全国的架势。他派太平军分西北两路远征,在打破清军围剿之势的同时,还企图继续扩大自己的底盘,为统一全国积攒实力。
清廷主要担心太平天国的北伐军,为了掐断太平军北上的通道,清军设置了江北江南两座大营,还从北方调来精锐起兵,誓要阻拦太平军北上。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两座大营先后被太平军所破,清军面对太平军节节败退,太平军北上之路畅通无阻。到此,若是太平军能挥师北上,清廷顷刻即倒。可能天佑大清吧,形势大好的太平天国政权竟然因为分赃不均搞起来内乱,并且因为内斗失去了许多骨干成员,太平天国开始由盛转衰。
然而进入衰退期的太平天国政权,由于有陈玉成、李秀成两位后起之秀撑着,清军面对太平军依然是败多胜少、劣势明显。于是清廷开始大量启用自己的杀手锏:招安,这一招可谓是百试不爽。清政府先从低级将士招降起,在用低级将士去招揽中级将士,一方面通过招降过来的人了解太平军内部的情况,包括指挥将领的习惯、战略意图等,借此取得一场一场小胜利。
被招降的太平军将士还能对太平军高级领导进行分化瓦解,将清廷的招安之意慢慢打入太平军高层。这样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参加太平军的将士大部分都是穷苦人士,跟着太平军只是为了混口饭吃,一旦清廷能许诺给予更多的财富,意志不坚定的太平军将士立即就会倒戈相向。清廷在太平军中打入了许多内应,两军交战之际再内外接应,太平军一击即溃。后期清廷通过招安这一杀招,逐渐扭转了对太平军的劣势,从而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以打土豪、分田地为宗旨的太平天国运动,势必会在更大的利益诱惑前土崩瓦解,这或许就是农民起义的原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