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在封建社会中,刘氏的正统思想影响下,曹操被塑造成了一个狡诈奸猾的形象,特别是在小说《三国演义》问世后,这一形象更为深入人心。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曹操产生了兴趣,他的人气也随之飙升。尽管他有诸多缺点,但正是这些缺点,才让他展现出了生动鲜活的一面。
曹操在兵败时,汉室天下已经混乱不堪,他的力量并不占优势。但凭借着从容镇定、善于审时度势、慧眼识人的优点,他最终统一了北方。在他有生之年,成功铲除了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势力,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在对外方面,他击败了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维护了国家的安定。正如他所言:“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如果没有曹操的出现,汉朝可能会陷入更深的动荡之中。
然而,到了晚年,尽管曹操仍然心怀千里之志,但命运终究如一匹马到了尽头。他永远定格在公元220年,未能完成统一华夏的伟业。在此前三年,也就是公元217年,感到身体疾恶的曹操立下遗命,将曹丕立为世子。接下来的一年,他发布了《终令》,对自己的丧葬进行了详细规定。曹操指出,自己的丧葬应遵循古礼,将棺椁安葬在贫瘠之地,不得夸耀地基,也不允许树立标志性树木。这与西周时期的墓葬原则形成鲜明对比,显露出曹操对后人的考量和对墓地安宁的关心。
他的《终令》透露出明确的意图:一是为了避免后人为其墓葬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二是防止盗墓者觊觎。然而,或许曹操也未曾想到,这份遗命发布后,自己却多活了两年。直至公元220年1月,他在生命最后时,仍保持着镇定,“饮粥汗出,服当归汤”。作为战场上习惯了生死的硬汉,曹操显然并不轻易感伤,因此又发布了《遗令》。
在《遗令》中,曹操更为详细地安排了身后事。他告诫子孙,不要效仿他的过失;他嘱咐官员们,在丧礼结束后穿普通服饰;并再次强调自己的墓葬应简朴,不应埋藏金玉财宝;最后,他安排妻妾分香卖履,分割财产。对于这份《遗令》,曹丕基本上是严格遵循的,以至于后人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找到曹操的墓。
在曹操去世后,人们对他的墓地众说纷纭。尽管《终令》和《遗令》均指出“西门豹祠”是重要标志,但因“不封不树”,曹操的高陵却不知何故消失了,导致民间流传“七十二疑冢”的传说。直到2009年,中国考古学界认定河南安阳市西高穴村曹魏大墓为曹操墓,这一发现被列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首要。
然而,曹操在两份遗命中并未对天下大势或儿女要求多作提及,这一点曾困扰着历史学者。与同时代的刘备相比,他在白帝城临终前留下丰富的遗诏,但曹丕却比刘禅更为强势。曹丕是在征战中成长起来的,某些方面甚至不逊色于曹操。对于曹操而言,他对曹丕完全放心,无需言语明示。
这份历史上的遗产,透露出曹操治国的苦心和对家族的关爱。他对墓地的处置体现了他深思熟虑的一面,希望后人不要因他而铺张浪费。而曹操最终的墓地发现则成为历史考古界的重大发现,为人们还原了这位汉朝名将的最后安息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