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古代历史上备受推崇的英明之君。然而,如同世间万物一样,他也并非十全十美,难免存在一些批评与缺陷。其中,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他过于好大喜功,沽名钓誉的虚荣心过于强烈。后人纷纷指出这一缺陷,宋高宗称其“夸大而好名”,明朝思想家李贽更是直言其“太宗,到底有沽名之念在”。
这种虚荣心的表现不仅仅在言行之间,更体现在他对历史记载的过分干预上。在古代,每个朝代都有专门的史官负责记录帝王的日常生活和国家大事,以备修编国史之用。这些记录被称为“起居注”或者“实录”。按照传统规矩,这些资料应当如实记录帝王的一切,以最大程度真实地反映历史。然而,李世民却打破了这一传统,对历史记载产生了过于强烈的兴趣,并频繁过问干涉。
据《大唐新语》记载,李世民曾多次询问史官褚遂良:“卿知起居注,记何事?”“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通过这种方式,他试图暗示和施加压力,以塑造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甚至以“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诫”为借口,命令房玄龄将国史“撰次以闻”。房玄龄迫于压力,只得按照李世民的心意对实录进行大幅度删改,以符合太宗的形象。然而,李世民却忘记了一本书,即《大唐创业起居注》。这本书的作者是唐朝大臣温大雅,他在唐朝开国战争中身临其境,记录下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成为第一手材料。
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在记录霍邑之战时与《旧唐书》截然不同。《旧唐书》将李世民描绘成哭谏退兵的英雄,而《大唐创业起居注》却揭示了事实的真相。据记载,李渊根本没有中途撤兵的打算,而李世民“哭谏”更是纯属虚构。在战事开始后,李渊掌握全局,总指挥全军,而李世民的“哭谏”在实际战况中并未发生。相反,温大雅的记载显示,李渊一直掌握全局,而大郎李建成和二郎李世民则负责执行他的命令,其实力和表现并不出众。
此外,对于霍邑之战的过程,《旧唐书》和《大唐创业起居注》也存在巨大差异。《旧唐书》描绘了一场混乱中李渊李建成狼狈撤退、李建成坠马的场面,而《大唐创业起居注》则还原了实际的战况,李渊始终掌握着全局,而李世民并未进行英勇冲锋。这一对比直接揭示了李世民形象被“包装打造”的真相。
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成为了第一手资料,其可信度高于后来被删改过的《旧唐书》。通过这本书,人们能够看到李世民的真实面目,摆脱了被后人刻意打磨的光辉形象。这种真实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也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留下了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历史画卷。
在历史研究中,我们应当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偏袒于一方。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位杰出的统治者,虽然有一些缺陷,但他的贡献和成就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审视和对比,我们更能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以及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