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北宋时期天下共有三大政权成鼎立之势,分别是宋、辽、夏,辽国在在宋朝以北,自大宋建立以来,双方就一直因燕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争论个不休,在签订澶渊之盟前两方攻伐不断,至于西夏政权,是党项在宋朝的放纵下发展起来的一股势力,特别是在宗真宗时期本有机会剿灭党项,但是却因为宋廷奉行“故务羁縻,以缓战争”的策略白白浪费了那次良机,以至于夏州政权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打得宋朝花钱买和平。
西夏的发展速度是飞快的,从李继迁宣布叛变到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只用了短短不到五十年时间,在这半个世纪中,夏州政权疯狂进攻北宋西部边关,从北宋灵州沦陷开始,往后的日子西夏政权就一直稳步发展,面对日益强大夏州,北宋运用了什么样的策略才保证其边关的相对稳定?
此策略为笼络蕃部
吐蕃王朝崛起于唐朝初年,彼时吐蕃实力强劲,疯狂向外扩张,安史之乱时占领了唐朝陇右地区,随后甚至带领诸多被征服的部族袭击唐朝都城长安,风光无限,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吐蕃自身由各族组成的原因,内战不断,到了唐朝末年已经开始衰败,被唐朝将士驱赶镇压,自此以后就被唐朝管辖了,伴随着唐朝的灭亡,吐蕃各族纷纷自立,形成一种分裂割据的状态,此种情形一直延续到了宋朝。
吐蕃地处宋朝西北,紧邻军事实力日益强大的党项夏州政权,因此吐蕃与宋朝的关系与边关压力紧密相关,如若吐蕃亲近党项,不说帮助党项进攻北宋,就是借道给党项军队,就能让宋朝边防压力大增,要知道倒是北宋边疆以北还有强大的辽国在虎视眈眈的盯着,西北边关再出事,北宋必将疲于奔命,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再这样的情况之下,宋朝首先要做的必须是和吐蕃各部打好关系。
此处应该以曹玮任镇戎军为分界线,在此之前,古籍记载“斩贼获生口,招降部落甚众”,可见宋朝采用杀戮的方式对待蕃部,实行的是武力镇压,然后招降各部,这一方式虽然直接,但是很明显会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被强行镇压的蕃部是一个极其不稳定的因数,在北宋武力稍微衰弱之时,极有可能落井下石,成为压死北宋的最后一根稻草。
曹玮上任之后充分意识到了这点,对待蕃部不再采用武力招降的方式,换成笼络的策略“公即移书言朝廷恩信抚纳之。”效果很明显,康奴族,康如诸族在曹玮上任后不久纷纷主动归附,如果光是以利相诱那还是不稳定,曹玮更表现出自身对吐蕃各族的无限关爱,景德元年,当曹玮收到情报得知党项率领部队攻打吐蕃,立马率兵营救,对李继迁攻击的吐蕃各种积极营救,表明的曹玮对吐蕃各族的关爱,此举瞬间赢得了蕃部好感,并且他们也看到了曹玮军队强大的战斗力,于是同年就有三部表示愿意立马归附,此后的归附部族络绎不绝,更加让人惊讶的是有一支党项部族都甘愿脱离李德明的领导,归附宋朝。
对蕃部的笼络无疑稳定了西北边防,但是如果能更进一步,让蕃部协助北宋牵制党项才是招抚的最终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曹玮想到了唃厮啰政权,唃厮啰政权是陇右、河湟一带的吐蕃部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在吐蕃各族中有着极大的号召力,于是曹玮又一次站了出来,力排众议上书宋廷:“宜厚待唃厮啰以扼德明。”这一次宋廷采纳了曹玮的进谏。
与唃厮啰政权联手后确实达到了招抚的最终目标,例如李元昊反叛,唃厮啰政权就联合北宋前后夹击,给李元昊不对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再例如元丰四年北宋讨伐西夏,唃厮啰政权就派出约十五万军队与宋朝联合进攻。
总的来说,曹玮任职镇戎军后一改此前以武力镇压吐蕃各族的政策,改用封赏和收买人心的方式进行笼络,对宋朝西北边关的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还联合唃厮啰政权,以攻为守,主动出击,给西夏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参考资料:
《旧唐书》《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元宪集》《五朝名臣言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