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曾经和刘备有“刎颈之交”的拜把子兄弟,他和刘备的感情,甚至比刘、关、张三人组还深,只可惜此人并未被刘备所用,反而成了曹魏的名将之一,他就是牵招。
刘备的创业之路,可谓是充满了”艰难险阻“,而在其创业过程中,曾遇到过许多优质的人才,正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刘备最终打下了一片基业。
这其中,包括关羽、张飞,自然也包括军师诸葛亮。
不过,除了这些效忠于刘备的人才之外,刘备在创业之路上,其实也曾经错过了不少优秀的谋士和将领,譬如陈登、田豫,以及太史慈等。
但是,若要问刘备错过的最优秀武将是谁的话,那么个人认为,应首推牵招。
牵招早期曾投奔过袁绍,之后又投奔了曹操,为何会弃袁投曹呢?原因很简单。
建安九年,曹操攻邺城,一番大战下来,袁绍之子袁尚大败而逃,而此时袁绍的外甥,也就是时任并州刺史的高干实力还算不错,因此,牵招就劝说高干,迎回袁尚合击曹操。
结果,高干根本不同意,他才不想让袁绍来分走他的权力呢,所以就拒绝了牵招的提议。
不仅拒绝,高干由此也忌恨上了牵招,总想着找个机会将其杀掉,而牵招一看如此,就知道袁家成不了大事,最终干脆一跺脚,就投奔了曹操。
最开始,曹操只是让牵招当了一个运粮官,但不久之后,牵招干出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
当时,曹操计划攻打袁潭,而乌桓部落的峭王有心发兵援救,而一旦他出手相救,那势必会给曹操攻打袁潭增加不少难度。
所以,必须得安抚乌桓部落,让其不要轻举妄动。
但如何安抚就成了一个问题,刚好,曹操知道牵招之前曾管理过乌桓骑兵,因此,就派他前去和乌桓的峭王接触,劝说其不要出兵。
赶巧的是,当时辽东的公孙康也想笼络乌桓,因此也派出了大将韩忠前去为峭王加官进爵。
这么一来,峭王就成了“香饽饽”,曹操和公孙康都想让其成为自己一方的势力,而这个峭王也挺有意思,他同时召见了牵招和韩忠,让双方对簿在了公堂之上。
并且,峭王还十分耿直地问二人,曹操和公孙康都想笼络我,我该听谁的呢?
牵招说当然听曹公的,曹公代表朝廷,代表天子,现在册封你峭王为单于,是货真价实的,而辽东只不过是一个小郡,有什么资格敢册封你呢?
而韩忠一听就不干了,他说辽东拥兵百万,就连扶馀国和哕貊部落,都得听辽东号令,当下谁强谁有理,曹操算什么东西?
韩忠这话其实也并非言过其实,当时的辽东公孙康,确实有和曹操一争的资本。
但牵招没等韩忠说完,当即就“发飙”了,他说你们辽东仗着远离中原,不仅擅自封官授爵,愚弄天子,并且还敢侮辱曹公,这分明就是无耻,今天不给你点颜色瞧瞧,你就不知道曹公的厉害!
话刚说完,牵招大步上前,一手揪住韩忠的发髻,一手抽出佩刀,当即就要砍了韩忠。
当时,包括韩忠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想到牵招会如此凶悍,整个堂上鸦雀无声,而韩忠本人,则吓得话都说不出来了。
最后,还是乌桓的峭王眼看形势不对,光着脚跑了过来,拉住牵招的手,请求牵招放过韩忠,这才平息了事态。
最终,峭王同意了曹操的封爵,答应不出兵营救袁潭,而韩忠则灰溜溜地返回了辽东。
此事之后,曹操顺利剿灭袁潭,而这个在乌桓重兵环绕之下,舌战韩忠,面无惧色,敢在峭王营帐动手诛杀韩忠的牵招,则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赏,并自此开始对其重用。
之后,牵招被拜为平虏校尉,督管青州郡和徐州郡,在此期间,他曾亲自率兵,将侵扰两郡许久的东莱贼寇击溃,并手刃贼寇头目,自此,青、徐二州再也不受贼人侵扰之苦。
到了公元220年时,曹操病逝,曹丕继位,牵招又被拜为持节护鲜卑校尉,驻地为昌平,当时昌平附近有不少百姓因为战乱躲在山谷之间生活,还有不少人逃往鲜卑,而牵招上任后,广发告示,劝说这些人返回家园,并保证会让他们安居乐业。
在牵招的不断努力下,逃走的百姓纷纷返回,包括建义中郎将公孙集等人,也率部下前来归附,根据统计,牵招在此期间,曾安抚了大约十万余居民,最终让这些得以在边塞安顿下来。
仅此一项,就足以说明牵招的能力,正是他在边塞的作为,才王曹魏集团腾出手来逐鹿中原。
不仅如此,在牵招担任雁门太守,为了抵御胡人侵犯,还教给当地百姓阵法,同时收拢乌丸部落,让他们为自己所用,以此来抗击胡人侵边。
史料记载,经过牵招数年的治理后,“胡人每每来犯,皆被击退,逐渐绝迹”。
并且,为了减轻和消除边疆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危害,牵招还在当时采取了离间游牧民族众部落,使得他们互相猜疑等计策,让这些游牧民族无法形成统一势力,以此来保证他们没有实力和能力犯边。
此外,牵招还曾经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成功地掐灭了诸葛亮的计划。
据记载,在诸葛亮四出祁山之前,牵招就提出,诸葛亮极有可能会联合鲜卑的轲比能来合击曹魏,当时曹魏朝中很多人都认为这不可能,结果,等到诸葛亮出岐山时,果然与轲比能联合,并且屯兵于石城,双方遥相呼应。
这个时候,曹魏的大臣们才知道牵招的先见之明有多高,最终,还是牵招出手,击败了轲比能,迫使诸葛亮的联盟计划失败,这才让诸葛亮不得不退走。
而通过牵招在曹魏时期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是一位既有谋略,又有武力值的优秀将领,并且其胆色过人,为曹魏的边疆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因此,后世称赞牵招为“进退合度,亦明将也”。
除了颇具军事能力,以及胆识过人之外,牵招还是一位重情重义的好汉。
牵招年少时,曾师从名士乐隐,而乐隐在当时担任大将军何苗的长吏。
但到了公元189年,东汉宫廷爆发了“十常侍”之乱,何进与何苗先后被诛,而身为何苗长吏的乐隐,也受到牵连,死在混乱之中。
乐隐死后,牵招会同乐隐的其他弟子,冒死为乐隐收尸,并将其尸身带回故乡安葬,不曾想在途中遭遇山贼,并且山贼要强行扣下乐隐的棺木。
之后,在山贼的一番恐吓之下,乐隐的其他学生纷纷逃走,唯独牵招执意留下。
并且,牵招声泪俱下、言辞诚恳地请求山贼,说明他与乐隐的关系,请求山贼能让他带着老师的棺木返回故乡从而入土为安。
最终,牵招的诚恳,居然打动了山贼,山贼同意放其离去。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牵招的重情重义、舍身救师的名声传开,而在他投奔袁绍之后,同样也做了相似的事情。
袁绍死后,儿子袁尚继位,但遭到了曹操的攻打,不得不流亡中山,之后再度辗转,又和袁熙逃至辽东的公孙康麾下。
结果,公孙康设计将袁尚、袁熙斩杀,还将其二人的头颅送给了曹操。
但袁尚和袁熙死了,尸身却没人收,并且当时都知道这二人是曹操一直想除之而后快的对象,所以,其二人的尸体,一直就扔在辽东的冰天雪地里。
而此时的牵招,已经投奔了曹操,他冒着被曹操怪罪的风险,收敛了袁尚和袁熙的尸身,并将其二人安葬。
之所以他会这么做,就是因为他曾经是袁家的旧臣,如今袁家虽说败落,但他依旧要报旧主之恩。
而这件事被曹操知道后,称其牵招为“忠义之士”。
通过这几件小事,将一个在乱世中不忘师徒情谊,不负旧主之恩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他的军事能力在当时也是有目共睹的。
尽管牵招不像五虎上将等人那样出名,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绝对担得起名将这一称号,就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评价牵招为“秉义壮烈,威绩显著”。
而这样的人才,曾经在早年间,和刘备有着“刎颈之交”的感情,但又是为何没有被刘备所用呢?
关于牵招和刘备的情谊,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在史料中就有明确的记载。
“君(指牵招)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为刎颈之交。”---《孙楚牵招碑》
从履历上就可以看出,牵招和刘备都是河北人,一个是安平郡观津县(今河北省武邑县)人,一个则是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大树楼桑村)人,也就是说,两人属于同乡。
并且,牵招正是在少年时期求学期间,结识了刘备,并和刘备成了“刎颈之交”,从这一点就能看出,牵招和刘备的感情,并不次于之后刘备与关、张二人的感情。
但令人疑惑的是,在此之后,刘备和牵招却分道扬镳,哪怕是刘备在河北一带树起大旗,招兵买马之际,既未招揽牵招至自己麾下,也未见牵招前来投奔。
包括在后来,牵招投奔了袁绍,而刘备也曾在短暂地投奔过袁绍,两个人肯定会碰面,但为何牵招并没有和刘备“旧情复燃”走到一起呢?
很遗憾的是,史料上并未记载牵招为何没有跟随刘备的原因,但个人认为,之所以会如此,大概率是因为双方的理念不同,曾经的刘备,给不了牵招想要的东西。
我们都知道,刘备在早年求学期间,是出了名的不爱读书,并且“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另外还喜欢结交一些“社会人士”。
这些行为特点,说好听了叫做豪爽,而说难听点,其实就是一个标准的混混儿。
虽说刘备在后来确实成了大事,但他早年间的这些“劣迹”也不能否认,这一点,他和当年的汉高祖刘邦很像。
但问题是,这种特点在当时牵招的眼里,就十分不认同了。
从牵招早年间的人生经历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尊师重道之人,前文说过的他冒死收敛乐隐尸体就能说明。
既然是尊师重道之人,那自然就对刘备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不认同。
当然,理念上的不认同并不代表不接受刘备这个人,双方能成为“刎颈之交”也说明了这一点,但交情归交情,真放到前途发展上就另说了。
所以,牵招才会在早期直接投奔了袁绍,毕竟当时从整个天下的局势来看,袁绍的实力是数一数二的,而从他投奔袁绍也能看出,牵招是一个有极大的理想和抱负之人。
他想在袁绍麾下,干出一番事业,闯出一片天地。
同样的道理,曾经的刘备,一无强横的实力支撑,二无门阀士族的支持,纵然是拉起大旗招兵买马,手底下也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刘备的这些条件,显然满足不了牵招想大干一番的理想,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在当时的局势下,牵招放弃刘备而转投袁绍,也就情有可原了。
相信在牵招投奔袁绍之前,刘备肯定找过他,只不过,牵招没能看上刘备。
而到了刘备投奔袁绍时,牵招就算和刘备有碰面,但也不可能跟着他走,毕竟刘备之所以会投奔袁绍,就是因为他当时已经落魄到不行了。
在这种情况下,是个人都觉得刘备怕是就此沉沦了,谁还会投奔刘备?而牵招自然也不例外,况且,他历来忠义,已经跟了袁绍,更不可能叛主了。
所以,刘备和牵招,就是因为理念的不同,以及刘备给不了牵招想要的东西,所以才会分道扬镳的。
而到了牵招投奔曹操时,之所以也没选择刘备,其原因也是如此。
前文讲到,牵招是因为得罪了袁绍的外甥高干,恐被其杀害,才不得不投奔曹操,而他在投奔曹操的时候,刘备在哪里呢?
当时的刘备,正枯坐荆州,寄居于刘表麾下,感叹自己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呢。
也就是说,此时的刘备,境况也不咋地,甚至比之前更惨,时不时还遭到刘表的猜忌,在这种情况下,牵招又如何会前去投奔呢?
至于说到了后来,牵招投奔曹操,转而与蜀汉为敌,则是各为其主,尽分内之事而已,这一点无可指责。
只不过,也正是因为牵招和刘备曾经有过一段“刎颈之交”的感情,所以,即便是牵招到了曹操之处,并且做出了不少贡献,但终其一生,最大的官职也不过是雁门太守,并未得到进一步的重用。
类似于牵招这样的情况,还有与他同期的田豫,田豫也是刘备曾经错过的优秀人才,并且在其转投曹魏之后,也颇有建树,其能力甚至比牵招还高上一筹,但可惜的是,命运让牵招和田豫没能和刘备走到一起,不得不说,这真是刘备的一生最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