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如皋王观(04)王观的进士考试-礼部试
迪丽瓦拉
2025-06-26 04:03:32
0

第四章 王观的进士考试——礼部试

王观将要参加的嘉祐二年进士考试,被研究者称为“千年进士第一考”。这次考试的科目、考题、答卷内容等有关情况,我来做一详尽的介绍。

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

如皋王观和眉山苏轼在开封的取解考试中,分别取得了第一、第二的名次。由于苏轼的历史地位,有关活动的文字记载,被完整的保存下来。从此,研究王观,永远避不开苏轼。

王观

一、嘉祐二年贡举的组织安排

1、贡举的组织者

省试由尚书省的礼部主持。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记载:“(正月六日癸未)以翰林学士欧阳修权知贡举,翰林学士王珪、龙图阁直学士梅挚、知制诰韩绛、集贤殿修撰范镇并权同知贡举。天章阁侍讲卢士宗、集贤校理张师中封印卷首,馆阁校勘张洞、王俨充覆考官,梅尧臣、张子谅、张唐民、董参、吴秉、鲜于烍充点检试卷,张师颜、刘坦、李昌言、孙固、崔台符充诸科考试官。十五日,命直集贤院祖无择、集贤校理钱公辅考试知贡举官亲戚举人”。

其中:同知贡举的集贤殿修撰范镇,在皇祐元年(1049)与王观的叔父王惟熙同任贡举考官;集贤校理钱公辅,是这一年的探花,与王惟熙该执师生礼。

2、贡举考试地点

礼部贡院位于开封城东北安远门里的开宝寺。

3、贡举日程安排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八十五记载:嘉祐二年三月,辛巳(十八),御崇政殿试礼部奏名进士,又试特奏名。

壬午(十九),试诸科。

丁亥(二十四),赐进士建安章衡等二百六十二人及第,一百二十六人同出身。是岁,进士与殿试者始皆不落。

己丑(二十六),赐诸科三百八十九人及第,又赐特奏名进士诸科二百十四人同出身,及补诸州长史、文学。

李复圭《记闻》云:是春“以进士群辱欧阳修之故,殿试并赐及第,不落一人。”当考。

我们注意到:上述的日程并不具体,主要反映的是殿试时间;上面还提到:进士与殿试者始皆不落。这项政策的出台,是因为“进士群辱欧阳修”事件,这是改革的风险和代价。

4、贡举考试科目

据《宋史·选举志》载:“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王观

二、嘉祐二年贡举的考题和答卷

与普通考生同时进行的,还有知贡举官亲戚举人。只不过主持人是直集贤院祖无择、集贤校理钱公辅。“考天下所贡士,凡六千五百人。”考生总数6500人。

第一场是诗和赋。诗的试题是《丰年有高廪》。现存有苏轼和曾巩的同题诗。

苏轼:丰年有高廪

颂声歌盛旦,多黍乐丰年。近见藏高廪,遥知熟大田。在畴纷已获,如阜隐相连。

鲁史详而记,神仓赋且全。舂人洪蓄积,祖庙享恭虔。圣后忧农切,宜哉报自天。

有人认为,这本应是苏轼编年诗开卷第一首,然而,苏轼手编《东坡集》,不收此诗。后人编《东坡外集》卷十,首录苏轼所写《丰年有高廪》诗。孔凡礼整理《苏轼诗集》卷四十八,也收有此诗。可以认定:苏轼此诗并未考得高分,他本人也不看重。

曾巩:丰年有高廪

盛德临昭旦,多祥获有年。嘉禾登羡溢,高廪积连延。田入丰维亿,仓收富且千。

梦鱼谐素兆,如栉比前篇。瑞贶神之与,休明颂所传。粢盛繇此备,清庙荐恭虔。

下半场是赋。试题不详。

可以肯定的是,王观作“赋”的才华,是首屈一指的。有洋洋五千言的《扬州赋》为证。

第二场是论。试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现存有苏轼和曾巩、苏辙的同题申论。我们一起来看看。

苏轼 《刑赏忠厚之至论》: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gǔn)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pǐ)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zhǐ),乱庶遄(chuān)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亦作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苏轼

曾巩《刑赏忠厚之至论》:

《书》记皋陶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也。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当是之时,人之有罪与功也,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核其虚实以审其情,然后告之于朝而加其罚、出其赏焉,则其于得失岂有不尽也哉?然及其罪丽于罚、功丽于赏之可以疑也,以其君臣之材非不足于天下之智,以其谋虑非不通于天下之理,以其观听非不周于天下之故,以其有司非不尽于天下之明也。然有其智而不敢以为果有其通,与周与明而不敢以为察也。必曰罪疑矣而过刑,则无罪者不必免也;功疑矣而失赏,则有功者不必酬也。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

夫先之以成教以率之矣,及其有罪也,而加恕如此焉;先之以成法以导之矣,及其不功也,而加隆如此焉。可谓尽其心以爱人,尽其道以待物矣,非忠厚之至则能然乎?皋陶以是称舜,舜以是治其天下。故刑不必察察当其罪;赏不必予予当其功,而天下化其忠,服其厚焉。故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言圣人之德至于民者,不在乎其他也。

及周之治,亦为三宥三赦之法,不敢果其疑,而至其政之成也,则忠厚之教,行于牛羊而及于草木。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曾巩

苏辙《刑赏忠厚之至论》:

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为而召之也。故罪疑者从轻,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

且夫以君临民,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故宁委之于利,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如此,然后知吾之用刑,而非吾之好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其迹可以引而置之于无罪;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排之而至于不可赏。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则天下将有以议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则吾犹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刑可以有赏之说,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而无憾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望不足之意? 呜呼,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

且彼君子之与之也,岂徒曰与之而已也,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也。盖欲其思而得之也。故夫尧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

苏辙

阅卷评定结果,苏轼贡举所撰《刑赏忠厚之至论》喜置第二。据苏辙回忆:苏轼之作一出,即被梅尧臣发现并赏识,引起欧阳修的注意,这是他心中第一名的作品,甚至还误以为是门生曾巩所作,为避嫌而屈置第二。这是以第一的作品,获得第二的名次。后来苏轼《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选入《古文观止》等书之中,人所共知,传播亦广。

学界认为,这个说法是苏辙的一面之词,而且是在苏轼的墓志铭里提及的,难免“溢美”之嫌。我想,曾任宰相的苏辙,不会随便说说。况且,如有疑义,当时的反对派们岂肯放过?

香港中文大学黄坤尧认为,三文以载道论,则以曾巩为第一;以文采论,则以苏轼为首;苏辙少年之气,英发俊朗,在二家之外,别具动人的情韵。

第三场是策。共五道。苏轼的《禹之所以通水之法》、《修废官举逸民》、《天子六军之制》、《休兵久矣而国益困》、《关陇游民私铸钱与江淮漕卒为盗之由》五道策,收入《〈苏轼文集〉卷七〈杂策〉》。而王观及曾巩、苏辙等人的策,都无从查找。

第四场是帖经墨义。《论语》十帖、《春秋》或《礼记》墨义十道。

帖经,类似于填空。《论语》十题,无记载。

墨义,就是笔答经义。根据《春秋》三传出题。其中:根据《左传》出了三道题,根据《公羊传》出了三道题,根据《榖梁传》出了四道题。要求考生回答,也称“对义”。

这十道题目是:《问供养三德为善》;《问小雅周之衰》;《问君子能补过》;《问侵伐土地分民何以明证》;《问鲁犹三望》;《问鲁作丘甲》;《问雩月何以为正》;《问大夫无遂事》;《问定何以无正月》;《问初税亩》。在回答10道题目时,考生所撰的每篇文章开头都用一个“对”字,表示回答。在以欧阳修为首的主考官们看了答题之后,得到一致肯定和称赞,结果苏轼的《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

三、嘉祐二年贡举的礼部试考试结果

嘉祐二年(1057)从正月初六至三月初五,整整两个月,为尚书省礼部举行的省试或叫礼部试,主持人欧阳修。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记载:嘉祐二年合格奏名进士李寔下三百七十三人。

礼部试考试结果,李寔是第一,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省元”;这373人取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他们将与由直集贤院祖无择、集贤校理钱公辅主持的“别头试”,考试知贡举考官亲属举人,15人通过;合计388名考生,将一起参加殿试。

“别头试”考生中,有一户福建福清的林希为名门望族。祖父林高,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进士第,与范仲淹同榜;父亲林概,景祐元年(1034)登进士第,与如皋王观叔父、王觌父亲王惟熙同榜,“举礼部第一”;林希、林邵、林旦、林颜、林开、林棐兄弟6人中,林希别头省试第一名。子林希、林旦,侄林开、林棐,登嘉祐二年(1057)进士第,与如皋王观同榜;子林邵、林颜,登嘉祐四年(1059)进士第,与如皋王觌同榜。这就是著名的一门三代八进士。

林希一门三代八进士

让历史告诉未来丨第三十九章:王观进士考试(省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岳... 导语:“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人们对一代忠臣岳飞和一代奸臣秦桧最恰当的评价。 岳飞,...
原创 宋... 铁锅在宋朝时期才普及,那么在宋朝之前,古人是怎么做饭的?难道他们都不吃炒菜吗? 民以食为天!对于古代...
被被切割成几百片贱卖的国宝,结... 中国壁画始于汉代,魏晋唐宋达于辉煌,可是唐代寺庙基本全部毁失,除了地下墓葬和洞窟,地面上五台山佛光寺...
原创 中... 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因其主持修建了四川的都江堰而闻名后世。其实,李冰对中国古代科技...
原创 白... 1954年3月,已经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弹劾白崇禧在“徐蚌会战”(淮海战役)中故意保存实力,在战役危急...
原创 刘... 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于沛县,身份很是低微,一介布衣,还有流氓风范,出道之前也就是一个小小的亭长。...
原创 临... 大家都知道,我国开国将帅中,有两个威名赫赫的“老虎”:其一为“徐老虎”徐海东;另一是“王老虎”王必成...
原创 宋... 大宋京官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大约每日在京的官员都要早朝的,这种体制自秦汉之后就一直沿用,民间称之为...
原创 毛... (电视剧《刘伯承元帅》) 发现白崇禧将机动兵团北调,老襄之敌已陷入孤立状态,刘伯承当机立断,令六纵在...
原创 张...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张邈】 这个话题本来在写吕布的时候,顺带着提了几句,今天拎出来再专门唠...
原创 湖...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老兵名叫周秀莲,如今已是115岁高龄,也是目前国内年龄最大的抗战女兵。如今百岁高龄...
原创 战...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他是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是一个枭雄和...
原创 郝... 1931年4月9日~13日,188名朝鲜人分三批来到当时长春县三区界内的马家哨口,准备开挖一条从马家...
原创 日...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宣布投降一共用了14年的时间,日本多次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致使我国...
原创 这... 小时候我们经常看到乞讨,浑身上下乌漆墨黑,周围散发着阵阵酸臭味 。每当乞丐一看到有人从他面前走过,一...
原创 刘...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结结实实地在蒋介石的心窝里插上了一把匕首,让蒋介石痛心无比。 ...
原创 战... 要说郭开,可真是“战国第一战神”,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郭开凭着一己之力干掉了战国两大名将廉颇和李牧的...
原创 中... 在 WTA500 东京站女单决赛的赛场上,中国选手郑钦文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她以 7-6 (5...
原创 如... 首先要弄明白诸葛亮当时为什么让关羽去守华容道。 关羽大义,对于这一点诸葛亮是知道的,当年关羽被俘,曹...
原创 汉...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基本上可以分为这几类,第一类贫苦大众,纯草根出身。第二类,家里有权有势。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