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刘伯承元帅》)
发现白崇禧将机动兵团北调,老襄之敌已陷入孤立状态,刘伯承当机立断,令六纵在桐柏军区主力、陕南十二旅的配合下,乘隙发起老襄战役。
在野司最早下达的战役命令上,拟使用的主力纵队除六纵外,还有二、四纵。现在主力少了三分之二,总的部队数量与敌军比较虽占优势,但也只是相对优势,要想分兵对老、襄两城同时展开围歼非常困难。刘伯承于是决定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即先奔袭老河口、谷城,然后再沿江东下,包围襄阳、襄樊。
临战前,刘伯承指示参战部队要“事先隐蔽企图”,攻敌不备,“以便突然成技于不意中”。1948年7月2日,六纵按照这一指示,以急行军的速度,冒着滂沱大雨向老河口实施了隐蔽奔袭。
如果老河口敌军继续死守的话,六纵要拿下他们或许还得费点周折。千不该万不该,他们听了一个不懂军事的外行的话,选择了弃城而逃,结果就白白送给了解放军一个运动中歼敌的机会——一六三旅刚撤到谷城附近,就遭到陕南十二旅的截击。接着跑到渡口,又被渡河过来的六纵十八旅以同样方式打了一下。
若换成跃进大别山之前的六纵,一六三旅可能早就灰飞烟灭了,纵然如此,也把这支川军旅给惊得魂飞魄散。当他们逃到襄阳城附近时,居然不惜冒着违抗军令的罪名,直接绕城而走,并且一去不复返了。
陕南十二旅虽是地方部队,但他们的截击对于吓跑一六三旅,进而削弱襄阳守军实力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在这次截击战斗中,该部损失也不大,只有26人伤亡。刘伯承对此很满意,在战后简短的战役总结中特地把这件事写了进去,称陕南十二旅“截断谷城,起初战胜利的决定作用”。
7月6日,从四面八方会拢而来的解放军包围了襄樊。此前,华野在豫东发起睢杞战役,白崇禧派出去的机动兵团被钳制在平汉线上,南瞻北顾,无力回援,这把老襄之敌完全推向了坐以待歼的境地。
战役的发起时间可谓不早不晚,恰到好处。刘伯承将之比喻成一场激烈的篮球赛:“在双方主力队员互相牵制中,我以一人乘机钻空投篮。”
当时的襄樊,北为樊城,南为襄阳,一水相隔,是为两城。相比之下,襄阳的地形最为险要,此地靠山傍水,易守难攻,素有“铁打襄阳”之称。
康泽所倚重的副司令郭勋祺是少壮派川将中较有声望和战绩的一位。红军长征时期,他曾在土城一役中与中央红军对攻且越战越强,最后毛泽东把陈赓的干部团派上去,才得以隐住阵脚。
仅从一个微小的细节,就足可以看出郭勋祺军事经验的丰富——指挥守城时,他不在坑道,也不在碉楼的底层或顶层。这是因为坑道位置低,观察角度受限,同时还有炮弹将坑道炸塌的危险;碉楼底层一样不便于观察,而且若是射孔内钻进枪弹,也就是立刻没命了;碉楼顶层倒是站得高,看得远,可也有挨炮弹的可能。
郭勋祺跑到了碉楼的中间一层,那里便于观察不说,也最安全、最保险。
历来兵家认为,欲夺襄阳必先夺南山,山存则城存,山失则城亡。郭勋祺依托有利地形,在城南制高点及各个山头上构筑了大量碉楼、地堡、交通沟,并在交通要道、火力死角及开阔地带密布地雷,从而构成了能相互支援的坚固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