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跨海大桥运用动物加固至今屹立不倒
一讲到我国古代的桥,那肯定是十有九说赵州桥,说到跨海大桥,肯定想起前些阵子火热的港珠澳大桥,那么你可曾知道在我国的古代也曾有一座跨海大桥呢?今天就来给大家说说我国宋朝的这座大桥,这座大桥至今还屹立不倒,而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运用了一种动物来加固桥墩。
今天说的这座跨海大桥就是洛阳桥,它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它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时候你一定会想问,问什么洛阳桥不在洛阳而在福建泉州呢?其实,这和一段历史有莫大的关系,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几次,而导致人口南迁的原因多半是战乱。洛阳桥就是五胡乱华时期的产物,而五胡乱华人口南迁就是战争的原因。
五胡乱华时期大规模人口南迁,当时就有很多人就迁移到今天的福建泉州这一带,不过在当时泉州并不因此得以开发,但是这些逃避战乱的北方人来到泉州以后,他们发现泉州这里的山水和当时的洛阳都极为相似,所以流经这里的河就被命名为洛阳河,在现在的泉州如果大家仔细找的话还有一个叫洛阳镇的地方。
再后来数载,北方人又不断南迁,到了唐宋时期,人口更是成倍增多,没规矩无方圆,人们开始把北方语言和风俗习惯都带到了福建泉州这一带,造就了泉州的汉语也就是现在的闽南语,其实闽南语还有一个特别的称谓叫河洛语,经调查实际上闽南语和晋唐时期的官方语言比较相似,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是直到清朝近现代才逐步形成优化。
洛阳桥的产生与北人南迁有很大的关系。洛阳桥的特别之处有好几个方面,其一洛阳桥是一座跨海大桥,洛阳镇和对面就是由洛阳桥连接而成的,而洛阳桥刚好位于洛阳江的入海口,据史书记载“每逢风雨交作,数日不可渡”在洛阳桥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这里经常会出现人员失联的情况。
直到宋朝大书法家蔡襄的出现,人口被海水吞没的情况才好转,原来,蔡襄决定在当地修建一座桥梁,于是洛阳桥就此产生了,洛阳桥的修建集中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在当时桥的修建就产生了两大奇迹。
一大奇迹,洛阳桥的桥墩,因为洛阳桥的桥墩和别的桥墩不一样,洛阳桥的桥墩呈小舟型,在修建桥墩时,蔡襄命令众人往江中扔很多石头,让这些石头在水下成为一道石堤,然后再在石堤上搭建桥墩,而桥墩具有流线型,这样的设计可以减少水对桥墩的冲击。
虽然木筏桥墩可以减少水势的冲击,可是年年月月,再坚固的桥墩也扛不住这样的力量。于是就有了二大奇迹,种砺固基法,我们知道牡蛎是有两个壳,一个则会粘在石头上,而且这是一种无孔不入的动物,只要他们粘在一起,想分都分不开。所以当时蔡襄就想到了用牡蛎加固桥墩的办法,当时的人们也极为赞同他的做法,当桥墩垒起来时缝隙还是很大的,经过几年的牡蛎的养殖,桥墩的缝隙竟连成了一体。因此洛阳桥还是非常坚固的,当时修建洛阳桥耗时6年之久,现有31各桥墩,如果去福建泉州一定不要错过洛阳桥这一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