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自古以来都是中国历史之上有名的铁血王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让后世为他这样的气节钦佩,当年明太祖朱元璋推残忍暴政的元朝建立大明,之后明成祖朱棣五征蒙古,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巍巍大明王朝风光无限,可惜一场土木堡之变,三十万大明军队全军覆没,国力大损,大明皇帝也被敌军俘虏,差一点成为了另一起“靖康之耻”,最后幸有忠臣良将力挽狂澜,才没有造成南北明朝的局面。
战争背景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之后,原本统治中远达蒙古部落逃出大都,四分五裂,东西蒙古之间为争夺领地征战不断,明成祖朱棣分别派遣使臣出使瓦剌,结两国之好,瓦剌首领借明朝的力量对付鞑靼,大获全胜,但畏惧明朝的强大,还是选择了臣服明朝,明成祖甚是满意,将他分封为王,在修生养息之下,瓦剌逐渐强大。
瓦剌强大之后不再满足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将眼光看向了中原,几年之间,他统一内部,势力更甚,雄视漠北。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部落向明朝进献2000余人马,谎称是3000人,问朝廷邀功请赏,由于宦官王振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按其实际人数给予赏赐,瓦剌不服,制造事端骚扰边境,这年七月,率领各部落兵分四路向中原进军。
战争过程
当时明朝的皇帝明英宗十分宠幸宦官王振,自从明朝三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或死或贬之后,王振没有了阻碍,几乎可以说是独揽大权,他借明英宗对自己的信任培植党羽,结党营私,朝中官员纷纷巴结与他,朝廷风气混乱,腐败不堪,他为了得到更高的权力,排除异己,残害忠良,无恶不作。
瓦剌大军来势汹汹,前线败报不断,王振看出明英宗想要做出一番事业,于是为了讨好皇帝,他蛊惑支持明英宗御驾亲征,言说明朝军队骁勇善战,对付瓦剌小国绰绰有余,皇上定可一战成名,建功立业,成为明成祖那般的人物。明英宗被他说得心动,不顾兵部尚书邝埜和兵部侍郎于谦的阻拦,一意孤行,命皇帝郕王朱祁钰镇守京师,带领五十万大军前去御敌。
本有忠臣良将跟随,可明英宗却将一切军务交给王振一个宦官主持,户部尚书王佐不满,请帝回师,结果明英宗还未发话,他就被王振命令跪在草丛之中,直到天黑才可起身,王振这般的作威作福使得军内自相惊乱。公元前1449年8月,明君抵达大同,还未与瓦剌大军交锋,瓦剌为诱敌深入主动北撤,王振自以为是敌军怕了大明,一味冒进,后听闻前方惨败,惊慌失措后退。
大明军队指挥混乱,节节败退,瓦剌大军追来,将三万明朝骑兵杀掠殆尽,余下的明军狼狈不堪逃到了土木堡。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保证皇帝和将士的安全,但王振坚决不准,土木堡地势高险,极其缺水,城外的河流又被敌军占领,将士们实在饥饿难耐,这时敌军派遣使者前来诈降,主动撤兵。明英宗天真的相信了敌军,起草诏书接受讲和,命令王振移营就水,但军队将士们奔向河边时,敌军趁机发动攻击。
明军哪里想到会有这样一出,大批士兵将军战死,明英宗也被俘虏。此战明军二十万余人重伤者居半,且都是明朝精锐部队,国力大损,最该死的王振既然得以逃脱。君王被俘,军队涣散,在京师的大臣们惶惶不安,甚至有臣子提出迁都之策,兵部尚书于谦第一个反对,国都乃是社稷之本,泱泱大国岂能弃都逃跑。监国的郕王和众位大臣商议之后,决定坚守京师,绝不后退,并任命于谦为总指挥抗击敌军。
于谦执政之后,顺应朝廷民心将王振一党处死铲除奸臣,整顿朝纲,为了防止敌军用明英宗威胁大明,造成当年北宋之乱,事态危急,便劝说皇太后拥立郕王为明朝新帝,郕王本还在推脱,认为与礼不和,于谦劝说道:“如今拥护您登基不是为您一人私欲,而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事急从权郕王在危难时刻坐上皇位。
公元前1449年十月初一,敌军统领脱脱不花掠过大同,夺下紫荆关兵分两路:一路从古北口进入明朝腹地,一路从宣府进攻,妄图直抵京师。看眼京城危矣,于谦亲自率领从明朝各地集结过来的军队二十二万列阵于九门之外,披甲上阵,势必要与国家共存亡。面对亡国之际,全国上下臣民团结一心,士气大振。
十月初二,敌军兵临城下,副总兵高礼等人在章仪门的土城之北迎敌,大破敌军先锋首战告捷,重振大明国风,之后敌军屡战屡败,终究不敌明君,第十五日拔营而走,明君乘胜追击,杀敌数万人,此时京城之战基本结束,国都得以保存,明朝也没有变成下一个北宋南宋,在于谦的带领之下扭转乾坤,实属不易。
战争影响
这场战役虽以明朝胜利结尾,可其中损失的明朝忠臣良将和军队使其元气大伤,财产损失更是数不胜数,尽管之后的景泰帝想要进行改革,可是无论如何努力,明朝也达不到当年的盛世状态,对付边关的政策也由进攻转变为防守。
参考资料:
《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