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2月结束的
莱芜战役
,使得国民党开始意识到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已经不再现实,国军高层开始军积极准备对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
当年3月初,国民党军撤销徐州、郑州绥靖公署,组成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亲自主持的徐州司令部,统一指挥原徐州、郑州绥署的部队,并将在冀鲁豫战场的整编第26军王敬久部和在武汉的整编第9师调往山东。
国民党军队此刻做好了与解放军打大决战的准备,而
粟裕、陈毅所率领的华东野战军
也正在酝酿一个绝佳的战斗计划,然而就在这场作战前夕,华野部队的秘密行军却被国民党军队发现,甚至敌军的飞机能够精准轰炸到粟裕、陈毅所在的指挥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华野指挥部的位置是如何暴露的,粟裕接下来又将如何扭转这一危险局面?
国军这边为了寻求同陈粟的华野主力打决战,甚至调集了当时号称是国民党军队的王牌部队,以“五大主力”中的“三大主力”,即
整编第74师、第5军、整编第11师
为骨干,分别编成3个机动兵团:以汤恩伯为司令官的第1兵团、王敬久为司令官的第2兵团、欧震为司令官的第3兵团,执行机动作战任务。
而山东地区除了这“三大主力”,还有济南方向担任守备任务的以王耀武为司令官的第2绥区、冯治安为司令官的第3绥区的兵力,总计已达
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
,他们采取“密集靠拢、加强联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新作战方针,以加大兵力密度,集团滚进,企图使解放军无法分割和各个击破。
时间来到1947年3月下旬,国民党军正式发起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国军的3个兵团开始行动。陈毅司令员此刻正在南线视察部队,他感到形势的严重,于27日致电后方指挥的粟裕、陈士榘,要求结束部队休整,准备作战。
当时陈毅、粟裕经过商讨决定,实行机动作战,南下转移,寻求敌方部队的间隙和空间,并以此为战机打开突击围歼的战机,而
主力南下的方向则是临沂、东海、新安一带
,随后华野将作战计划电告中央军委和毛主席,中央随即同意了华野将领的决策,当时国内内战正处于战略防守阶段,此刻的国民党军队仍旧占据着兵力、武器装备的极大优势,我军不能硬碰硬的打正面,而是必须依托战略战术的不断变化,寻找歼敌机会,以劣势兵力消灭蒋介石的有生力量,不断壮大和巩固人民解放军的战力。
按照当时的作战计划,华野拟以3个纵队共8.2万人进占郯城、码头、新安镇。再向西扩张,占领运河线,以威胁津浦铁路之势,吸引国军74、83师回援。并以主力第1、3、4、6、9纵队集结于蒙阴东南、临沂西北地区,待机歼灭国军74、83师。
或歼灭泗水方向之11师、大汶口方向之5军。作战计划敲定后粟裕、陈士榘等人率野战军指挥所南下,与陈毅在
蒙阴县坦埠镇
会合。然而粟裕却没想到这次的南下转移,却碰上了大麻烦,不仅是华野整个部队的作战行动都遭到了暴露,甚至是指挥所都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攻击。
当时的解放军部队为了避免敌军的侦察,一般都是昼伏夜行,自带干粮,也不惊扰百姓,其行踪可谓相当隐秘。但是自4月1日我军刚刚行动三天,国民党军就发现了我军的行动和企图。4月3日,国民党飞机便轰炸了坦埠地区,陈毅、粟裕和华东野战军指挥所的同志经历了一次死亡的威胁。
万幸的是,当时指挥所的随即保卫人员,给陈粟等首长准备的防空洞比较大,指挥所的所有人都转移迅速,据当时在司令部工作的王德同志回忆:“就在我野指机关南移到坦埠附近一个村庄里,第三天就遭到敌人飞机的轰炸扫射。尤其是那时
粟副司令的爱人楚青同志、谭副政委的爱人郭惠民同志
,都跟随野指行动。
而
陈毅的夫人张茜同志
则担任了警卫排的指导员。倘若国民党的轰炸更加精准、突然,后果不堪设想。王德在战斗日志中,这样写道:“炸弹都丢在庄子的中心点,那里住的是机关工作人员,但大家早就分散到村外去了。首长和家属原先分散住在村边的零散小屋里,又有挖好的防空洞,所以没有伤亡。”
这次坦埠遇险,使陈毅、粟裕感到惊讶,在他们的军旅生涯中极少出现这样的遇袭。敌人能够准确找到华野的指挥核心,这件事是否意味着国民党方面已然洞悉了部队南下的作战计划。
而指挥所位置的暴露是不是队伍内部保密工作出了问题,4月15日向中央报告中,陈粟表示如果不是国民党方面利用
更为先进的电讯侦测手段
,那就是
部队的内部有叛徒泄密
。而后指挥所尽量避免通过电台通讯,能够利用纸面文字传送的信息,一律不再使用电台。
而后粟裕在调查期间才恍然大悟,可能是前期战役的国民党俘虏士兵出了问题,经过调查有个
补充到指挥所直属队的俘虏兵,原系国民党军排长
。他得知我军的行动计划后,便开小差投奔国民党军告了密。
粟裕大将不仅仅在指挥作战方面有着敏锐的决策,对于解放军的部队发展和建设也作出了高度的指示,这次的国军士兵叛逃事件,使得华野内部更加注重对原国民党士兵的思想教育工作,往后的国军投降士兵中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重大危机,对于转投解放军部队的国军士兵,我们也有了新的称呼“解放战士”。
经过这件事,华野的首长们意识到,国民党方面已然知晓了解放军的下一步动向,原先的作战计划必须调整,不然后续恐怕要陷入被动之中。那么粟裕面临这样的险境,又该怎么做呢?
泰蒙战役
的经过又是如何,中原格局接下来的走势是怎么样的。
当时国民党军第1兵团在获悉了华野主力的南下后,随即开始向临沂地区收缩,转入防御。华东野战军南下企图未能实现,南下的3个纵队便暂时停止在新泰、蒙阴等地。国民党军见华东野战军停止南进,遂于4月中旬全线发起进攻。第1兵团除以一部守备临沂、郯城、新安镇等地外,主力积极“清剿”临沂、郯城以东和新安镇、海州以北地区,企图阻华东野战军南下华中,并伺机配合第2、第3兵团的进攻。
第2、第3兵团主力积极向新泰、蒙阴推进,企图占沂蒙山区,逼迫华东野战军主力退于滨海一隅,然后与其决战。第3兵团以一部兵力守备泰安。这个时候留个华野主力的斡旋空间正在缩小,为了分散敌军的攻势,粟裕陈毅决定在泰安、蒙阴地区与国民党军队展开对战,史称泰蒙战役。
山东泰安
,地处津浦铁路徐济段要冲,交通便利,是鲁中重镇、军事要地,于此地开展一次大规模战役,有利于吸引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伺机歼敌有生力量。粟裕将目光放在了守备泰安的
国民党整编第72师
,这支部队并非蒋介石的嫡系军队,而是源于抗战时期的川军,其武器装备并非国军主力的美械枪炮,相比于国军“三大主力”部队,其作战压力要小一些。
但整编72师在泰安地区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他们擅长守备,这场战斗依旧不容小觑。4月22日夜,
华野第10纵队以及加强该纵的3个榴弹炮
连按时发起进攻,相继攻占泰安四周据点,包围该城,第1、第3纵队开至泰安以南津浦路两侧地区,准备打援。但国民党此刻却继续发挥着不支援友军的“传统”到了24日,驻守在大汶口等地之国民党军整编第75、第85师都不敢出援泰安。
见状华东野战军遂决定增调第3纵队第8师和第9师一部于24日夜配合第10纵队,加速攻占泰安,歼灭守军整编第72师。25日黄昏,华野对泰安城发起总攻。第10纵队第28师首先从东门突进城内,接着第29师和第3纵队部队也相继从南门和西门突进,经过多次猛烈冲锋,激战至26日10时,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72师师部和新编第13旅、第34旅共2万余人,俘其中将师长杨文泉等官兵15000余人。
泰蒙战役,华东野战军
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72师师部
、第34旅、新编第13旅、新编第15旅一部,整编第83师1个半团,新编第10师1个团(2个营),
俘国民党军1.4万人,毙伤国民党军1万人,总计2.4万人
。收复泰安、宁阳等10座县城及鲁西广大地区。
泰蒙战役,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72师主力,并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给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以打击。事实上泰蒙战役取得胜利,对于当时中原战局有着较大的积极作用,不仅仅是体现在对国民党军队的杀伤,而是极大缓解了当时国军重兵包围之下的战略威慑。
据当时担任第3纵队第8师政治委员的王六生回忆:国民党军这次进攻“采取的是密集平推的部署,西起津浦线,东至临沂,在飞机、坦克配合下,叫嚷着要撵我们‘跳黄河’,日夜向北压来。那阵势,那凶焰,真像要把泰山推倒,把沂蒙山踏平似的。
当时部队里的战士们都开始紧张起来,华野的部队一直在转移,一开始一路往北走,战士们就嘀咕起来:“
怎么搞的,真的要过黄河呀?!
”“过了泰山,往北到济南府,就是黄河了!”。直到粟裕下令攻打泰安,战士们这才意识到,大仗来了,华野一直在寻找战机,就是为了打击国民党所谓的大军兵锋。
而粟裕也非常坚定地贯彻了毛主席有关“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前面提到
1947尚出于战略防御阶段
,蒋介石是进攻方,他不惜发动所有国军精锐大举进攻山东解放区,一旦让他找到我军主力,两方正面对战,一定是解放军这边吃亏,粟裕非常清楚这一点,他在1947年这一年基本上规避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大举进攻,不仅如此还在包括
莱芜战役、泰蒙战役以及鲁南战役
等歼灭多个国民党整编部队,几番交手下来蒋介石可谓是不断吃瘪,沦为了名副其实的“运输大队长”。
这次的泰蒙战役是在华东野战军的南下行动企图暴露后,粟裕陈毅等华野指挥官在发现国民党军侧翼泰安守备部队态势孤立,毅然以一部兵力挥师西进,采取阵地攻坚的战法,取得了消灭国民党军整编第72师主力的胜利。
此后蒋介石集团的进攻意图开始动摇,兵力也逐渐集结,不愿在分散出击,自己越打越畏缩,反而给了粟裕以在中原打大仗的时机,华野也通过不断的战役胜利,积累的信心和扩充了武器兵力,这段时间山东解放军的几场战斗基本奠定了来年淮海战役的战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