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毅说人文与历史”小编给大家讲一下张衡——发明地动仪的东汉时期猛男,全方位高素质人才。张衡,字平子,南阳人(智圣诸葛亮、谋圣姜子牙、医圣张仲景都是他的老乡),被后人誉为“科圣”(科学文化圣人)。张衡一生,“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
首先辟谣一个事情,之前疯传的沸沸扬扬的“教科书删除地动仪”是谣言。
人民教育出版社再三重申:统编教材中张衡地动仪内容没有被删除。看到有些自媒体还把“教科书删除地动仪”写得有鼻子有眼的,造谣代价太低,鄙视他们。下图是央视的发布于2018年10月11日辟谣新闻,也希望大家不要以讹传讹,诋毁我们的伟大的发明家祖先。试想在古代那么简陋的环境下,我们的祖先凭着凭着过人的智慧和胆识,筚路蓝缕,发明出来伟大成果。我们可不能像某些人一样,在空调房子里拿着扇子一扇,嘴巴一动就把祖先的成就给否决了。
划重点:史书上“地动仪”是准确记录地震再重申一个事实:对于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更多的专家学者倾向于它能够准确记录地震,也有材料证实说“候风地动仪”能“预测地震”。
我们回味一下《天下无贼》中黎叔的名言——“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张衡无愧于“东汉时期第一人才”这个称号。言归正传,我们来数数东汉猛男张衡的头衔: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发明家、数学家、文学家。
寒门出贵子,白屋出公卿幼年时张衡家境贫寒,天天都揭不开锅,幸亏亲戚朋友会分一口饭给张衡吃,不然我们“一世纪的最伟大人才”张衡可能会营养不良发育,而导致成不了猛男。但是就是在这艰苦的环境下,张衡在最基层了解了劳动人民的疾苦,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张衡的座右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像其他寒门子弟异样。张衡奋发努力,年少时就出口成章。他十八岁入洛阳求学,研究四书五经,变成了优秀青年(一大杰出青年)。有人邀请他去做官,他留下一句千古名言——“一个人不应该愁自己的地位不高,而是应该担心自己的道德品质不够高尚;一个人也不应该愁得到的报酬太少,而是应当担心自己的知识学问不够广博。”
工科钻研男,发明了与诸葛亮“木牛流马”相媲美的“木鸟”张衡标准工科男,他感兴趣的是机械、天文、历法、数学等自然科学。“头悬梁,锥刺股”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问题,他通宵加班,一直到成功。张衡用木头制造过一只能飞的鸟,这只木头鸟能在天上翱翔,但是它的翅膀是一个机关,只要翅膀下垂,就会飞回原处。
张衡拼搏进取,扩展业务范围,不局限于本职工作
汉安帝刘祐让他来朝廷去做了太史令。张衡拓展业务的能力很强,除了播报天气预报外,他还制造了一个叫做“浑象”的仪器。“浑象仪”是观测星象的天文仪器。我们经常在电视里听到“卑臣夜观天象。。。”就是用的这个神器。“浑象仪”是一个镂空铜球,中间有根铁轴穿过,球放在铁架子里,架子倾斜的方向和地球自转轴方向吻合。如下图所示。这个仪器连接在一组齿轮设备上,齿轮设备再跟记时间的漏壶连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仪旋转,转周期为一天,达到精确计时。
观测天象的神器发明以后,大大增加了张衡的工作效率,他只需要坐在房间里就能知道天象的情况:比如哪一颗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哪个星已经升到最高处,哪一颗星正在坠落,“不出屋而知天上事”。他的弟子们都对他竖起大拇指。 汉朝时期,地壳活动比较剧烈,神州大地常常地震。据历史记录:从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到汉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年中,有二十三年发生过较大的地震。在古人有限的知识里,看到天旋地转,大地裂缝,城墙和房屋倒塌,死伤无数,以为是得罪了哪个鬼神,于是又设坛作法,又把牛杀了扔河里来安慰鬼神。“无神论者“张衡把地震当成论文课题来研究
张衡是比较早的无神论者,不信牛鬼蛇神。工科男的钻研精神让他想研究一下地震。在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他发明了地动仪。
地动仪用铜制成,八个龙头对准八个方向,每个龙头的嘴里都衔着铜球,龙头下有八个蛤膜。哪个地方发生地震,对应方向的龙头就会吐出铜球掉在蛤蟆嘴中。地动仪放在京城洛阳当时的地震局里。接下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一天西北方龙头吐出铜球,这指示西北方有地震。几天后,陇西的官员(今甘肃)派人到洛阳汇告了地震。核对日期后,正好是地动仪上吐出铜球的日子。张衡探索的精神,对于未知的执着,对于自然科学、地球、宇宙的不懈探索这种精神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历史,不需要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