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洛阳
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是曹魏、西晋以及北魏后期的都城。
洛阳城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046年,周公就在洛水北岸建城,当时的洛阳城被称为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是为东周。
刘秀建立东汉后,洛阳又成为东汉的国都,之后历经曹丕代汉建魏、司马炎代魏建晋,洛阳城的首都地位依然没有受到影响。
西晋灭亡后,洛阳先后为匈奴汉国、后赵、前秦、后秦、北魏等政权占据,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了位于天下之中的洛阳,洛阳又再次成为国都。
北魏洛阳城规模宏大,由宫城、内城、外城三部分组成,据《洛阳珈蓝记》记载,当时的洛阳城“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户十万九千余。”
对于洛阳城的繁华,《洛阳珈蓝记》中也有详细描述,如“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由此可见洛阳城当时的盛况。
可惜的是,北魏末年天下大乱,洛阳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东西魏分裂后,洛阳更是多次成为战场,曾经繁华的街市最终沦为了一片废墟。
好在洛阳的沉寂并没有太久。
数十年后,隋炀帝杨广又在原北魏洛阳城的西面新建了新的洛阳城,作为帝国的东都,洛阳城又再次兴旺了起来。
二、建康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朝的都城。
建康城始建于东汉末年,当时割据江东的孙权看中了这块“虎踞龙蟠”的风水宝地,便在此修建城池,以建功立业之意为其取名建业,东吴建立后更是把国都设在了这里。
西晋灭吴后,可能是觉得建业这个名字太霸气,晋武帝司马炎将其改成了建邺。
公元313年,因避晋愍帝司马邺讳,建邺又改名为建康,从此建康之名一直沿用到了南朝末年。
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驻于建康的琅琊王司马睿重建晋廷,是为东晋,建康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东晋的都城。
公元330年,东晋朝廷在原东吴苑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宫城,命名为建康宫,又称台城。
东晋时的建康城东西南北各四十里,南拥秦淮,北倚后湖(今玄武湖),西临长江,东近钟山(今紫金山),周围还有石头城、东府城、西州城、白下城等多个卫星城,规模极为宏大。
东晋被刘宋取代后,建康又依次成为宋、齐、梁、陈四朝的都城。
史载在梁朝梁武帝萧衍在位时期,建康的人口已经超过了百万,不仅是当时中国最大最繁荣的城市,在全球也是首屈一指。
可惜的是,梁朝末年的侯景之乱给建康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陈武帝陈霸先建立陈朝后,建康城又得到了恢复重建。
公元589年,隋灭陈,隋文帝杨坚下令将建康城夷为平地,六朝宫室全部被毁,曾经的六朝古都建康就此变成了一片荒野。
但风水宝地就是风水宝地,三百多年后,随着五代时的南唐定都于此,一座新的都市又重现在了秦淮河两岸。
三、邺城
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是曹魏(北都)、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
邺城是河北名城,历史悠久,最早由春秋时中原霸主齐桓公所筑,战国时邺城属于魏国,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之后邺城逐渐发展成为河北南部的中心城市,西汉时邺城是魏郡的治所,东汉末年又成了冀州州治所在地,是袁绍的大本营。
曹操平定袁氏后,把自己的根据地也放在了邺城,并修建了著名的三台(铜雀台、冰井台、金虎台),邺城也成了汉末实际上的政治中心,后来曹操封魏王(之所以称魏王,是因为邺城原属魏郡),王都也定在了邺城。
曹丕代汉建魏后,定都于洛阳,但邺城依然保留了北都的名号(曹魏以洛阳、长安、邺城、谯城、许昌为五都)。
五胡十六国时期,邺城又成为后赵的都城,之后冉魏、前燕也相继定都于此。
北魏时期,邺城为相州治所。
北魏末年东西魏分裂,东魏权臣高欢迁都于邺城,之后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国都也定在了邺城。
公元577年,北周灭齐,改邺城为相州治所,三年后,北周权臣杨坚掌控了北周政权,相州总管尉迟迥在邺城起兵讨伐却最终失败,杨坚平定尉迟迥后,下令将邺城夷为平地,邺城的居民则悉数被迁到了西南数十里的安阳。
一代名城就此被毁,之后再也没有恢复。
四、长安
在魏晋南北朝,长安(今陕西西安)是前赵、前秦、后秦以及西魏、北周五国的都城。
长安是我国最著名的古都,最早可追溯到西周的国都丰镐,战国时的秦国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建的秦朝,国都咸阳也在这一带,刘邦建立西汉后以长安为都城,长安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东汉建立后,都城迁到了洛阳,长安改称西京,东汉末年,汉献帝在董卓的控制下又将都城短暂地迁到了长安,但不久天下大乱,汉献帝东归,长安城也在战火中逐渐衰落。
长安的再次兴起要到一百多年后。
西晋末年,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称帝,之后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又有前赵、前秦、后秦等政权相继在此建都。
南北朝末年,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的主要地盘就在关陇一带,长安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西魏的都城,之后西魏权臣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建立北周、北周权臣杨坚建立隋朝,长安的都城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公元589年,杨坚派大军南下攻灭了南方的陈朝,再次统一了分裂近三百年的华夏大地,长安又一次成为了大一统王朝的首都。
五、晋阳
晋阳(今山西太原)城最早由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简子所建,以易守难攻而著称,春秋末年著名的“晋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正是这一战导致了韩、赵、魏三家分晋,成就了赵国的百年基业,拉开了战国的序幕。
晋阳也是赵国最初的都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晋阳成为太原郡的治所,之后从汉朝到北魏,晋阳除了在十六国时期的前秦末年短暂的做过一次都城外,其余大多数时候都是并州的治所所在地。
晋阳最显赫的时候是从北魏末年到北齐时期。
北魏末年,权臣高欢控制了北魏政权,他将自己的霸府建在了晋阳,晋阳也成了北魏当时实际上的行政中心,之后从东魏到北齐,国都虽然放在了邺城,但晋阳始终以别都的性质存在,其地位不亚于首都邺城——北齐历代皇帝多数时间都居于晋阳。
六、江陵
在两晋南北朝,江陵(今湖北荆州)是中国南方仅次于建康的第二大名城。
在东晋和南朝的大多数时间里,江陵都是荆州的治所,而当时的荆州不仅地盘大,人口多,而且位于首都建康的上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东晋王、谢、庾、桓四大家族中,庾亮、桓温都凭借实力强大的荆州而得以控制朝局。
南朝时,荆州的地位依然十分重要,江陵也成为南方著名的大都市。
南梁末年梁元帝萧绎在位期间,江陵更是成为了南梁的都城所在,之后萧詧建立的西梁(西魏、北周的附庸国)也把都城定在了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