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字孟德)能在三国中位居老大,可不是仅靠头脑灵活、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人、征战上位的。
行军打仗,打的就是钱粮,没有切实的后勤供给,你就是再有能力,再有水平,恐怕也是“老黄牛追兔子,有力气使不上”。
谈到钱粮,军队一般是不能“自产自销”的。那怎么办?好办,让老百姓办!可是,老百姓得能办呢,如果不能办,那又怎么办?
曹孟德,是这么办的。
一、为军需而行“屯田制”,造福百姓。
曹孟德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好像晓得“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潜在道理。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他关心民众的疾苦的一面的。
三国时代,连年的战争,经济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再加上不约而至的自然灾害,致使“百姓大俄,布粮食亦尽”,供应战争之需的军粮自然无法筹集。
这时的曹孟德,并没过度盘剥百姓,而是经过冷静思考后,采纳了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了“屯田制”。借贷给农民耕牛和田地,用官牛的,收成按“官六客四”分成;用私牛的,对半分成。
当然,曹操“屯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筹集军粮,解决士兵的吃饭问题。但是,客观上也解决了农民的生计问题,让民众也能吃上口饭。
而且,曹孟德在实行“屯田制”的时候,让百姓把租税直接交给官府,从而避免了地主的层层盘剥,军粮征购也就没有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
这样,能够饱餐的曹军自然不会再去开什么小差,不会打仗不卖力气,而且队伍不断增员,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经常打个胜仗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同时,也减少甚至避免了军兵掠夺老百姓的现象。他的这种做法,某种程度上,赢得了百姓的好感,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为此说,实行“屯田制”,在当时是一个壮大军队、惠及民生的极为高明的策略。
二、知苦难而定“惠民策”,抚恤民众。
翻阅《三国志》,我们还能读出,曹操不只是招兵买马、征战疆场,也非常注意战争的善后,顾及黎民百姓的疾苦。
在官渡,打败袁绍后,他就曾下令:“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就是说,因为战乱,曹孟德下令免去了河北一年的租赋。
曹操还明令规定:“自项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无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这一番话语的主要意思是,从军打仗,战死疆场,是不得已的事情。但是,对于战争中阵亡的官兵的家属,尤其是那些没有什么财产、生存能力的,县府要为他们提供粮食。而且,当官的要经常去看望、安抚他们。
同时,曹操还为百姓制订了“养老和福利”政策。他下令说:老年女性中70岁以上没有丈夫儿子的,年纪在12岁以下没有父母兄弟的;以及眼睛看不见,失去劳动力,又没有妻儿父兄和产业的,由国家供养他们终身。
这样的民生政策,能不让百姓感怀曹操,能不让百姓为他着想,能不做他的后盾?
拥有了民众,就拥有了强大的后方,就拥有了致胜的资源,就有了赢得天下的可能。
另外,曹孟德还发布命令:各郡县都要提倡和重视文献典籍的研究和学校建设。满500户的县,要设置学馆,挑选本地优秀子弟给予教育。
战乱频仍的时代,战火纷飞的岁月,曹操的这些关于发展生产、惠及民众的政策,应该是当时的称霸一方、割据一处的诸多势力中最为先进的。
曹操集团的如此行为,自然会在一定程上得到劳苦大众的拥护和支持。
这,也是曹操和他的集团能够成为三国时代最为强盛者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