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在官方名气不如白起卫青,民间名气远大于白起卫青,更是远远高于被民间拉黑的苏定方。而且由于评书的影响,薛家将更是与杨家将齐名。一连三代人薛仁贵,薛丁山,薛刚辅佐大唐四代皇帝,堪称传奇。
唐宋武庙供奉的六七十个名将里面却没有薛仁贵,原因就在能进武庙除了能征惯战之外,最关键一点就是没有什么大的道德污点。这也是白起为何被赵匡胤“请出”武庙的原因。总的来说,薛仁贵的战绩和名声真的不如李靖和苏定方。他的官职也不高。如果用最简单的话语形容一下薛仁贵平生作战的成绩的话,胜仗多为战术性质性的胜利,而落败却都是战略性的失败。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薛仁贵是在贞观末年投军。此时唐朝已经没有大规模战争出现了。随征高丽,受唐太宗拔擢。自此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至唐高宗时,官至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公元683年,薛仁贵去世,年七十。册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历史有杀降不祥之说,此事由白起而引发,薛仁贵杀降铁勒十三万,这是他的污点。但薛仁贵是善终。可见杀降不祥之说也分人。
在征伐高句丽的时候,李世民亲眼看到了薛仁贵的骁勇,薛仁贵单枪匹马杀入万军之中,斩获敌将首级,敌军为之气夺。李世民对薛仁贵道:朕虽然没有打下高句丽,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高宗在位的时。薛仁贵率军将高句丽主力歼灭,一举斩首五万余级,取得了对高句丽作战以来最大的歼灭战。令扶余川一带的40多个城池守将心胆俱裂,望风归降。随后,薛仁贵配合主帅李绩,将立国700余年的高句丽正式灭亡。
此时的苏定方和李绩都已年老,薛仁贵成为了大唐的核心将领行列。此时的薛仁贵官居“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被高宗李治调任逻娑道行军大总管,与吐蕃大军作战(青海),与吐蕃名将论钦陵作战。可惜,薛仁贵大败而归,在乌海地区被论钦陵在半路截住,全部围杀。薛仁贵撤军达大非川时,部队已经没有补给,加上长期的高原反应,唐军由出兵时的百战精锐,变成了一支几乎失去了战斗力的部队。就在这种情况下,在乌海地区十多万唐军全军覆没,造成了大唐建国以来最大的惨败,从此唐军对吐蕃的战争整体处于劣势。
对于战败的原因,主要还是薛仁贵缺乏战略意识,对敌军动向缺乏准确把握,薛仁贵将原因归结为“天时不利”,其见识局度实在是跟李靖、李绩、苏定方等真正的名将相去甚远。还有一点就是,他长期担任副手,先后给李绩和苏定方当副将。这也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薛仁贵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薛仁贵对吐蕃作战以完败告终。如果薛仁贵大非川赢了他能进唐朝顶级名将,大非川输了他的风评自然下降了。后来在和新罗作战再次失败。
薛仁贵是勇将,但不是帅才,主要是缺乏谋略和大兵团作战能力。缺乏大局意识和调度能力,以至于在对吐蕃、新罗的战争中连连失利,薛仁贵当主帅的时候。丢失百济。失去了对朝鲜半岛一千多年的控制。总之,无论正史还是评书对他都过于夸大其词了。他远远不如苏定方。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