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科考舞弊案中,李卫一个回京述职的地方官,为何会派兵考场抓现行?
迪丽瓦拉
2025-07-04 01:33:38
0

就说啊,连诚亲王胤祉都不敢干的事,一个混混出身的李卫为何就敢了呢?在《雍正王朝》全剧中,让我听到最为“嚣张”的就是李卫这句话:“小爷我十一岁就跟着皇上,现任江苏巡抚,李卫!”

《雍正王朝》中,李卫原本是一个小叫花子,当年雍正下江南筹赈的时候,巧遇了狗儿、坎儿和翠儿,带回四爷府邸当下人。李卫改头换面,从乞丐升级到胤禛府邸最为看重的奴才,后来,又派他去四川监视年羹尧,就这样,正儿八经步入了官场之路,之后又一步一步成为朝廷的封疆大吏。

如果没有雍正的赏识,可以说,李卫可能早就饿死街头了,就如李卫所说的:没有四爷,就没有我李卫的今天,四爷就是我的本,如果忘了四爷,我这个树枝尖上的叶子,也就没了根,就会枯死。”

李卫的聪明,就连很少夸人的邬思道都说“孺子可教也”。所以李卫忠诚雍正,只要是对雍正不利的,哪怕搭上他自己这条命都在所不辞!正因为有这种超出寻常的主奴关系,李卫才敢越权出兵,带兵把科举考场围起来,搅乱考试。

李卫究竟有多“嚣张”

雍正皇帝本想通过首场开科取士,但在科考过程中,时任副考官李绂发现了考题泄露,和主考官张延璐争论无果后,气急败坏去找三王爷胤祉帮助。

三王爷胤祉自从夺嫡事件后,就一心投入研究学问,不想再掺和其中,因为他了解雍正的脾性,管不好,有可能会触怒雍正,搞不好连自己都搭进去。但是李绂是他最为看中的读书领袖成员,又不能袖手旁观,急得抱怨一句:我说啊,你没事惹这麻烦干嘛,也只有你有这么大的派头。

以三王爷胤祉多年的政治生涯和敏锐地判断,他建议李绂放下“名士”派头,去找李卫帮忙,李绂在犹豫不决,诚亲王胤祉又跟他急眼,这事除了李卫外,没人能敢办。

那么同样是出身潜邸,李绂为何瞧不上李卫

在清朝时期,不是正途进来的官员向来不被科甲出身的官员放在眼里,而李卫和李绂进入仕途不同,一个是“走后门”当的官,一个是通过科考当的官,一个是目不识丁的混混出身,一个是读书人的精神领袖,李绂瞧不起李卫,情有可原。

不过,李卫也有给出近乎对李绂的讽刺话语:

“认识这是谁吗?这是读书人的领袖代表!这是大清官啊,李大人,今到我这府来,真的给我李卫面子啊!”

所以李绂在三王爷胤祉的指点下,放下身段,拿着拜帖来求见,这说明,李卫的朝野地位和在雍正心中的位置在三王爷胤祉的眼中,属于非同小可。

而且李府的下人连看都不看李绂一下,就要将他拒之门外,这样更是直接表现出李卫平时的“嚣张”。

另外李绂建议李卫派兵去伯乐楼搜查证据,可李卫直接说带兵搜查考场,就连李绂这个读书人都对这个混混出身的李卫佩服不已。

而且别忘了,李卫是刚刚升迁“江苏巡抚”,回来京城述职的,是属于外放官员,一般情况下没有皇帝的允许在京城是不能有宅院、府邸的。但李卫不但有了,而且府上的配备极为完善,不仅有自己管理的队伍,还拥有相当数量的兵丁。

由此可见,李卫虽然只是主政江苏一省的一把手,并没有跨省办差的权力,但他背后有个谁都不敢惹的靠山,不管做什么事,都得到宽宥,想必他的大名早已横行官场乃至横行朝堂的大人物了。就连廉亲王胤禩都感慨:李卫一个小叫花子都成雍正的心腹大臣了!

可就算如此,李卫就敢不汇报,不请旨,就直接带兵闯入考场,搅乱考试吗?

而且张延璐也给出罪行的警告:

“你们擅闯考场,不要命了?没有皇上的旨意带兵搜查考棚,无论是主从一律要杀头的!”

“擅自派兵、擅闯考场、擅自搜查考棚”,换做谁触犯哪一条都要被杀头的,但李卫一次性全犯了,更为关键的是张延璐还一遍遍“普法”,张廷璐非但没把李卫唬住,反而被李卫正面的回击唬住了:张大人,你可吓着我了!小爷我十一岁就跟着皇上,现任江苏巡抚!现在你知道了,吓不着我李卫了吧!你们都听好了,仔细给我搜!

这些话不光能证明李卫的“嚣张”,也暗示他不是被吓大的,还直接带出了上述的疑问:李卫作为一个回京述职的地方官,为什么会派兵去考场抓现行?

就是因为在李卫心里,雍正才是他的天地,雍正叫他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对有损雍正统治根基的事情,都会鼎力相助。比如,后来“曾静事件”,李卫为了替雍正出口气,把曾静暴揍一顿是一样心情的。

那么,如果搜查不出任何证据,闯出大事,他怎么向皇上交代?当然,李卫有底气,但绝非毫无根据的“嚣张”才有的。

李卫派兵包围考场,绝非只是凭“嚣张”

李卫能从一个小乞丐做到封疆大吏,不只是凭“嚣张”,还有他的聪明和胆识。比如“山西诺敏案”,李卫一听诺敏只用了半年时间还上了三百万两官银,马上就猜出背后肯定有猫腻:“这事透得有点邪呀!”

所以李卫也想到了此事非同一般:

一是李绂放下“名士”的派头前往他府上请求帮忙。注意,李绂手里还拿着拜帖,这足以说明李绂对此事是相当重视的,而且李绂乃读书人的领袖,敢冒着摘官帽的风险把事情捅出来,他李卫有什么惧怕的。

二是担心有人又使花花肠子欺骗主子。他自己是底层混出来的,那些花花肠子,他怎么会不知道?“诺敏事件”已经让主子出丑一次了,作为雍正的潜邸最忠心的奴才,他必须第一个站出来查证、制止,以免再一次闹成天大的笑话。

三是更关键他既有胆识,手里又有兵。李卫作为巡抚是有一定的兵权的,并且在历史上总督和巡抚都是有兵权的。清代有制度,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等都有几班戈什哈,就相当于随从侍卫,就像包青天身边的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一样。

而在剧中有一桥段,图里琛和山西诺敏斗智斗勇时,诺敏作为山西巡抚,也是有几班戈什哈的,要不是图里琛在千钧一刻,把几个久经沙场士卫上身、和自己“粘杆处”管带身份亮出来,恐怕诺敏早就命他的几班戈什哈收拾图里琛了。

那么李卫作为就任江苏巡抚,手里同样也有几班戈什哈,保护他的安全。在李卫回京述职经过山西时,邬思道指点田文镜,让他立刻带兵封了山西的藩库,田文镜表示,他只带几个随从,并无一兵一卒,要封山西的藩库谈何容易。邬思道不紧不慢地说:“诺敏能借到银子,你就借不到兵了?”

说完邬思道面对李卫哈哈大笑,这也在暗示田文镜,诺敏是巡抚,李卫不也是巡抚吗,不仅有一兵一卒,还有皇上这个大靠山。

其实,借兵封山西藩库和带兵封科举考场,本质都是一样,如果换别的巡抚,还真的不敢冒险,肯定掂量掂量后果。但是李卫不同,他是雍正的心腹,对雍正忠心耿耿,只要对于雍正不利的,他绝不会袖手旁观。

所以说李卫做事,从不捏手捏脚,就如他自己一句话:“抄家伙,跟着老子我拿人去。”就这么一个“嚣张”的奴才,雍正对他还是百般容忍,可见,雍正对他有多恩宠了。

结语

其实,李卫作为一个回京述职的地方官,擅自派兵包围考场,有着“嚣张”的底气,更有他的理性分析、做事果断、聪明的判断。李卫从十一岁就跟着雍正,对雍正忠心耿耿,关键雍正对他也是很信任。自从离开府邸,外放任职,李卫就不再是“狗儿”了,而是极有高政治智慧的“雍正宠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功... 国共进行了为期十年的内战,但是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国共两党立即合作,共同抗敌。在国共的通力合作下,...
原创 原... 在欧洲有一位号称自己是“太阳王”的君主,他哪来那么大的勇气把自己比作天上的太阳呢? 这位君主就是法国...
原创 她... 太阳在天空中耀眼的发白,肆无忌惮地照耀在加州的马路上,德龄却躺在这冰冷的马路中央,身下还不断涌出热腾...
原创 原... 一位人格品德高尚、文治武功显赫、历史贡献伟大的君主,就一定不会被臣民推翻吗?不一定,英国历史最后一位...
原创 一... 古代人几乎全部相信迷信的学说,比如说天有祥瑞之兆,满朝文武都会恭贺皇帝。古代的帝王更是迷信的,史书之...
原创 北... 1928年北伐胜利结束,张学良宣布“易帜”,老蒋表面上实现了大一统,但实际上仍是一个群雄并立的局面。...
原创 从... 导读 在康熙、雍正、乾隆统治大清王朝的130余年间,清朝人口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增长。从原有的190...
原创 大... 汉唐绝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大汉有卫青、霍去病杀的匈奴远遁大漠,不敢再觊觎中原。到了大唐贞...
原创 原... 《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现在赵秦两国人马各五十多万两军人数相当,战力在伯仲之间...
原创 宋... 唐宋时期似乎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唐宋之际,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制度等方面都较之以前发生了...
原创 秦... 大家都知道,中国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是最多的。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叫汉人...
原创 天... 司马懿诛灭曹爽以后,开始逐渐清算“诸曹诸夏”。魏国很长一段时间进行着曹氏与司马氏的权力斗争。期间甚至...
原创 原... 马戛尔尼访问中国之前,中国在欧洲人眼里是毋庸置疑的天朝上国。欧洲人认为自己是野蛮的,中国是文明的。欧...
原创 张... 提起我国古代的科学家,大家肯定首先想到张衡、祖冲之等。而张衡的地动仪更是为人熟知。地动仪是个测量地震...
原创 宰... 大家都知道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到了元朝中书省独大,中书省丞相成了名副...
原创 宋... 说起民国姐妹花,大家首先就会想到宋家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和宋美龄。 很多人都说,宋霭龄最爱的是金钱...
原创 1... 1979年秋,中央有人来到四川考察,此番考察的对象是一位已经在四川干出名堂的年轻干部。抵达四川后,中...
原创 列... 中国在近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而存在的,那是一段心酸的历史。不过,我们的邻国印度...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 连日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主楼1、2展厅内观众络绎不绝,展厅外也排起了长队。 吸引大...
原创 孙... 1925年孙中山离世之前对众人做了交代,希望自己的葬礼仪式以及棺木式样全都仿照列宁的格式,目的就是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