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康熙、雍正、乾隆统治大清王朝的130余年间,清朝人口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增长。从原有的1900万人到后来的3.9亿人,清朝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可以说是人类史上少有的景观。
在这人口剧增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这个王朝得已拥有如此庞大规模的人口,以至使得这些人口成为后来中国的根基呢?
收税方式改变带来的人口增长
在康熙年间,全国实行的是"人丁税",也就是按人口数量征收税额。这样的统计方式同时也是历朝历代通用的统计方式,所以大多数的人口统计都是按照所交税的人数来确定。
但是这样的方式难免会存在各种问题,最简单的就是百姓想要少交税就去虚报人口,或者官员想要贪污也可以使用这一方法,所以在康熙年间人口数量只有一千多万。
而到了雍正年间,雍正开始实行"摊丁入亩制",也就是改为了按家庭收取税额,不需要按原来的人口数收取。所以开始有大量的"黑户"涌现出来,因为百姓再也不需要担心多交税。这样的政策一直实行到乾隆年间,人口数量便发生了大规模的增长!
战争减少,经济恢复
自从清朝建国以来,周边各地都存在各大隐患,所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清朝政府。
从康熙到乾隆的一百年多年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收复大小金川等,将国内政局做到相当稳定。之前因为战争引起的人口死亡和流失,在经历多场战争的结束后得到稳定。
正是因为如此,清朝百姓生活逐步得到安宁。也正是因为这较为持久的安宁,使得百姓有更多的时间去种植粮食。粮食得到了逐年的增收,百姓自然愿意多生子女,外加上没有内忧外患,所以这样的景象一直持续数十年后,清朝的总人口达到了大量增加。
农业方式的进步
不论是清朝还是之前的各个朝代,总体来说人类的文明一直是在进步的,而伴随着文明进步的还有农业的发展。
清朝自康熙到乾隆经历了百十余年,农业的发展自然是不可忽视的,尤其乾隆年间战事的消停,更是促进了这方面的发展。
其中水稻的种植由南向北逐步的扩张,以及乾隆年间番薯的引进,都促成了亩产粮食的增加。同时伴随着劳动人民的不断拓荒开垦,全国可种植粮食的土地面积也大有增长。
社会的发展
清朝是距离近代国家最近的一个朝代。
虽说乾隆年间中国还未进入工业化国家,但整体社会的文明还是有了很大的改观。
不论是医学还是人们生活方式都有较大的进步。
这就使得婴儿的存活率提高,也使得人类平均寿命得到延长。
正是因为如此,在常年的积累下,人口基数自然有了质的增长。
偶然的因素
在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人口经常会受到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除此还有疾病的迅速传播,这些都会造成人口的大量流失。
就拿近代的"河南大饥荒"来看,仅仅三年之内就因为饥饿而有数千万人死亡。
还有二战时期的"西班牙流感",只是一场意外的流感病毒就造成全球2000万人死亡。而且以上这些都是发生在1900年以后的近代。如果放在不发达的古代,其所造成的影响更是让人吃惊!
正是因为康雍乾三朝的百余年内未发生太大规模的饥荒和传播性疾病,所以没有出现人口断崖式下跌,这也是造成清朝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