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里再保守的人,也已经明白西式枪炮威力远超清军现有的火枪大炮。加上此时太平军兴起,清政府急需增加清军的战斗力,所以开始向英法等国购买西式枪炮,装备军队,并继而开办工厂,仿造西式枪炮。
应该说清政府在仿造西式枪炮时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说缺乏统一规划,中央和地方督抚所开办的兵工厂大多根据自己上司的喜好,仿造枪炮。结果导致当时生产的枪支类型极多,从旧式的前膛枪到最新式的连发枪都有。还有很多兵工厂的管理混乱,产能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次品极多等等。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当时国内兵工厂生产的武器类型涵盖面极大,加上机枪威力巨大,因此在机枪出现以后,国内兵工厂也有所仿造。
清朝仿造的第一种机枪,是美国的11毫米加特林机枪(格林连珠炮)。
加特林机枪是美国人理查德·加特林在1862年发明的一款手摇转管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较为实用的机枪,因此各国都大量予以装备。
1874年前后,加特林机枪开始逐步传入中国,因为因为其火力凶猛,因此当时国内也将它称为格林(当时国内对加特林的音译)连珠炮,大量装备部队,而北洋水师的“致远”、“靖远”、“超勇”、“扬威”等舰也各装备有6挺加特林机枪。
1881年,金陵制造局首先开始仿制十管加特林机枪,称为十管连珠格林炮。1886年时,四川机器局也曾经试造了一批加特林十管机枪。
在中法战争中,加特林机枪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不过不清楚其中是否有国产的加特林机枪参加了战斗。
清朝仿造的第二种机枪,是马克沁重机枪(赛电枪)。
1883,英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款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也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马克沁重机枪。
不过在当时,大部分国家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沁机枪的威力,反而认为它太耗费子弹。加上当时还使用黑火药发射药,发射时烟雾大,影响瞄准,因此装备马克沁机枪的国家不多。
1888年,金陵制造局开始仿制7.9毫米马克沁重机枪,称为赛电枪,月产量大约1-2挺,于1893年停造,累计总共制造了30余挺。
由于前面所述原因,所以金陵制造局制造出来的马克沁重机枪也乏人问津,最后扔在仓库里了事。
清朝仿造的第三种机枪,是丹麦的8毫米麦德森轻机枪。
1902年,丹麦麦德森上校设计了一款气退式机枪,因为重量较轻,所以后来也称之为轻机枪,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实用的轻机枪,因此很快被大量仿制。
1908年,广东制造军械总厂开始仿制麦德森轻机枪,口径8毫米,产量和装备情况不详。
综上所述,当时国内兵工厂仿造国外新式武器还算积极。不过受限于技术水平和工业产能,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欠缺,所以主要还是以进口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