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功高盖主,为何不被皇帝猜疑?除了他的实力还有头脑很重要
迪丽瓦拉
2025-07-04 02:33:54
0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句话很好的形容了一代名将郭子仪的生平事迹,郭子仪作为唐代的中兴名将,自安史之乱爆发后,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官至太尉兼中书令,后被唐德宗追封为“尚父”。

郭子仪具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对朝廷任劳任怨,一直保持着对朝廷的绝对听从。这种能力高强却深得朝廷信任的人才,成为拯救大唐于水火之中的救命稻草。回观历史,郭子仪不得不说是极具大智慧的。

一、“异等”武举人

郭子仪的父亲是寿州刺史郭敬之,早年时他习练兵法武术,文武兼备。

武则天即位之后,急需稳固统治,为唐廷输入自己的新鲜血液,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开始全国性的招揽人才,并且不在只看财富势力,秉承真才实学的观念招收能人。

这对郭子仪来说是一个好机会,他也没有辜负父亲和家人的众望,夺得武选的状元以异等的成绩进入仕途,任左卫长上,为九品下,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军官生涯。后来他的官位越做越大,天宝八载三月,郭子仪任升为左武卫大将军,为正三品紫袍。不久其母赠魏国夫人于家乡去世,按照古代的习俗,郭子仪归家守孝三年。

郭子仪并非像其他武夫一样有勇无谋,刚直不阿,他善于运用计谋制胜,但也不是胆小鼠辈像文官一样怯懦,他的情商和智商都十分高超,善于交际,和朝内的官员关系甚好,忠于朝廷,可谓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父亲郭敬之年幼时便对他管教严厉,这也使得郭子仪从小饱读诗书,具有极高的文化积累,思想更加偏向于儒家传统,迎合了那个时期的思想体系。从当年的角度来说,郭子仪也算是那个时代的美男子,史料记载郭子仪身高八斗,眉清目秀,挺拔俊秀非常受人喜爱,不输于三国时期的赵云等人。

就连李白这样的鼎盛诗人也对他大加夸赞,认为郭子仪是大将之才,有将军的风采。

郭子仪当年虽然处于大唐盛世,一切都显得欣欣向荣,但也会经常会想到可能发生的冲突和战争,严格操练兵马,为未来的动乱做好了准备。

之后的安史之乱为唐朝带来了巨大的打击,郭子仪为镇压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唐代的血脉在之后可以延续,郭子仪功不可没。

二、安史之乱

唐玄宗末年,唐朝关东大将安禄山与史诗明起兵反叛,直逼唐都长安,大唐境内战火连天,中原大地无兵可守。唐玄宗李隆基被迫出逃,被迫赐死爱妃杨玉环,李氏政权岌岌可危。

郭子仪当时正在为其母守孝,被朝廷“夺情”启用,抗击叛军,率领朔方军讨伐安禄山。郭子仪斩杀叛将周万顷,收复山西等一纵土地,打通交通要道东颈关,功绩斐然被封为御史大夫。

公元前七百五十六年,郭子仪率军出关,为朝廷讨伐史思明,击杀数万敌军俘获五千,并斩杀伪太守郭献璆。史思明后集结数万大军增援,唐军人心惶惶,郭子仪审时度势,认为史思明已经开始轻视唐军,而骄兵必败,一战便可攻克史思明的大军。

在与史思明名的大战中,郭子仪杀死敌方步将并宣示己方将士誓死战斗至最后一人。于是不断攻克敌军。郭子仪白天浴血奋战,夜间不断袭扰敌军营寨,使得敌军无法得到休整,军心涣散。

各路兵马于是在嘉山击破敌军,获首级数万,史思明侥幸出逃。肃宗乾元元年,郭子仪联合胡人回纥首领葛逻支率兵收复东都洛阳,郭子仪为李唐立下了赫赫战功已经到而功高盖祖的地步。

对于郭子仪联合回纥一事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回纥在战后榨取了唐朝太多的财富,是使得唐朝从此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但也有人认为如果没有郭子仪请胡军入关,唐朝就很可能不复存在了。

朝廷中有人相传郭子仪想要谋权篡位,但在不久后的一次战败恰好消除了朝廷的这种顾虑。

公元七百五十九年,史思明发兵应援安庆绪与郭子仪交战,当天大风突起,两军皆都惶惶不安,唐军与叛军大惊,唐军向南,叛军向北溃退,郭子仪退守河阳。

郭子仪因此次溃退向唐肃宗请罪,自愿降解官职,如此便失去了兵权,郭子仪虽然失去兵权,但仍然心系朝廷,以大局为重,多次为朝廷出谋划策。

直到公元七百六十年,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颁宁,准备再次命郭子仪带兵讨贼。上元二年唐军兵败邙山,史思明再度攻陷洛阳,此时唐肃宗病危不见百官,命郭子仪觐见道“河东的事情就全都拜托你们了”并赐他兵马,郭子仪到达河东后手段极其强硬,诛杀作乱文武官员,使得河东各豪强人人自危,不敢造次。唐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因拥立代宗即位获得了极大权力,却怕在朝老臣无法被制服,多次诬陷郭子仪,终于郭子仪被罢免,再度失去兵权。

唐代宗几位惋惜却也无能为力,期间朝廷任命郭子仪为尚书令,郭子仪多次推迟使得唐代宗极为感动,特命史臣记入国史。

三、大智若愚

郭子仪作为一代名将对大唐忠心耿耿,真可谓是朝廷中的典范,相比较于起兵作乱的安禄山,郭子仪更显得愚钝一些,试想一下如果安史之乱时郭子仪一同起兵的话,那大唐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将顷刻折断,掌握天下岂不是手到擒来,但郭子仪并没有如此,他并非愚蠢,而是想得更加长远。

因为他深知就算自己窜取了帝位,名不正言不顺也必然不能长远,定会为天下苍生带来更加剧烈的动乱,保护天子匡扶朝廷才是正道,算是众多官臣中做得最明白的一位了。

四、总结

郭子仪的高风亮节深得朝廷欣赏,即使到了后来郭子仪权倾天下但朝廷并不会猜忌,功盖一代而朝廷也不会心生疑虑。这就是郭子仪的智慧,他收获了名声和权力,但却没有人愿意去扳倒他,也没有人对他心生觊觎,这种人生境界,是我们难以企及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清代土客矛盾中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古代的特定时期,比如宋末明末,汉人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大,但是土客都...
漂洋过海的甜蜜!非洲水果走上中...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随着中非经贸合作发展,越来越多的非洲新鲜水果进入中国市场,让中国消费者...
原创 胡... 满清在咸丰年间,经历了入关以来最大的一场亡国灭族危机,那就是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但是在以曾...
原创 秦... 秦始皇嬴政,嬴姓,赵氏,名政,又称赵政、祖龙,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出生于赵国邯郸,后回秦朝。13岁被...
原创 没... 秦末汉初的天下格局 楚汉之争这段历史向来争议不断。今天就两个问题给出我的答案: 一:没有韩信,刘邦能...
交汇点评|融古汇今,千年文脉焕... 一条大运河,穿越古今,纵贯南北,悠悠流淌数千年。2024 年也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迎来十周年,这十年...
原创 浅... 引言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政治和军事变革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
三国杀:如果有两万心愿积分,兑... 三国杀移动版开盒子虽然没有保底,但是凑够两万心愿积分可以在心愿商店兑换权一武将,如果大家开够了两万个...
原创 历...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各有各的特点,曾国藩文章、道德传世,左宗棠恃才傲物,李鸿章务实肯干。 从史料记载来...
原创 据... 每次去研读晚清历史,我们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一个人,一个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备受争议的人。从洋务运动时...
原创 赵... 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
原创 大... 大明十六帝,除了记载不详的朱允炆外,有十位帝王都没能活到四十岁,这堪称大明朝灾难性的魔咒!要知道在古...
原创 浅... 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文...
原创 元... 土司制度是明清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以及制度。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同化那些政治经济文...
原创 论... 文|念初 编辑|念初 引言: 在唐代的官僚体制中, 病假制度 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它不仅关系到官...
致敬!袁隆平墓前有一碗非洲农民... 李艳萍是中方农业技术团队的一员。16年来,她每年至少有11个月的时间在非洲,把杂交水稻的“中国经验”...
原创 左...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 关注 ” ,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
原创 清... 在古代封建社会,特别是在清朝时期,穷人由于贫困而无法负担高昂的彩礼和婚礼费用,导致了他们不能如愿娶媳...
原创 不... 演义中,武力值最高的人就是吕布,其次则为五虎将。吕布能在虎牢关又连刷方悦、穆顺、公孙瓒、武安国4人,...
原创 唐... 一个王朝想要走得长远,最终依靠的是政治、经济等的相互配合依存,而这些条件下所支撑着的是各种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