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说:内臣干政斩,为何明朝却成太监帝国
迪丽瓦拉
2025-07-04 04:02:57
0

太监无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

在常人看来,太监有两个标签,一为无后,二为坏事做尽。

这两个标签,在无数影视演绎,还有电视传播和历史记载中,演绎的淋漓尽致,也让无数王朝对于太监之祸心有戚戚。

由此,才有了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的严令。

按《明史》所载,朱元璋规定宦官

“官无过四品”,“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这条祖训,无疑给太监专权上了一个紧箍咒。

可惜的是,朱元璋想法虽好,却在后续,渐渐变的不切实际,研究这段历史的延续无疑充满了戏剧性色彩和历史的必然性。

也引发了明朝宦官集团权势空前,成皇帝最为仰仗势力的现实出现。

这一切的起因,又和明朝初年政治架构设置息息相关,宦官和文臣互相制约的平衡之道,几乎贯穿明朝始终,太监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委以重任,还有了把持国家经济命脉的权利。

若要问起点,则和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息息相关。

在大众认知中,下西洋无疑是宣扬国威的大事件,可这认知稍许偏颇,除了宣扬国威之外,下西洋还兼具了政治使命和经济使命。

而这样一个拥有三重使命的任务,执行者却是一个宦官,郑和,无疑传递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政治信号。

那就是,在朱棣看来,宦官才是可靠的自己人。

这个信号出自文韬武略皆有的朱棣,无疑深具表率作用,也让宦官政治登上舞台。

由此开始,才有了朱棣之后,200多年历史中,宦官不断受到重用的政治氛围出现。

这重用,最为关键的就是控制帝国经济。

出于统治稳定考量,初建的明朝致力于经济恢复,因而对于农民税负的收取是很克制的,朝廷制定的税率之底,中国历史少有。

这底下的税率,无疑让君王的生活受到了影响,原因也很简单,作为皇室而言,明朝帝王的开销,并不比其他朝代小,相应的,国防开支,政府运营成本也不会少。

如何做?

只能在规定的税率之外,另想办法。

随着时间的渐进,还有经济的恢复,各级地方政府不约而同的进行了额外税赋的增收,这在明朝也是公开的秘密,地方到中央皆如此。

地方要捞钱补贴财政,那么帝王需要钱吗?也是需要的!

可是这事,是于皇帝内库的事,不能交给文官办,那么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宦官。

基于帝王诉求,还有用人现实,才有了宦官主管皇权钱袋子的事情出现。

这对于明朝君王而言,算得上利大于弊,即便有宦官品行底下,可他们依旧办事啊,内库不空就好。

宦官因为这需要,成了皇权在经济领域的代言人,进而在皇帝指派之下,绕过了国家财政机构,在各个关口获取财富。

这关口也是多种多样,从沿海关税,内地路税,到盐税矿税、织造局营生,应有尽有。

明朝的宦官机构构成为“十二监、四司、八局,二十四衙门”,触手遍布全国各地方方面面。

让国家无数财源地,成了皇权的财富来源,太监成了和地方甚至中央政府抢钱的存在。

无疑属明朝特例,究其根源,不过皇帝钱不够,需要开源而已。

到了15世纪后期,宦官势力对经济的影响在皇权纵容下,进一步扩大,开始管控起军需品采购,还有对外朝贡贸易事宜。

采购军需品,赚兵部的钱,负责对外贸易,赚礼部的钱,营造皇宫帝王陵,赚工部的钱。

左手倒右手间,国家财富渐渐经宦官之手,向皇权集中。

随经济权的集中,宦官也成了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们控制着帝国每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水涨船高之后,当然地位越发高。

通都大邑皆有税监,两淮则有盐监,广东则有珠监,或专遣,或兼摄—《明史》

为了这权利执行到位,皇帝还向各个经济部门派遣人手,监督税务。

这群太监,将搜刮的财富,通过进献给皇室和掌权太监行贿的方式回流给帝王和高级太监,形成了一条特殊的产业链条和利益链条。

地方太监赚的盆满钵满,高级太监拿孝敬眉开眼笑,皇帝也不愁银子用,这群人过的都很滋润。

可权贵滋润,难免老百姓遭遇,再加太监品行不端,地方抗议就不断。

关于太监专权欺民的记录,也史书不绝。

李广,孝宗太监也,以符箓祷祀蛊帝,因奸弊又擅夺畿内民田,专盐利巨万。谷大用,瑾(刘瑾)掌司礼监时提督西厂……建鹰房草场于安州,夺民田无数”

这群特权太监,拿着皇权给的尚方宝剑,飞扬跋扈,骄奢淫逸想怎么折腾怎么折腾,这国家能好才有鬼了。

如此情形尾大不掉,难免造成巨量的国家财富流失,那么皇帝知晓吗?

答案是知晓,所以才有了后手。

这后手就是,民怨四起,生灵涂炭的时候,做好人,将贪赃枉法的太监正法,取其财,抓其党,将大小贪监连根拔起。这一来二去,钱出来了,名声也好了,国内舆论也转移了,万民高呼圣明了,帝位也安稳了。

这套路,无数次在明朝演绎,比如正德年间那个臭名昭著的大太监刘瑾,不就是如此吗!

受到正德宠爱信任,但当皇帝没钱用,或者说顶不住舆论压力之后,结果如何?

以谋反罪名被抄家,最后家中搜出财帛无数。

金共一千二百五万七千八百两,银共二万五千九百五十八万三千八百两

这仅仅金银还不包括其他古玩珍宝,最后这钱去了哪里,还不是进了君王腰包!

这样的循环一直持续,到了明朝末期更是尾大不掉,可国家的经济形势却一路下跌,随天灾人祸横行,钱越发的少。

习惯于敛财的宦官,无钱可敛更加疯狂,横加压榨之后,难免民不聊生,最后星火燎原。

明朝也就在内忧外患中无可奈何的走向了最后的末路。

那么根源何在?

不过政治制度初始时埋下的祸根而已,朱元璋为显示新生王朝的气魄,轻薄徭役,看上去是好事,却让帝王为了钱不得不走上歪路。

借助于一群太监,成捞钱的好手,肉过留油渐渐发展成肉过留肉,恶性循环之后,即便杀了大太监,这小太监杀的绝吗?

如果不是这样死板而又荒唐的制度设置,明朝结局未可知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重庆奉节白帝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不论是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又或者白居易的“白...
原创 6... 1961年,新中国一开国大将逝世。令人奇怪的是,当他去世的消息传到蒋介石那里时,老蒋却瘫倒在沙发上,...
原创 孙... 大家好,龙傲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探讨古代历史以及闲评文学作品。我们一起来探讨三国时期的这段历史。第五十五...
原创 秦... 秦国历代君主是如何把秦国从附庸国发展到秦王朝的,其中让秦统一天下最大的功臣是谁?一起了解秦国历代国君...
原创 曹... 东汉末年,曹操能够从一个阉宦之后成为统一中原的大诸侯,除了他的雄才武略外,最为重要的就是他的家族所给...
原创 古... 前言 蝗灾肆虐,田野间庄稼毁于一旦,古代百姓却宁愿饿肚子也不肯食用唾手可得的蝗虫。 这种看似难以理解...
原创 诸...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其实诸葛亮一开始的时候就知道马谡不能胜任,但为什么还是任...
原创 民... 一组民国彩色老照片,如同穿越时空的钥匙,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这些照片中,展现了民国时期的...
原创 讲... 春秋五霸里有个叫宋襄公的,爱讲仁义,据说孔子的仁义礼就是从他这里得到的启发。宋襄公讲仁义讲到什么地步...
原创 原... 我在炙手可热的同时,也与掌握人事权的吏部尚书隆科多和掌握财政权的怡亲王允祥之间关系恶化。在平叛期间,...
原创 他... 北周宇文邕是南北朝时期一代明君,在位时期是有机会统一全国的,但宇文邕的命运和柴荣很像,他在位时天下一...
探寻一座城的前世今生 “少喜究古,于路途见残砖断瓦辄好执而辨析之,发过往之遐思。”崔凯,山东郓城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年教...
原创 1... 1976年9月23日晚上,此时正值国丧期间,而2名在毛主席病重期间一直在毛主席身边值班的两名领导人,...
原创 守... 烟酒阁大学士国军将领系列三十八:陆军一级上将、国民训练总监、南京卫戍司令官唐生智。唐生智(1890-...
原创 宋... 檀道济,南朝刘宋一代名将。他出身南朝王牌军北府军,刘宋王朝开国皇帝刘裕起兵时,檀道济便是创业元从功臣...
原创 查... 公元1799年,嘉庆帝下旨赐死乾隆帝的宠臣和珅。和珅估价两亿两白银的家产,全部没收充公。当时民间流传...
原创 菜... 前言 积贫积弱的宋朝,在中国历次对外战争的中是最差的,作为历代大一统王朝忠版图最小的王朝之一,宋朝可...
原创 崇... 大明王朝在中国历史的诸多朝代中绝对算得上是非常强大的一个王朝,不过这样一个王朝并没有长久的延续下去,...
原创 曾...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
原创 孝... 康熙二十六年的寒冬腊月,孝庄太后,这位历经沧桑、智慧与慈爱并存的女性,以七十五岁高龄安详地闭上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