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朝,估计大家脑海中首先闪现的是千古一帝康熙皇帝、勤政的雍正皇帝和多情的乾隆皇帝,再往后排序,估计会想到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实际有这么一位被忽略的伟大皇帝,他在权臣当道、政权出现裂痕的危难时刻即位,但他很懂得韬光养晦,更懂得曲张有度,从而不仅树立了个人权威,更是挽救了新生的大清政权。
另外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摒弃民族偏见,十分重视学习先进的中原汉文化,大幅*促进了满汉文明的融合。如此而言,他不仅是传统意义上成功的守成之君,更是善于吸纳先进文明的开明之主,他就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重温那一段历史可知:顺治帝的即位只是激烈角逐的权臣相互妥协下的产物。公元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死前未留下任何遗诏,这便为权臣的权力博弈留下了无限可能。果然,多尔衮与豪格的权力斗争日趋白日化,新生的清政权面临着分裂瓦解的危险。
眼见祖宗江山不保,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便提议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登帝位。这一方面暂时平息了两派之间的内斗,另一方面也即意味着福临这个七岁孩童即将充当傀儡任由权臣摆布。
果然,虽然福临贵为清朝名义上的合法皇帝,但多尔衮却置若罔闻,一如既往地筹划谋夺最高权力。于是多尔衮的头衔“一年一变样”,先是“叔父摄政王”,第二年便是“皇叔父摄政王”,接着又是“皇父摄政王”,甚至他将大清的传国玉玺紧紧攒在手中。
要不是多尔衮猝死,再过不久,顺治帝有可能如历史上的汉献帝、魏元帝一样举行禅位大典了。
但幼小的顺治帝很是明白:多尔衮的提前离世并不代表他可以立马摘掉傀儡的帽子,因为拥护多尔衮的朝中大臣如鳌拜、罗什、额克苏等仍然把控着朝中大权,并且一如既往地期望他继续傀儡之路。
于是面对他们提出的追授多尔衮皇帝称号、按照皇帝礼仪安葬、配享太庙等的要求,顺治帝不仅照单全收,而且还对着多尔衮的棺椁痛哭祭拜,如此“诚挚乖巧”,鳌拜等大臣便大为放心。
但显然这些前朝老臣低估了他的少年老成,随后借着济尔哈朗对多尔衮的复仇清算,顺治帝将多尔衮对大清的显赫影响力一举铲除。
随后顺治帝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内政改革。为了与先进的汉文明看齐,顺治帝不仅通读了《春秋》、《史记》、《左传》、《资政通鉴》外,还经常与翰林院学士一起探讨为君之道、施政之法。并迫不及待地学以致用,于是科举选拔人才制度得以复生,满汉文武官员年薪得以统一、汉官作为朝廷要员被任命在政府各个部门……。
但很显然如此大刀阔斧地拿祖宗之法开刀,会引起很多保守人士强力反弹,这其中就有他的母亲孝庄太后。孝庄“甚厌汉语”,并对满汉文明的此消彼长甚是敏感,毕竟心里信守这一理念:武力上取得了胜利,文明上怎能弃械投降?于是在接下来的达赖五世访京、设立十三衙门等事情上,孝庄与她这位叛逆的孩子有过激烈的冲突。
而年轻气盛的顺治帝显然也不愿意轻易投降,于是在顺治十六年,不顾母亲孝庄的脸面公然处罚了两个亲舅舅,将其与母亲之间关于新旧政策、满汉文明之争推向了不可调和之境地。
最终面对来自满清顽固老臣和母亲的巨大压力,顺治帝,这位年少有为的成功帝王,这位孝庄生下的叛逆孩子,这位促进了满汉融合的、被忽略的伟大皇帝倒下了,年仅24岁,结局甚是悲催。临死前颁布的“罪己诏”,全盘否定了自己的施政举措,这究竟是真心悔过,还是迫不得已的妥协?
不得不说,顺治帝是清朝的一位被忽略的伟大皇帝,只是结局甚是悲催。他的成功和悲催,某种程度而言,均来源于他的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