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大都督府是地方军事的最高机构,负责统辖一州或多个州的军事事务,其设立目的是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军政控制,特别是在边疆和战略要地的治理。唐朝疆域辽阔,各地形势复杂,不同历史阶段大都督府的设立和调整均反映了国家的战略需求与边疆防御的重要性。在初唐的武德年间(618年-626年),唐朝刚刚建立,中央权威尚未完全巩固,地方割据势力依然活跃。此时,大都督府的设立多集中在北方和中原地区,旨在统一局势,加强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巩固新生政权。在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唐朝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大都督府的设立和调整更多地与边疆防御有关,主要针对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以保障边境的长期安全和稳定。唐高宗时期的龙朔至咸亨年间(661年-670年),随着边疆局势的复杂化,大都督府的战略作用进一步凸显。此时,吐蕃势力在西南崛起,唐朝需要通过设立大都督府,加强对西北和西南地区的防御和治理,维护河西走廊与西域的安全通道。在唐玄宗的开元至广德年间(713年-763年),随着开元盛世的繁荣和安史之乱的破坏,唐朝对地方的控制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元盛世时期设立的大都督府多集中于重要经济区与边防要地,而安史之乱后,新设和调整的大都督府多为恢复边疆秩序、稳定军事防御。
凉州大都督府
01.幽州大都督府(武德七年,624年),位于今北京地区,作为北方重镇,主要负责防御契丹和突厥。隋为涿郡。武德元年,改为幽州总管府,管幽、易、平、檀、燕、北燕、营、辽等八州。幽州领蓟、良乡、潞、涿、固安、雍奴、安次、昌平等八县。二年,又分潞县置玄州,领一县,隶总管。四年,窦建德平,固安县属北义州。六年,改总管为大总管,管三十九州。七年,改为大都督府,又改涿县为范阳。九年,改大都督为都督。幽、易、景、瀛、东盐、沧、蒲、蠡、北义、燕、营、辽、平、檀、玄、北燕等十七州。贞观元年,废玄州,以渔阳、潞二县来属。又废北义州,以固安来属。八年,又置归义县。都督幽、易、燕、北燕、平、檀六州。乾封三年,置无终县。如意元年,分置武隆县。景龙三年,分置三河县。开元十三年,升为大都督府。十八年,割渔阳、玉田、三河置蓟州。天宝元年,改范阳郡。属范阳、上谷、妫川、密云、归德、渔阳、顺义、归化八郡。乾元元年,复为幽州。旧领县十:蓟、潞、雍奴、渔阳、良乡、固安、昌平、范阳、归义也。户二万一千六百九十八,口十万二千七十九。天宝,县十,户六万七千二百四十二,口十七万一千三百一十二。今领县九。在京师东北二千五百二十里,至东都一千六百里。
02.并州大都督府(武德七年,624年),位于今山西太原地区,是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接触的前沿地带。隋为太原郡。武德元年,改为并州总管,领晋阳、太原、榆次、太谷、祁、阳直、寿阳、盂、乐平、交城、石艾、文水、辽山、平城、乌河、榆社十六县。其年,置清源县,仍以榆社属韩州。三年,废总管。其年,置汾阳;仍以盂、寿阳二县置受州,治盂县;乐平、辽山、平城、石艾四县置辽州,治乐平;太谷、祁二县置太州,治太谷;仍以文水属汾州。四年,又置总管,管并、介、受、辽、太、榆、汾七州。其年,改为上总管。五年,又改代、石二总管。其年,改上总管为大总管。六年,又改朔州总管,仍割汾州之文水来属。其年,废太州,以太谷、祁二县来属。七年,改为大都督府。其年,置罗阴县,仍省阳直县,改汾阳为阳曲县,又以文水属汾州。贞观元年,省乌河、罗阴二县,又以文水来属。八年,以废受州之寿阳、盂、乐平、石艾,又割顺州之燕然,凡五县来属。督并、汾、箕、岚四州。十四年,废燕然县。龙朔二年,进为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府。开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并州为太原府。天宝元年,改北都为北京。旧领县十四,户九万七千八百七十四,口二十万九百三十六。天宝领县十三,户十二万八千九百五,口七十七万八千二百七十八。在京师东北一千三百六十里,至东都八百八里。
03.潞州大都督府(武德八年,625年),今山西长治地区,作为山西南部的重要防御节点,控制交通要道。隋上党郡。武德元年,改为潞州,领上党、长子、屯留、潞城四县。二年,置总管府,管潞、泽、沁、韩、盖五州。四年,分上党置壶关县。贞观元年,废都督府。八年,置大都督府。十年,又改为都督府。贞观十七年,废韩州,以所管襄垣等五县属潞州。开元十七年,以玄宗历职此州,置大都督府,管慈、仪、石、沁四州。天宝元年,改为上党郡。乾元元年,依旧为潞州大都督府。旧领县五,户一万八千六百九十,口八万三千四百五十五。旧于襄垣置韩州,领县五,户七千一十七,口三万二千九百三十六。天宝领县十,户六万八千三百九十一,口三十八万八千六百六十。在京师东北一千一百里,至东都四百八十七里。
凉州大都督府
04.扬州大都督府(武德九年,626年),位于今江苏扬州,是东南经济重心区域,设立大都督府更多地是出于经济与军政管理需要。隋江都郡。武德三年,杜伏威归国,于润州江宁县置扬州,以隋江都郡为兖州,置东南道行台。七年,改兖州为邗州。九年,省江宁县之扬州,改邗州为扬州。置大都督,督扬、和、滁、楚、舒、庐、寿七州。贞观十年,改大都督为都督,督扬、滁、常、润、和、宣、歙七州。龙朔二年,升为大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广陵郡,依旧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扬州。自后置淮南节度使,亲王为都督,领使;长史为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恒以此为治所。旧领县四:江都、六合、海陵、高邮、户二万三千一百九十九,口九万四千三百四十七。天宝领县七,户七万七千一百五,口四十六万七千八百五十七。在京师东南二千七百五十三里,至东都一千七百四十九里。
05.鄜州大都督府(贞观六年,632年),今陕西富县地区,设立此府可能与加强对西北地区的防御有关。隋上郡。武德元年,改为鄜州,领洛交、洛川、三川、伏陆、内部、鄜城六县。二年,以内部、鄜城隶坊州。三年,置直罗县。贞观二年,置都督府。六年,又改为大都督府。九年,复为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洛交郡。乾元元年,复为鄜州。旧领县五,户一千七百三,口五万一千二百一十六。天宝,户二万三千四百八十三,口十五万三千七百十四。在京师东北五百里,至东都九百二十五里。
06.定州大都督府(贞观十三年,639年),位于今河北定州,作为北方防线的重要一环,防御突厥南下。后汉中山国。后魏置安州,寻改为定州。隋改博陵郡,又复为高阳郡。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置定州,领安喜、义丰、北平、深泽、毋极、唐昌、新乐、恒阳、唐、望都等十县。其年,置总管府,领定、恒、井、满、廉五州。六年,昇为大总管府,管定、洺、相、磁、黎、冀、深、蠡、沧、瀛、魏、贝、景、博、赵、宗、观、廉、井、邢、栾、德、卫、满、幽、易、燕、檀、平、营等三十二州。七年,改为都督府,管定、恒、满、井、赵、廉、栾、蠡等八州。贞观元年,以废廉州之鼓城来属。五年,废都督府。十七年,以废深州之安平来属。先天二年,以安平还深州。天宝元年,改为博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定州。大历三年,以鼓城隶恒州,曲阳隶洹州。九年,废洹州,曲阳复来属。贞观十三年,复为大都督府,十四年废,依旧为上州。旧领县十一,户二万五千六百三十七,口八万六千八百六十九。天宝,户七万八千九十,口四十九万六千六百七十六。在京师东北二千九百六里,至东都一千二百里。
07.益州大都督府(龙朔二年,662年),今四川成都地区,是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隋蜀郡。武德四年,改为益州,置总管府,管益、绵、陵、遂、资、雅、嘉、沪、戎、会、松、翼、巂、南宁、昆、恭十七州。益州领成都、雒、九陇、郫、双流、新津、晋原、青城、阳安、金水、平泉、玄武、绵竹等十三县。又置唐隆、导江二县。二年,分置邛、眉、普、荣、登五州,属总管府。又置新都、什邡二县。三年,罢总管,置西南道行台。仍分绵竹、导江、九龙三县立濛州,阳安、金水、平泉三县立简州,割玄武属梓州。又析置德阳、新繁、万春三县。九年,罢行台,置都督府,督益、绵、简、嘉、陵、眉、犍、邛十州,并督巂、南宁、会都督府。贞观二年,废濛州之九陇、绵竹、导江来属,仍改万春为温江。六年。罢南宁都督,更置戎州都督,属益州。八年,兼领南金州都督。十年,又督益、绵、简、嘉、陵、雅、眉、邛八州,茂、巂二都督。十七年,置蜀县。龙朔二年,升为大都督府,仍置广都县。咸亨二年,置金堂。仪凤二年,又置唐昌、濛阳二县。垂拱三年,分雒、九陇等十三县置彭、蜀二州。其年,又置犀浦县。圣历三年,又置东阳县。天宝元年,改益州为蜀郡,依旧大都督府,督剑南三十八郡。十五载,玄宗幸蜀,驻跸成都。至德二年十月,驾回西京,改蜀郡为成都府,长史为尹。又分为剑南东川、西川,各置节度使。广德元年,黄门侍郎严武为成都尹,复并东、西川为一节度。自崔宁镇蜀后,分为西川,自后不改。旧领县十六,户十一万七千八百八十九,口七十四万三百一十二。汉朝蜀郡,户二十六万八千二百七十,口一百二十四万。天宝领县十,户十六万九百五十,口九十二万八千一百九十九。在京师西南二千三百七十九里,至东都三千二百一十六里。
08.冀州大都督府(龙朔二年,662年),今河北衡水地区,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兼顾交通枢纽与军事防御。汉魏郡元城县之地。后魏天平二年,分馆陶西界,于今州西北三十里古赵城置贵乡县。后周建德七年,以赵城卑湿,东南移三十里,就孔思集寺为贵乡县。大象二年,于县置魏州。隋改名武阳郡。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为魏州。又分置漳阴县,领贵乡、昌乐、元城、莘、武阳、临黄、观城、顿丘、繁水、魏、冠氏、馆陶、漳阴十三县。其年,割顿丘、观城二县置澶州,又割莘、临黄、武阳三县置莘州,又割冠氏、馆陶置毛州。魏州置总管府,管魏、黎、澶、莘、毛五州。魏州领贵乡、昌乐、繁水、漳阴、元城、魏六县。贞观元年,罢都督府,仍省漳阴县。其年,废莘、毛、澶三州,尽以所领县属魏州。十七年,省元城、武阳、观城三县。十八年,省繁水县。龙朔二年,改为冀州大都督府,以冀王为都督,管冀、贝、德、相、棣、沧、魏七州。咸亨三年,依旧为魏州,罢都督府。永昌元年,置武圣县。圣历二年,又置元城县。天宝元年,改为魏郡。乾元元年,复为魏州。旧领县十三,户三万四百四十,口十三万六千六百一十二。天宝领县十,户十五万一千五百九十六,口一百一十万九千八百七十。在京师东北一千五百九十里,去东都七百五十里。
凉州大都督府
09.凉州大都督府(咸亨元年,670年),今甘肃凉州地区,设立此府主要为加强对西北中心凉州的经营,对河西、西域以及青海的控制,防御吐蕃、吐谷浑、突厥。隶属于河西道,北周孝闵帝时期,置凉州大总管府,统辖凉、甘、肃、瓜、鄯、河、洮、渭州八州诸军事、领凉州刺史。隋武威郡、凉国。置凉州总管,管凉、甘、肃、瓜、郑、兰、河、廓、会、伊等十州。武德二年,平李轨,又置凉州大总管,管凉、甘、瓜、肃四州。凉州领姑臧、昌松、番禾三县。三年,又置神鸟县。七年,改为中都督府,督凉、肃、甘、沙、瓜、伊、芳、文八州。贞观元年,废神鸟县。贞观八年,置大都督(《旧唐书·卷三·本纪第三·太宗下》),督凉、甘、肃、伊、瓜、沙、雄、芳八州。贞观十年,改大都督为都督,督凉、甘、肃、伊、瓜、沙、雄七州。显庆二年,升大都督,总章元年,复置神鸟县(与姑臧县同城分治)。咸亨元年,升为大都督府,督凉、甘、肃、伊、瓜、沙、雄、芳、文九州。吐浑部落(慕容诺曷钵家族)、兴昔部落(西突厥咄陆五部、西突厥十姓部众)、阁门州都督府(吐谷浑别部)、东皋兰州都督府(回绝浑部浑瑊家族,一部分远走灵州)、西皋兰州都督府(阿史德特健部),卢山州都督府(薛延陀汗国思结部一族),金水(金微)州都督府(思结别部、回纥别部), 蹛林州都督府(思结别部同罗、仆固)、贺兰州都督府(契苾部契苾何力家族)等八府。合计九州八府。上元二年,改为中都督府。大周圣历二年,设陇右诸军大使,治所凉州。神龙二年,置嘉麟县。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都督府,督凉、甘、肃三州。景云元年,置河西诸军州节度、支度、营田、督察九姓部落、赤水军兵马大使,领凉、甘、肃、伊、瓜、沙、西七州,治凉州。 景云二年,都督府改河西节度使府,治所姑臧,断隔羌胡。统赤水(天祝县境内)、大斗(民乐县扁豆口)、建康、宁寇(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玉门( 酒泉境内)、墨离(新疆伊吾县)、豆卢(敦煌西城境内)、新泉(景泰县境内)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管兵七万三千人,马万九千四百疋,衣赐岁百八十万疋段。赤水军,在凉州城内,管兵三万三千人,马万三千疋。大斗军,在凉州西二百余里,管兵七千五百人,马二千四百疋。建康军,在甘州西二百里,管兵五千三百人,马五百疋。宁寇军,在凉州东北千余里。玉门军,在肃州西二百里,管兵五千二百人,马六百疋。墨离军,在瓜州西北千里,管兵五千人,马四百疋。豆卢军,在沙州城内,管兵四千三百人,马四百疋。新泉军,在会州西北二百余里,管兵千人。张掖守捉,在凉州南二里,管兵五百人。交城守捉,在凉州西二百里,管兵千人。白亭守捉,在凉州西北五百里,管兵千七百人。开元二年,河西节度使兼陇右群牧都使、河西道支度使、河西营田使等使。开元七年,河西节度增领经略大使。开元十五年(727年),置河西诸军节度大使。长安元年,景龙四年,设九姓节度大使,治所凉州。乾元元年,复为凉州。旧领县三,户八千二百三十一,口三万三千三十。天宝元年,领县五,户二万二千四百六十二,口十二万二百八十一。在京师西北二千一十里,至东都二千八百七十里。咸通二年,设凉州节度使,治凉州,管西(凉)、洮、鄯、临、河州五州。开元十五年(727年),遥领凉州都督兼河西诸军节度大使。
10.潞州大都督府(开元十七年,729年),潞州再次设立大都督府,可能是为应对新的军事威胁。隶属于河东道。开元十七年,以玄宗历职此州,置大都督府,管慈、仪、石、沁四州。天宝元年,改为上党郡。乾元元年,依旧为潞州大都督府。旧领县五,户一万八千六百九十,口八万三千四百五十五。旧于襄垣置韩州,领县五,户七千一十七,口三万二千九百三十六。天宝领县十,户六万八千三百九十一,口三十八万八千六百六十。在京师东北一千一百里,至东都四百八十七里。
11.灵州大都督府(至德二年,757年),今宁夏灵武地区,此时正值安史之乱,设立大都督府主要当时是肃宗即位于灵武。隋灵武郡。武德元年,改为灵州总管府,领回乐、弘静、怀远、灵武、鸣沙五县。二年,以鸣沙县属西会州。贞观四年,于回乐县置回、环二州,并属灵武都督府。十三年,废回、环二州,灵州都督入灵、填二州。二十年,铁勒归附,于州界置皋兰、高丽、祁连三州,并属灵州都督府。永徽元年,废皋兰等三州。调露元年,又置鲁、丽、塞、含、依、契等六州,总为六胡州。开元初废,复置东皋兰、燕然、燕山、鸡田、鸡鹿、烛龙等六州,并寄灵州界,属灵州都督府。天宝元年,改灵州为灵武郡。至德元年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升为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灵州。旧领县五,户四千六百四十,口二万一千四百六十二。天宝领县六,户一万一千四百五十六,口五万三千一百六十三。在京师西北一千二百五十里,至东都二千里。
凉州大都督府
12.荆州大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年),今湖北荆州,长江中游的重镇,是南方防御的重要关口。隋为南郡。武德初,萧铣所据。四年,平铣,改为荆州,领江陵、枝江、长林、安兴、石首、松滋、公安七县。五年,荆州置大总管,管荆、辰、朗、澧、东松、沈、基、复、巴、睦、崇、硖、平等十三州,统潭、桂、交、循、夔、高、康、钦、尹九州。六年,改平州为玉州,改巴州为岳州。七年,废基州入郢州。其年,改大总管为大都督,督荆、辰、澧、朗、东松、岳、硖、玉八州,仍统潭、桂、交、夔、高、钦、尹等七州。其沈、复、睦、崇四州,循、康二州都督并不统。八年,废玉州,以当阳县来属。贞观元年,废郢州,以章山来属。二年,降为都督府,惟督前七州而已。其桂、潭等七州,不统也。八年,废东松州入硖州,又省章山入长林。十年,辰州改隶黔州。都督硖、澧、朗、岳四州,都督从三品。荆州领江陵、枝江、当阳、长林、安兴、石首、松滋、公安等八县。龙朔二年,升为大都督,督硖、岳、复、郢四州。天宝元年,改为江陵郡。乾元元年三月,复为荆州大都督府。自至德后,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荆南节度使。上元元年九月,置南都,以荆州为江陵府,长史为尹,观察、制置,一准两京。以旧相吕諲为尹,充荆南节度使,领澧、朗、硖、夔、忠、归、万等八州,又割黔中之涪,湖南之岳、潭、衡、郴、邵、永、道、连八州,增置万人军,以永平为名。二年,置长宁县于郭内,与江陵并治。其年,省枝江县入长宁。至德二年,江陵尹卫伯玉以湖南阔远,请于衡州置防御使。自此,八州置使,改属江南西道。旧领县八,户一万二百六十,口四万九百五十八。天宝领县七,户三万一百九十二叶四万八千一百四十九。在京师东南一千七百三十里,至东都一千三百一十五里。
13.陕州大都督府(广德元年,763年),今河南三门峡地区,作为中原西进的要地,设立此府可能与安史之乱后局势的调整有关。隋河南郡之陕县。义宁元年,置弘农郡,领陕、崤、桃林、长水四县。二年,省崤县。武德元年,改为陕州总管府,管陕、鼎、熊、函、谷五州,仍割长水属虢州。其年,复立崤县。二年,复割崤县属函州。三年,又置南韩州、嵩州,并属陕府。四年,东都平,割熊、谷、嵩三州属洛州总管府。其年,罢洛州总官,复以熊、谷、嵩三州来属;仍省南韩州入洛州。八年,废函州,以崤县来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又以废芮州芮城、河北二县来属。十四年,改崤县为峡石县。大足元年,割绛州之夏县来属,寻却还绛州。天宝元年,改为陕郡,置军。至德二载十月,收两京。乾元元年,复为陕州,因割蒲州之解、安邑,绛州之夏县来属;仍改安邑为虞邑。广德元年十月,吐蕃犯京师,车驾幸陕州,仍以陕为大都督府。天祐初,昭宗迁都洛阳,驻跸陕州,改为兴德府,县次畿赤。哀帝即位,省,复为大都督府。旧领县五,户二万一千一百七十一,口八万一千九百一十九。天宝领县七,户三万九百五十,口十七万二百三十八。在京师东四百九十里,东至东都三百三十里。
唐朝各大都督府的设立时间与地点反映了唐朝的战略需求:初期的设立多集中在北方和中原地区,用于稳定局势、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期的调整更多地集中在边疆与交通枢纽,反映出唐朝边疆危机的加剧和防御体系的优化。后期则与安史之乱以及边疆防御的恢复和重建密切相关。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
《宋史》外国传八
《旧唐书·卷三·本纪第三·太宗下》
《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