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并不是我首创,乃我四川老乡,有着“厚黑教主”之称的李宗吾先生的观点,他认为孙权心黑如曹操,但犹不及;皮厚如刘备,但还不够;虽然都不能比肩称雄,但二者兼备,却也还能算是个英雄了。
曹操打来,他联刘抗曹;刘备来打,他给曹丕当孙子,向北称臣,好一阵地猛舔;对外,他背刺关羽,还将首级送与曹操,一副走狗之态;对内,周瑜、陆逊死得不明不白,连自己的谥号都敢用“大帝”呼之,这在中国历史上可是独一份,自我感觉好到逆天。
相对于现代人喜欢曹操或刘备的人来说,喜欢孙权的肯定要少许多,我对他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没感觉”,严格说来,可能还稍稍偏一点不喜欢,因为从他身上,实在是找不出一些能够让我喜欢的理由来。
逍遥津公园中的张辽塑像记得很小的时候,母亲带我去合肥逍遥津公园,曾指着园内那高耸的塑像说,这人叫张辽,是三国时的名将,打得孙权落荒而逃;自此以后,在我的印象中,这孙权就是一个骑马狂奔逃命的形象。
及长,小说文章、戏剧电视,再加上史书,关于三国的史迹也看了不少,却也并没有什么颠覆性的改变,再怎么看,也只是一个地方割据势力的军阀头子,相比于曹操一统天下和刘备光复汉室的雄心,边也不沾的。
很多人对孙权的了解肯定是来自《三国演义》,我也一样,少年的孙权,也算得上意气风发,但可惜的是,在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光辉的掩映下,他并无多少出彩之处,算来最让人能感觉到他英明神武之处,也只是赤壁战前,那挥剑砍去几角的灵光一闪吧。
《三国演义》的精华俱在前半部,吕布、曹操、袁家兄弟,再加上孙家父子等人,好不热闹;而到了后半部,便成了诸葛亮与司马懿二人的舞台,作为重要角色的孙权,似乎隐藏于幕后,后无他什么戏份,成为一个旁观者般的存在,所以,在孙权身上,可圈可点之处着实不多。但是,细细想来,怕也有所偏颇,毕竟在三国时的三大战役中,一个赤壁之战,一个夷陵之战,这两次东吴都是获胜的主战方,且都是在孙权当家之时,要说全部将功绩归于周瑜和陆逊,全无孙权什么事,那也是不合适的。
至少可以说孙权会用人,虽然不像曹操和刘备那样亲临战阵,但能够做到任人不疑,敢于放权,也算是雄主一枚了,当然,也偶有亲征之时,比如在逍遥津,只是空落得个“孙十万”的讽刺。
历代文人对孙权的评价颇高,豪放的辛弃疾写有《南乡子》,其中对孙权是满满地赞誉,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为其扬名不少,而苏东坡的“亲射虎,看孙郎”,谁人能不知,而历代对他的评价,也是正面形象为主。但是,与曹操和刘备一刀一枪打下的江山相比,这出身官二代的孙权的确要幸运了许多,父兄不但给他留下了江左的六郡之地,还给他留下了众多的能臣战将,在“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保障下,他能够稳据江东,尽享那三足鼎立的繁华。
他的军事能力实力不行,亲自率军十万攻打合肥,得称号“孙十万”,却被张辽以八百骑打得个屁滚尿流,也成就了张辽“张八百”之威名,以至于后来张辽病重之时,也不敢再犯境,提起张辽之名便有惊恐之状。
在《三国志》中,陈寿对孙权的评价有个词不为大家所熟悉,这就是说孙权有“勾践之忍”,他上位时在众臣工眼中,也就是一个半大的小P孩儿,权力并不在他手中;但他可以隐忍,作为一名生存主义和投机主义大师,他最终以熬时日,以71岁的高寿熬死了对手,也熬死了众多对他有威胁的臣子。后期的孙权日渐昏庸,每天大醉不已,自负骄矜,嫉贤妒能,残暴专横,为人刻薄猜忌杀戮,只是偏安江左,不参与魏蜀之争,所以,对他后期的所作所为,人们不太知晓罢了。
特别是他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反复无常,“二宫之争”长达八年久,造成朝堂上党争不断,政局动荡,年幼的孙亮继位后,出现大臣专权的混乱局面,最终被西晋攻灭,所以,他也被后人蔑称为“渣权”。
不管别人如何看孙权,反正我是不太看得起他的,“有英雄之志,处英雄之世,居英雄之名,而能力未荷。”他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极善于在内部拉一派打一派,将一个个的能臣武将打压下去,周瑜如此,鲁肃如此,张昭如此,陆逊等等无一不中招,说好了,叫做御下有术,说得不好,便是阴险毒辣。但是,不得不承认,在那群雄争起的大乱之时,东吴以一外来势力,能割据江东七十余载而成鼎足之势,孙权的能力也应该是不弱的,只是其格局太小,在他的辞典中,根本是没有统一这个词的。
辛弃疾曾高歌,“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只是很不幸,他生于群星璀璨之时,不说与曹操、刘备、吕布这些枭雄相比,即使是与他部下的周瑜、鲁肃等一众人相比,他便毫无出彩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