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建文帝到底在哪?
不仅如今的我们对这一历史悬案好奇不已,六百年前,明太宗朱棣在合眼前可能仍对此耿耿于怀。
自靖难军攻破应天府那一刻,建文帝就成了朱棣心中的一根刺。那日应天府中的大火究竟是朱允炆丧命的坟冢还是他脱逃的掩护?
朱棣
对此,《明实录》和《明史》给出了不同的结论,民间有关建文帝的下落更是有着大量光怪陆离的传说,至今仍然议论纷纷。
那么,一位本应详载生卒年月的帝王最终为何下落不明?建文帝究竟去哪儿了?
朱允炆
一、飞龙当空,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于陛下
32岁之前,朱棣从来没想过自己这辈子会与皇位产生什么瓜葛。
生长在严父慈母温厚长兄的皇家中,年轻的朱棣与二哥三哥一同演武、学儒,接受严格的皇子教育。
按照理想的成长道路,朱棣会成为为大明戍守北疆的藩王,在父亲百年之后当好大哥的左膀右臂。
洪武二十五年,当了25年皇太子的朱标猝然离世。
64岁的朱元璋晚年丧子,他失去的不仅是他最心爱的长子,也是他呕心沥血培养了30多年完美的帝国接班人。
38岁的朱标此时处理朝政已十余年,朱元璋对其是百分之百的信任,太子的整套东宫班子就是朱元璋自己的班底。
朱标
处理朝政十余年来,不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文武百官也俱畏服太子。
更重要的是,太子不但能力出众,而且德行敦厚:尊父母、护兄弟、敬师长。处理宗族事务却从不徇私枉法,而是情理兼备。
朱标越完美,他离世时朱元璋就越痛心。然而储君是国本,64岁的朱元璋必须要考虑新的后继之君。
朱元璋
而依据传统的宗法制,嫡长子去世,应当由嫡长孙作为接班人。不过此前这种情况大多还是出于“国赖长君”的考虑选择立其他儿子。
或许是出于对朱标的惋惜,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当年便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正式的帝国接班人。
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尤其是太子朱标的同胞兄弟秦王晋王燕王不干了,老父亲没有从他们之中选太子,而是直接册立了朱允炆这么一个黄口小儿。
朱允炆
更何况朱允炆的嫡长孙身份本就是因为朱标的嫡妻常氏和嫡长子朱雄英皆已病故,而白捡的便宜。
忿忿不平的同时,由于朱元璋的鼎力支持(如对蓝玉等军功重臣的清理等),朱棣和哥哥们又无可奈何,辅佐哥哥与辅佐侄子归根结底也都是作人臣罢了。
朱元璋临死前留下过两道遗诏,一是各地藩王在朝内有奸臣时可起兵靖难,二是皇帝在藩王尾大不掉时可以削藩。
甫一即位,朱允炆便将砍刀对准了自己这些叔叔王爷。一年之内,周、齐、湘、代四王被废,湘王为证清白自焚而死。
此时宗室里年龄最大的燕王朱棣已经坐不住了,朱允炆还没对自己下手,无非是因为自己年龄最长又手握重兵,怕打草惊蛇而已。
朱棣
而今数位藩王已除,削藩很快就要削到自己头上。趁着自己的三个儿子全部回到北平,朱棣利用自己在北平经营近20年的心血举兵,遵朱元璋遗诏“奉天靖难”。
四年后,当朱棣站在应天的皇宫大殿上听着群臣中“皇上万岁”和“燕贼篡逆”的呼声夹杂,不知是否会回想起北平起兵的那一刻,不知是否会回想起在济南城山穷水尽的那一刻。
但至少现在他赢了,欢呼也好,骂声也罢,他是真真切切坐在了皇位之上。
二、燕师入,莫知所踪
按照旧例,朱棣清算了所有建文旧臣,但对于如何处置建文帝朱允炆本人,朱棣并没有一个完美的办法。
在此前的大一统王朝,还从未发生地方藩王起兵造反、最终夺权成功的情况,朱棣是第一例。
对朱棣而言,如何解决他藩王出身造反夺权的政治合法性问题才是重中之重。
此时最好的粉饰太平的办法,便是由正统继位的皇帝朱允炆出面下一个禅位诏书,从而堵住天下悠悠之口,维持皇家的体面。
不过,这场大戏的关键角色建文帝却怎么也找不到,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燕军破城的那一刻,应天府内已燃起熊熊大火,从大火中抬出的只有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
据《明实录·太宗实录》记载,朱允炆“遂阖宫自已焚燃……中使出其尸于火中”。
朱棣确定发现的就是建文帝的尸身,不仅痛苦哀嚎,还在日后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为朱允炆“叫冤”,极力打造一个清君侧的仁厚长辈形象。
既然正史《明实录》中这样写,为何有关建文帝的下落还会有大量出家为僧、遁入道门甚至流亡海外的民间传说呢?
最主要的因素就在于另一部正史《明史》中截然不同的记载:“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燕王……指烬中后骨以为上”。
按照《明史》的记载,朱允炆的皇后的确已死,但建文帝却靠着程济奉上的僧服伪装成和尚逃跑了,朱棣入宫后发现的尸骨并非建文帝本人。
离宫后朱允炆究竟去往何处也是众说纷纭,有说出家为僧的,也有说做了道士的,在西南、东南等地甚至陆续发现了不少建文帝曾隐居在此的“踪迹”。
而且,朱棣本人的种种行为更是激起了后世人的揣测。
朱允炆
在自己亲自“认证”焦尸就是建文帝的同时,还把朱允炆的主录僧——溥洽投入大牢十余年只因有人传言溥洽于应天城破当日助建文帝逃跑。
永乐五年,朱棣又派遣户科都给事中胡濙寻访全国郡县搜寻朱允炆的下落,直到永乐二十一年胡濙回到京师,已就寝的朱棣依然接见了胡濙。
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即永乐三年始的郑和下西洋也是为了寻找可能逃亡海外的建文帝。
朱棣这些疑心的表现加之《明史》的白纸黑字,使得建文帝的下落在民间添油加醋的演绎中愈发成为谜团。
朱允炆
首先我们要来看史料本身。
《明实录》是明朝历朝史官将当代敕令诏书奏章及当代大事共同包含其中所形成的史料。
而《明史》则是在清初康雍乾朝所编,为前朝修史这样的大事所动用的国力要超过前者,然而由于距离历史时刻更为久远又使得在可信度上要略逊一筹。
更不用说限于满清本身的政治立场,适度“抹黑”前朝是必要的,造反的靖难之役当然是绝佳的下笔之处。
据明末《弇山堂别集》所记载,朱棣靖难不仅打出遵朱元璋遗诏的旗号,还声称自己是要行周公辅成王之事,
而这一记载也被《明史》采纳并加以演绎,最终成了朱棣以“国赖长君”和“此朕家事”来鸠占鹊巢的故事。
此外,《明史》中的程济不仅为建文帝奉上僧衣,甚至还精确预测了燕王朱棣的造反日期,活脱脱是半仙转世。
依笔者来看,尽管朱棣修改了不少《明实录》中的内容,但对建文帝的记载可以认为是准确的。即使无法辨认,但朱棣更需要建文帝这个身份而非朱允炆的肉身毁灭。
在声称建文帝和皇后太子均已烧死、自己在祭拜太祖陵后“被迫”践祚后,朱棣的政治目的已经实现。
纵使无法让建文帝以禅位的形式退下大位,但在城破时以身殉国也不失为一种“体面”。
朱允炆
相反地,如果建文帝真的被杀,朱棣弑君的恶名恐怕要背一辈子(事实上朱棣也的确为儒家士族所不齿)。
至于朱棣对胡濙的任命,《明实录》中并未记载其是为了搜寻朱允炆,而仅仅是“考察民情”。
而朱棣对溥洽的处罚发生节点也十分可疑,并非在最能追查到朱允炆下落的建文四年,而是自己已经坐稳江山的永乐五年。
朱棣
可以大胆猜测,在朱棣刚继位时,朱允炆之死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永乐初期朱棣的一些政策极有可能激起了一定的民愤,进而导致开始流传出朱允炆未死的传闻,而朱棣对溥洽的处罚更像是对这一传闻的过激处理。
因为如果确如传闻所言,那么朱棣的行为反而更能证明建文帝的存活,这对朱棣的皇位合法性无疑是巨大的冲击。
朱棣
三、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其实,无论建文帝是否死在那场大火中,也不能改变朱棣藩王造反上位的事实,这也是朱棣一生最大的心病。
也正因此,朱棣一生宵衣旰食,要用尽可能多的功绩来证明自己的帝位当之无愧。
通漕运助生产、编纂《永乐大典》、五征蒙古、七下西洋……
看着一手缔造的开疆拓土、百姓安居的永乐盛世,朱棣将自己比作唐太宗李世民——同样是夺位不正,李世民用一生的辛劳和贞观之治证明了自己。
最终,朱棣也如愿获得了足以证明“正统”的“太宗”庙号。
在得位饱受争议的同时,朱棣的丰功伟绩也同样为后人称道。
我们很难确定,朱允炆来做天子真就会比朱棣这个“燕贼”要做得更好。
从这个角度来说,永乐一朝,朱棣一生,足以称得上“知我罪我,其惟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