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思道堪称《雍正王朝》中的灵魂配角,身为胤禛的头号谋臣,为他最终在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令观众始料不及的是,雍正登基当晚没有入主皇宫,反而夜兼程返回潜邸,不是为了给邬思道加官进爵,而是想要除掉这个曾经的心腹。
雍正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邬思道知道得太多了,让一个人永远闭上嘴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他彻底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老谋深算的邬思道在身处险境之时,再度表现出了一位谋臣的功力,他只用了三句话就打消了雍正的猜忌,并以“半隐”的方式,消失在了权力中心之外。
那么,邬思道究竟有多聪明呢?历史上是否真有这个人呢?要想了解隐藏在背后的真相,就要先揭开他的神秘面纱。
二月河在接受采访时,曾十分明确地说道:“我在创作《雍正王朝》时,为了体现出雍正内心的阴暗面,杜撰了一个子虚乌有的历史人物,他就是邬思道。”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很显然二月河在创作邬思道这个人物时,一定借用了某个或一群人身上的特点,这才能让邬思道的形象更加饱满立体。
其实,邬思道的名字也大有深意,“邬”即乌或污,指见不得光的阴暗面;而“思”是说他善于思考和玩弄权谋;最后一个“道”字,暗指他是一个擅长搞阴谋诡计之人。
如果追根溯源,将时间拉回那段波谲云诡的历史中,还真能发现雍正身边,的确有一个如同邬思道一般的人物,他就是雍正潜邸时期的重要策士戴铎。
当然,戴铎只是邬思道这个人物的部分原型,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而且特别善于出奇制胜,说白了搞的全是阴谋诡计。
在九子夺嫡期间,戴铎曾为雍正献计献策,为他赢得皇位做出了重大贡献。历史上戴铎的命运和邬思道一样,在雍正荣登大宝之后,他却并未获得任何奖赏。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雍正登基不久,就随便找了个理由,将戴铎外调至年羹尧处。为了永绝后患,雍正最终以贪污罪除掉了他。
试想一下,戴铎身为雍正夺嫡的肱股之臣,最终却落得个客死他乡的下场,足以彰显出雍正是一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
回过头来再看一下邬思道的遭遇,无论在小说还是电视剧中,邬思道最终都成功脱险,并且和心爱的如月厮守终生。
其实,如果从邬思道为雍正做出的贡献来讲,雍正在登基之后,至少要授予他卿相之权,让他继续辅佐自己处理朝政。
事实上,即便邬思道曾经也曾幻想过,如果论功行赏,自己势必升官发财。所以,当雍正在登基当晚返回王府时,一开始邬思道并未预料到,自己离死神只有一步之遥。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邬思道迅速冷静下来,并快速想到了脱身之法。在雍正尚未开口之前,邬思道便率先抢占先机。
“皇上,我年龄大了,还是一个残废,堂而皇之的立于朝堂之上,恐遭流言蜚语之嫌。”
言外之意,我就是一个兴不起风浪的废人,没必要忌惮我,更不要送我去见阎王爷。
雍正刚要说话之时,邬思道又急忙说道:“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搞一些阴谋诡计还行,可这些都登不上大雅之堂,不适合拿来治国了。”
这两句话说完之后,雍正的心里可谓五味杂陈,邬思道对他而言就像是一件旧衣服似的,曾经给自己遮过风挡过雨,但现在已经不需要了,该扔掉的时候绝不会留情。
在雍正沉思之际,邬思道说出了最关键的一句话:“臣决定‘半隐’,躲在一个您随时能找到的地方,随叫随到!”
此番话说完之后,雍正根本找不到戕害邬思道的理由了,于是只能勉强地答应了。而玩了一辈子阴谋诡计的邬思道,在关键时刻却挽救了自己的性命。
常言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邬思道就像是雍正的一面镜子,反衬出了他内心的阴险和狡诈。对于色厉内荏的雍正而言,绝对不允许别人看到自己真实的一面。
影视剧中的邬思道全身而退了,但历史中的戴铎却没有逃过命运的魔掌,或许这才是真实的历史,其残酷程度,选远超出大家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