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这些年在阅读三国史时,发现了一些被前辈错误解读的细节,今天,我就和大家来分析这方面的话题。
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为了塑造刘备的“仁厚”形象,把刘备入蜀中的一些细节进行艺术创作。例如,按照《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在借口要离开益州时,张松勾结刘备的事情泄露,刘璋将张松处死后,“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
罗贯中创作这段剧情时,就把“关通”解读成了:刘璋采用黄权的计谋,令各将领严守关隘,不许荆州军入益州。
刘璋既斩张松,聚集文武商议曰:“刘备欲夺吾基业,当如之何?”黄权曰:“事不宜迟,即便差人告报各处关隘,添兵把守,不许放荆州一人一骑入关。”璋从其言,星夜驰檄各关去讫。
如此一来,荆州军不能入蜀,刘备军自然也无法离开,所以刘备与刘璋彻底撕破脸,双方交战也在所难免了。
而实际上,“关通”在古文中的释义应该是:勾结、串通。也就是说史实是:刘璋是不许各将领再与刘备来往。而刘备眼见入蜀前的预谋已经败露,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斩将夺关,率军直向成都。
当然,《三国演义》是小说之言,罗贯中有创作成分掺杂其中也不足为奇。刘备刘璋两人因为张松之事而交恶,罗贯中发挥成刘璋宣布严守关隘,就有点为刘备开脱的意思了。
下面来说说史家的事。
清代史学家李慈铭喜欢读史书,并将心得体会著作《越缦堂日记》。他在解读《后汉书·王允传》时,认为这段话有问题:
中平元年,黄巾贼起,特选拜豫州刺史。辟荀爽、孔融等为从事,上除禁党。
——他认为文中的“禁党”应该改成“党禁”。
“党禁”是指汉灵帝执政时期的“党锢”政策,“禁党”则是涉及党锢的党人。李慈铭对“上除”的理解为:上=皇帝,除=废除,他认为原文应该写成“上除党禁”,意思是:皇帝废除党锢政策。
其实,李慈铭是错误理解了“上除”的意思。上除在古文的意思是:提拔,升迁,任命某人为官等意思。原文的意思是:(王允)任命党人为官。
清末民初史学家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解读“生口”一词时也出现过偏差。
他发现史书上,大部分的“生口”释义是抓捕的战俘,充作奴隶;但是,他认为当时(民国时)北方人将驴马称作“牲口”(生口),并举例说《三国志·王昶传》中提到任嘏故事中的“生口”就是牛马。
又与人共买生口,各雇八匹。后生口家来赎,时价直六十匹。共买者欲随时价取赎,嘏自取本价八匹。共买者惭,亦还取本价。
其实,这个故事中的“生口”还是奴隶的意思,大概是卢弼把任嘏交易用的“布匹”之“匹”看走眼了,以为是几匹马吧。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笔者也不过是在读书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这些有趣的事,要知道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为了对某个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时,经常会引用大量的前辈史家的意见,以至于我们看到这些前辈跨越了时间的限制,在集解里各抒己见。
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有质疑、有争论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道理越辩越明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