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一生既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但又引来后世无数的争议和质疑。他以非凡的胸襟和卓越超群的才干,虎视天下,扫灭群雄,一统江山,结束了春秋战国持续数百年的战乱纷争,让百姓从战火流离中解脱出来,可谓善莫大焉。但另一方面,他在位时穷兵黩武,连年用兵,发动对外战争,同时大兴土木,修建规模宏大的万里长城、始皇陵,给百姓带来沉重无比的劳役负担,使得怨声载道。凡此种种,使得他盖棺而论不定,史学界对他的评价至今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有定论。
客观而言,秦始皇一生作为,综合来看积极面大于负面。他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让天下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第一次让天下人感受到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所带来的巨大的便利性和对农业、商业、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推动促进作用。大一统的观念从此代代传承数千年,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领土完整、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等等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因此,秦始皇结束六国纷争,统一天下,打破了人为造成的发展藩篱,结束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应该可以称得上是顺应天意民心、符合历史潮流的大手笔,他建立的秦朝,用过去的老话说,也应该是个“千秋万代、垂之久远”的长治久安之国。然而,事实发展却出人意料,强大不可一世的秦朝,公元前221年立国,公元前207年覆灭,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昙花一现般消失在历史洪流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始料未及的结果?原来,这与秦始皇死前说出的一个字有莫大关系。史料记载显示,秦始皇生前一共有23个儿子,其中最为知名的有四个,分别是扶苏、公子高、将闾、胡亥。四人脾气秉性、德行才干各不相同,最为出众的要数德才兼备的扶苏。
《史记》记载,“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既有秦始皇刚强坚毅的遗传基因,又宅心仁厚,善于识人用人,深得人心。公子高和将闾的才干相对平庸一些,但大德无亏,也并没有什么恶习。而胡亥则与其他三人迥然不同。他生性顽劣凶狠,贤愚莫辨,耽于逸乐,史书称他“残酷暴虐滋己恶,恶既深笃”,是个品行才干一无是处的纨绔之辈。
秦始皇开创的万世基业,必须交给一个可靠的继承人打理,才能千秋万代长治久安,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果挑对了继承人,就可以及时纠正秦始皇的种种偏颇过失,使得秦朝统治更上层楼。然而一旦所托非人,就会断送秦朝。可是,英明一世的秦始皇,偏偏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出了大岔子。
《赵正书》记载,秦始皇外出巡游,途中重病不起。他自知大限将至,“病笃,喟然流涕长太息”,对自己的身后事和秦朝未来表示出极大担心,“哀怜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其议所立。”他担心自己死后会出乱子,会导致他的儿子和天下子民受害,于是让大臣们商议继承人选。
于是,丞相李斯和御史等心腹大臣回奏:“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因为秦皇诸位皇子中,当时只有胡亥在身边,如果舍近求远去京师宣召其他皇子,只怕会被人乘机钻了空子,李斯为稳妥起见,建议就近立胡亥为继承人,以策万全。而这个胡亥,却是个德行才能一无是处的人,根本不适合被立为帝国继任者。
关键时刻,李斯等大臣的毕竟只是臣下,大主意还得秦始皇自己拿。如果秦始皇否决这个建议,秦朝历史又会是另一番模样。但秦始皇已经病体支离,精神憔悴,挣扎着回答了一个字:“可”。此后寂无声息,一命呜呼。估计也没顾得上考虑那么长远,十有八九也是怕夜长梦多出乱子,想着尽快把这件事确定下来,结果他这一个字,却把胡亥推上了大秦皇帝的宝座,使得秦朝一步步堕入混乱和崩溃的深渊。最终胡亥不出意料地断送了他父亲的万世基业,大秦朝就此成为一个只有14年国运的短命王朝。
参考史料:《赵正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