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发明家之一。
他以其博学多才、智谋过人、忠心耿耿而闻名于世,被后人尊称为“诸葛亮先生”、“卧龙先生”、“忠武侯”等。
他曾经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并在刘备死后托孤于他,让他为蜀汉的大业而奋斗。他在位期间,多次北伐曹魏,力图恢复汉室,但最终因病而逝,未能实现他的心愿。
诸葛亮虽然是一代英雄,但他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一生中,也犯过一些错误,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他下令斩杀了三名蜀汉的大将,分别是刘封、马谡和魏延。
这三次错误的决定,不仅断送了三位忠勇的将领,也使得蜀汉的北伐事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如果诸葛亮能够留下这三人中的任何一人,蜀汉的命运可能就会有所不同,甚至有可能一统天下。
刘封:拒绝援助关羽被赐死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力大无比,勇猛过人,曾经在征讨魏国、吴国、南蛮等战役中表现出色,被刘备看作亲生儿子一样,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培养他成为下一代的大将。
刘封也对刘备忠心不二,曾经在刘备被曹操追杀时,为了掩护刘备,不惜与曹操的大军单挑,差点丧命。
刘封的死因,是因为他拒绝了援助关羽。
公元219年,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被魏国的曹仁、徐晃、于禁等人围攻,同时又被吴国的孙权背后下手,陷入了绝境。
刘封当时驻守上庸,本可以前去救援,但受到孟达的劝阻,他没有敢行动。孟达是刘备的旧部,曾经跟随刘备征战,但后来叛投曹操,成为了曹操的心腹。
孟达对刘封说,上庸刚刚稳定下来,如果出兵救援关羽,可能会引起内部的动荡,不如坐观其变,等待时机。
刘封虽然心中不忍,但也没有反驳,只是派了一些小部队去支援关羽。
刘备得知刘封没有救援关羽的事后,大怒,把刘封召回成都追问。刘封解释说,他也想救援关羽,但上庸刚刚稳定下来,他担心内部出现变故。
刘备勃然大怒,指责刘封没有思想准备,要斩了他泄心头之恨。在这时,诸葛亮挺身而出,对刘备说:“刘封勇猛难以控制,将来可能叛变。您不如趁此机会除掉他,以免后患。”
刘备相信了诸葛亮的话,直接下令给刘封下毒酒。刘封喝下毒酒后,痛苦地倒在地上直至死去。他临死时心中充满了怨恨,他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孟达的建议投奔魏国。
诸葛亮为什么要劝刘备杀掉刘封呢?
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一种是诸葛亮真的认为刘封是一个潜在的叛徒,因为刘封曾经与孟达有过交情,而孟达是曹操的亲信,所以诸葛亮怀疑刘封会跟孟达勾结,对蜀汉不利。
另一种是诸葛亮是为了保护刘备的威信,因为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如果刘备因为一时的气愤而杀了他,可能会引起蜀汉的不满,所以诸葛亮就找了一个借口,让刘备有理由杀掉刘封,以示刘备的决断和威严。
不管是哪种解释,诸葛亮的这个决定实际上断送了蜀汉的前途。
如果刘封活下来,他肯定会成为蜀汉北伐的主力,当时魏国的老将已经迈入衰老期,而刘封以其勇猛可以在战场上大杀四方。
刘封精通兵法,曾研读六韬三略,而且从小跟随刘备征战,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他如果存活,定能带领蜀军决心决战中原,一统天下。
刘封如果能够救援关羽,也许关羽就不会被孙权所杀,蜀汉就不会失去荆州,也不会与吴国结仇,而是可以联合吴国对抗魏国。
刘封如果能够活下来,也许他就能继承关羽的衣钵,成为蜀汉的第一大将,带领蜀军攻破魏国的长城,进入中原,实现刘备的遗愿。
可惜,诸葛亮没有看到刘封的价值,而是为了一时的气愤,就断送了刘封的性命,也断送了蜀汉的前途。
马谡:失守街亭被斩首
马谡是蜀汉的一名谋士,也是诸葛亮的弟子之一,与姜维、费祎、杨仪等人并称为诸葛亮的四大弟子。
他以其才华高超、学识渊博而闻名,曾经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参与了蜀汉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为蜀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曾经跟随诸葛亮北伐,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曾经在祁山之战中,击败了魏国的名将张郃,为蜀汉赢得了一场大胜。
马谡的死因,是因为他失守了街亭。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他派马谡守住街亭,以防魏国的援军。
街亭是蜀汉北伐的重要据点,位于汉中和长安之间,控制了蜀汉和魏国的交通要道。
马谡到达街亭后,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指示,修筑坚固的城墙,而是只用了一些草木和泥土,搭建了一些简陋的营垒。
他认为,街亭地势险要,四面环山,不易攻打,而且他有自信,凭借自己的智谋,可以抵挡魏国的任何进攻。
魏国的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北伐的消息后,立即率领大军前来救援。他到达街亭时,发现马谡的防御十分薄弱,便下令全力攻击。
马谡虽然奋力抵抗,但无法抵挡魏军的猛攻,很快就被攻破了街亭。马谡想要逃走,但被魏军的追兵所擒,被送到司马懿的面前。
司马懿对马谡十分敬佩,想要招降他,但马谡拒绝了,坚持不屈。司马懿无奈,只好下令斩了马谡的首级,送到长安。
诸葛亮得知马谡失守街亭的消息后,非常悲痛,他说:“马谡是我门下的弟子,我本想让他继承我的遗志,但他却因为自负而失去了街亭,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诸葛亮也因为马谡的失误,而被迫放弃了北伐,退回了汉中,浪费了一次良机。
诸葛亮为什么要派马谡守街亭呢?
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一种是诸葛亮真的信任马谡,认为他是一个有才能的谋士,可以担当重任,所以让他守住街亭,以期他能够发挥他的作用。
另一种是诸葛亮是为了考验马谡,因为马谡虽然才华高超,但也有自负的毛病,不愿意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诸葛亮就想让他在街亭受到一些挫折,让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不管是哪种解释,诸葛亮的这个决定实际上也断送了蜀汉的前途。
如果马谡能够守住街亭,他肯定会成为蜀汉北伐的智囊,当时魏国的名将已经死去,而马谡以其智谋可以在战场上运筹帷幄。
魏延:谋划割据被杀
魏延是蜀汉的一名大将,也是诸葛亮的心腹之一,与张飞、赵云、黄忠等人并称为蜀汉的五虎上将。
他以其勇猛善战、敢于进取、善于变化而闻名,曾经在征讨魏国、吴国、南蛮等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蜀汉的北伐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魏延的死因,是因为他谋划了割据。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他派魏延为前锋,率领精锐部队,直取魏国的首都洛阳。
魏延一路杀敌无数,一度打到了魏国的重镇长安,威震中原。但就在这时,诸葛亮因病而逝,蜀汉的北伐计划被迫中止。
魏延得知诸葛亮的死讯后,十分悲痛,但他也有了自己的打算。
他认为,诸葛亮死后,蜀汉的政治将会陷入混乱,而他手握重兵,占据了魏国的要地,不如趁机割据一方,建立自己的势力,以期日后一统天下。
魏延的这个想法被杨仪发现了,杨仪是诸葛亮的另一位弟子,也是诸葛亮临死前任命的后继者,负责指挥蜀军撤退。
杨仪对魏延十分厌恶,认为他是一个野心家,不忠于蜀汉,不配跟随诸葛亮。杨仪立即下令,让魏延率领部队回到汉中,以便统一指挥。
魏延不愿意听从杨仪的命令,他觉得杨仪是一个文弱书生,没有军事才能,不配指挥他。他拒绝了杨仪的命令,准备与杨仪决一死战。
杨仪得知魏延的反叛后,非常愤怒,他说:“魏延是一个不忠不义的小人,他竟然想要背叛蜀汉,破坏诸葛亮的遗志,我一定要把他斩于马下,以正国法。”
杨仪立即派出马岱、张嶷等人,率领精兵,前去迎战魏延。
魏延虽然勇猛,但他的部下并不都支持他,有些人对他的割据之心感到不满,有些人对杨仪的威望感到敬畏,有些人对诸葛亮的遗命感到忠诚,所以他的部队很快就出现了动摇和叛变。
马岱等人趁机发动攻击,杀死了魏延,斩了他的首级,送到杨仪的面前。
杨仪得到魏延的首级后,非常高兴,他说:“魏延是一个罪大恶极的叛徒,他死有余辜,我为蜀汉除掉了一个祸害,也为诸葛亮报了一箭之仇。”
杨仪也因为杀死了魏延,而被蜀汉的朝廷赏赐了金银财宝,升了官职,成为了蜀汉的重臣。
诸葛亮为什么要派魏延为前锋呢?
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一种是诸葛亮真的信任魏延,认为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可以担当重任,所以让他为前锋,以期他能够打开魏国的防线,直取洛阳。
另一种是诸葛亮是为了利用魏延,因为魏延虽然勇猛善战,但也有野心的毛病,不服从命令,不合群众,所以诸葛亮就想让他为前锋,以牺牲他为代价,吸引魏国的注意力,为蜀军的主力创造机会。
不管是哪种解释,诸葛亮的这个决定实际上也断送了蜀汉的前途。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