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千里跃进大别山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说它实际上是一场经济行动呢
迪丽瓦拉
2025-07-05 17:02:21
0

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刘伯承元帅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那刘邓大军为什么要千里跃进大别山呢?过程中又出现了什么样的反复考量,结果到底是失败还是成功?又为何说它的本质是一场经济行动呢?

其实,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起因,是解放区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以陕北为例:1947年陕北地区遭遇数十年不遇的旱灾,导致粮食产量必然要大幅减少,陕北地区的军政人员和老百姓,当时连吃饭穿衣都成问题。

当然,除了旱灾以外,胡宗南对陕北的军事进攻,也消耗了陕北大量的人力物力,严重地影响了解放军未来几年的战争潜力。

根据后来统计的数据显示,1947年陕北根据地的总人口,从1946年的150万锐减到90万;耕地面积从1513万亩降低到1150万亩;粮食产量从5.49亿斤减少到2.71斤;物价更是上涨了34倍,粮价上涨了80倍,陕北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而就在陕北经济濒临崩溃的时候,因为战争频繁,陕北的脱产军政人员从6.5万人,陡然间暴增到17万人,这样的情况犹如雪上加霜,令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忧心不已。

在战争年代,不论如何都要保证军队的粮食供给,所以边区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向农民增加税收。一边是旱灾导致的产量减少,一边是因战争的需要增加税收,令陕北农民的负担非常重,已经超过能承受的临界点。

在这样恶劣的经济状况下,被说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斗了,能吃饱穿暖活下来都不容易。当时连转战陕北的毛主席,为了能节约粮食,每天都只能吃两碗黑豆饭,常年处于饥饿状态,饿得浑身浮肿,甚至还因营养不良而晕倒过。

不仅是陕北的经济情况十分严峻,其他根据地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粮食危机和经济危机。当时所有根据地的人口加起来也不过1亿,还都是穷困山区,人力物力非常有限,如果任由粮食危机和经济危机继续下去,迟早会被占据全国3亿人口和大部分城市,且拥有美国援助的蒋介石军队给拖垮耗死。

正如孙子兵法有云:“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可举矣。”在战争中经济和粮草,要么耗之于我,要么耗之于敌,二者只能选一个。

当时,蒋介石的大战略是通过物资封锁与军事打击相结合,以此来消耗解放区的经济,让解放军自行崩溃。那么毛泽东主席在再三思索后,便决定下一步险棋,反其道而行之,派兵去消耗蒋介石国统区的经济,给解放区争取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毛泽东主席与中央领导们商议过后,决定派解放军到外线作战,并且把解放区的敌军吸引到国统区。此时,解放军能到外线作战的只有三支部队,晋冀鲁豫的刘邓大军,山东的陈粟大军,以及陈庚和谢富治兵,而最适合做进攻主力的,便是面前没有敌军重兵的刘邓大军。

于是,毛泽东主席在1947年7月23日给刘邓发电报,电文大意如下:

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下定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要与敌纠缠;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军向我进攻,打运动战……

此时的刘邓大军,已经在豫北“七战七捷”,在鲁西歼灭国民党军5万余人,缴获的枪炮电台汽车不计其数,队伍规模更是发展到12万余人,其实并不愿意放弃根据地到外线作战。

而且不要根据地作战,可是兵家大忌。自古以来行军打仗,孤军深入都是最危险的,一旦作战不利,必然要全军覆没。远有唐朝末年的黄巢作战,近有太平天国的李开芳北伐和石达开西征,都无一例外地失败,这些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啊!

因此,刘邓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们给毛泽东回电,表示了完全拥护中央的主动进攻的措施方针,同时也报告了目前南下的困难。

比如:炮弹消耗殆尽,俘虏需要消化,经费只有数10亿法币,不足半月开支等等。如果能继续在内线作战再作战两个月,缴获更多的辎重,南下的困难就会小很多。

但当时的形势已然刻不容缓,哪里还能给刘邓多一些的准备时间呢?

毛泽东主席对于刘邓的回复,其实并不满意。他于7月29日再次电告刘邓:“来电均悉,刘邓休整半个月后,仿照原来计划,第一步依托豫皖苏,争取大量歼敌,两个月后看情况,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

同时,毛泽东主席还在这份电报中表明:“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果陈谢和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部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毛泽东主席在电报中,虽然是用商量的口气,但刘邓还是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陕北的情况甚为困难”,即说明陕北支持不住了,再不支援的话,陕北根据地就要彻底丢了。

而中央在陕北,毛泽东主席和诸多中央领导人在陕北,要是他们出现了意外,那么中国的革命事业,解放全国的历史大业,必然会遭到重创。

这时,所有的问题都抛到了刘邓手中。究竟是要装备和兵力,还是要陕北以及全国战略反攻的大局?这是一个只能以集体利益为选择的问题。这已然不是一个军事任务,而是一个政治任务,经济任务,哪怕把12万人的部队拼光了,也得服从命令。

很显然,刘伯承和邓小平邓这两位伟大的革命家,已经作出了历史性的决定。

1949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开始南下,经过敌占区和黄泛区的时候,由于行动困难,不得已把重武器都扔掉了。28日进入大别山区时,基本上是人手一杆步枪,重武器和粮食衣物都没有。在差不多的时间,陈粟和陈谢部队也分别从东西两侧南下,解放战争至此转入反攻阶段。

由于没有重武器,加上粮食等后勤物资的极度匮乏,导致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损兵折将,部队人数从12万多人锐减到5.8万人,难道“千里挺进大别山”就算失败了吗?

当然不是,刘邓大军遭受的只是战术级别的损失,在全国战略反攻的层面来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其实是成功的,是意义非凡的。

1948年8月,陈毅元帅给刘邓大军讲话时,就如此说道:“我们这次反攻的决定性胜利就是把蒋介石的战略方针破坏了,把战争的包袱扔给了蒋介石。”

从这个层面来看,我们才能够明白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意义,才能懂得毛泽东主席的战略部署,而亲自指挥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刘伯承元帅,也因此迎来军事生涯的最高光时刻,不仅促成了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还缓解了陕北的经济危机,实在是居功至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回... 夏朝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 但和之后的王朝相比,这个朝代的存在感弱了很多。比...
原创 中... 众所周知,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源远流长,而这几千年来,闻名于世的城市也有不少,例如各朝各代的国都...
原创 中... 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遗址”中,考古发现一片牛肋骨,上面刻有成行的文字,表明殷墟之外还有甲骨文。...
原创 意...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小国的生存本身那是非常艰难的,尤其是对那些袖珍小国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对于大...
原创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趁苏联不备发动“巴巴罗萨”计划,经过半年的战争,最远打到了莫斯科郊外。 但是...
原创 武... 在牧野之战中,武王取得大胜,随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於郊”,至此武王完成军事上的灭商大业,但这...
原创 西... 《山海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是说:西王母的形状“像...
历史地量时刻!全躺平了? 今天的市场无聊到无从下手,又是看跨境ETF表演的一天。打开微信群聊,大伙都在emo,感觉此时很适合高...
原创 日... 日本天皇在他们的国家有着至高无上的身份,天皇的女儿也都是养尊处优的公主,所以公主的婚姻大事一直都受到...
原创 第... 文/寂寞的红酒 1941年6月22日,德国纠集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多个国家出动550万军队全面进攻苏联...
原创 苏... 苏联解体的给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如何重大,我们就不必赘述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苏联解体给俄罗斯带来的巨大...
原创 鲁...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金钱是被铸造出来的自由。”只有了金钱我们才能不愁于生活的贫苦,为此,无数的...
原创 盘... 中华文化素以源远流长而著名,尤其是在文化体系中丰富的神话传说内容,让我们开到了原始先祖们的智慧,即使...
原创 他... 1985年,戈尔巴乔夫掌管苏联后开始改革,但是所谓的改革并没有缓解苏联内部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其中...
原创 两... 【历史】从古代历史来看,河流经常作为国家的分割点,如古代中国,划江而治的王朝很多,南宋,南梁,南陈,...
原创 韩... 引言 在《朱子语类》中有这样一段话:“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无论是个人还...
原创 如... 中国人都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然而有时候不该的心软,却会造成更大的伤亡。比如亨利坦迪,一生都在...
原创 中... 中国的历史很长,而且大部分历史都是战争史,每逢朝代更换,中国都会涌现出大批名将,从秦朝时期的白起、王...
原创 乌... 苏联是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唯一能够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苏联的存在曾让西方国家非常恐惧。...
原创 织... 织田信长是日本历史上最有名的大名,一生致力于结束乱世、重塑封建秩序;而且他的确暂时做到了,通过多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