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722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皇帝郭荣死后,在自己手下亲信的帮助下,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跃成为后周皇帝,占领了郭荣儿子郭宗训的政权地位。宋太祖赵匡胤在成为后周皇帝以后,把后周改为宋王朝,但是那个时候中国本土领土还不完整。随后,宋太祖赵匡胤在宰相赵普的提醒之下,意识到自己手下的那些将领可能存在隐患。
于是,来了一个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把那些跟着他一些的亲信将领,全部派到地方去担任地方首领,但是却不给他们权力,只有荣华富贵。
因为宋太祖赵匡胤获得皇位的方式,让他十分忌惮那些武将会拥兵自重。所以他定下了自己的原则:不让大臣拥有权力,如果到不得已的时候,需要那些大臣有权力,那也不能有权力太长的时间。
所以宋王朝的政府结构就是中枢三个机构,分别是中书省(行政机构)、枢密院(军事机构)、三司使司(财政机构)。
中枢三个机构并不是归宰相所管的,他们是直接归皇帝亲自管。虽然看起来,宰相统领全局,但是也不过是表面上统领全局,但是除了有特殊的命令,否则他是不能过问枢密院(军事机构)和三司使司(财政机构)的事情的。
不仅如此,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规定,就是自己部门的首长,只是空有一个职权,而不是真正能够掌管这个部门。
反而由别的部门的副首长来处理这个部门的事情。这可见,宋太祖赵匡胤有多么害怕这些人能够拥有权力。
不仅是这样,地方政府上,根本不设立正式的州长,所有的州长全部都是临时性的,他们的本职工作都在中央,去地方担任州长一职,也不过是暂时代理随时可能被调走。
那么在军事上,就更为可笑的了。宋王朝有两种武装的部队:一种是国防军就是禁军,而另一种则是地方团队的地方军。
那些地方上的军队,全部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他们分散在全国各个地方,维持地方的安全。而那些国防军则全部都是精兵强将,他们都在首都开封。
如果遇到战争的话,中央政府就委派一个文职的官员带兵出征,有的时候更加过分的是由宦官担任领导。总之,是不可能让一个武将去拥有权力从而带兵出征的。
不仅如此,负责实际来作战的将领,他们虽然是军人出身,但是他们对自己所统领的部众,却一无所知。然后在战争结束以后,文职官员统帅把权力交还给中央政府,而那些负责作战的将领会调到其他部队里面去。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统帅和将领不熟悉,将领们和自己的部下士兵同样不熟悉,绝对也不会出现第二个“陈桥兵变”的情况。
因为有了唐王朝的“牛李党争”的前车之鉴,所以到了宋王朝的时候,那些门第世家几乎已经全部被消灭掉了。而宋王朝政府对那些封爵贵族防范特别厉害,那些亲王、驸马之类的,全部都没有实际权力。
所以国家的统治阶层,几乎全部都是由那些寒门士大夫所担任的。而如果想从平民的位置成为士大夫,有三种方法,一种是上学校,一种是科举考试,另一种则是由人推荐。
科举制度在唐王朝的时候出现,为唐王朝招揽了很多有识之士。不过,到了宋王朝的时候,科举制度更加严格和完整。而且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所以导致那些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更受到重视。
当进士考试及格的那些高级的知识分子,结队朝见皇帝,通过街上的时候,整个开封城的人雀跃欢呼,人山人海。
而且还有一些家里有女儿的父亲们,就站在那个榜单旁边。假如有人名字在榜首之上,那么就要拉着那个人同自己的女儿定亲,可见宋王朝的时候,士大夫地位多高。
其实,宋王朝是一个挺有争议的朝代。一方面,宋王朝的时候,国家经济发达,每年的冶炼出来的铁等物品,远远要超过其他朝代。
不仅如此,宋王朝还有丝绸布匹,可以全部销往海外。还有就是,宋王朝的各方面财赋的收入也是不可比拟。
不过,矛盾点就在于,看起来是好的方面,但是却造成了“三冗”的局面,这也为后来王安石要实行改革变法做下了铺垫。
不过,正是因为宋王朝自己财大气粗不差钱,所以每次打仗都是应付了事。向宋真宗赵恒和辽国耶律隆绪签订的“澶渊之盟”,又或者是宋仁宗赵受益的时候,和西夏王国的赔偿协议。
都是显示出来,宋王朝每次面对都是用着“拿钱消灾”的心态。所以,在他们眼里,也根本意识不到军事力量薄弱的危害性,所以依旧这样,得过且过。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