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都城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来说,既是政局稳定的晴雨表,又是国家对外展示风采的重要窗口,还是引领主流思想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所以,从古至今,无论中外,对于首都的选择从来都不是随随便便的小事,甚至有时还会因为局势的变化以及战略的调整而进行迁都。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国父”孙中山先生,在推翻封建帝制之前,就已经对中华民国的首都选址做出过设想。
他在1902年和章太炎的交谈中曾这样说道:“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则有望称霸亚洲。”
孙中山从不同的战略目标选择了武昌、西安和伊犁三个城市,那么,这样选择的理由都是什么?三座城市各自又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呢?
武昌
“武昌”这两个字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并不陌生,比如: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开端,便是武昌起义、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写过“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壮阔诗篇。
但是,熟悉名字跟了解还是有些差别,就像很多人总有一个疑问,武昌和武汉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又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名词——武汉三镇。
因为当地独特的地理条件,长江和汉江两条大河在这里相互交汇,客观上就把地域分为了三大部分,在不同的地方逐渐成长起了“三镇”。
武昌、汉口、汉阳三座重镇,曾经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城市,在江汉平原的历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武昌是科教文化中心、汉口是经济中心、汉阳则是老工业基地,这样的分工即使到今天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1926年北伐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将三镇合并,“武汉”这个名字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所以中山先生讲的武昌,就是单纯的武昌,和后来的大武汉没有关系。
至于为什么选择武昌,先生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首先就是交通便利,从水陆都能联通东南西北,就像今日的武汉被称为“九省通衢”一样。
其次就是经济状况以及现代化的程度比较高,武昌从南宋时期开始,就已经成为了全国最繁华的大都会之一,近代更是受到洋务运动和开埠的影响,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会与空间。
并且从元朝设立行省制起,武昌就开始承担着全国最大行省——湖广行省的治理责任,城池面积也逐渐被扩建为南方最大。
同时孙中山也提出了武昌的缺点:没有屏障,水患频发,易攻难守,有些类似被黄河影响千年的开封。
但即使是这样,孙中山先生心中的最佳选择还是武昌,认为想要稳固国本,保证辐射面积,只有武昌最合适。
西安
别忘了,孙中山在考虑首都选址的时候是有前提的,前面的武昌是“谋本部”,即管好国内的事,不顾其他。第二个选择西安则是为了“谋藩服”。
意思是,如果目的想要边疆平稳,属地臣服,不敢作乱,就要把首都设在西安。这是为何?
清朝末年,不平等条约中国是签了一个又一个,人民蒙难,国土沦丧,清政府自己都已经站在悬崖边上了,对于西藏、新疆、云贵川一带,那更是鞭长莫及了。
没了有力的中央政府,北边的沙俄以及印度的英国殖民者,便开始对中国边疆进行了蚕食和分裂。把西安作为首都,那自然就可以对这些地方有一些影响力了。
西安古称“长安”,这名气那可就要大得多了,凭借着13个王朝在此定都,西安稳稳坐在中国古都的头把交椅上。
西安今天是陕西省的省会,位于关中平原腹地,自古以来就有“金城千里”的美誉,“丝绸之路”从这里出发,中国城市的布局大都以古长安城为定式基础建设。
赳赳老秦、泱泱汉风、辉煌大唐,都与西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就是这么一座古都却从宋朝开始逐渐落寞,受到关注的目光也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
首先就是自然条件的改变,关中平原已经算是比较深的内陆了,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资源的开发,水资源开始变少,土地荒漠化也开始加剧,西安开始承受不了更多的压力了。
其次就是政治原因,西安的位置有些过于偏向西北了,并且周围山地的包围也让西安辐射外界的能力弱化,枢纽能力和北京、郑州、武汉这些城市相比也要差上一大截。
最后就是,因为社会动荡,多年战乱,尤其是唐朝末年,长安城被大火烧成了一片废墟,这样的打击使得长安根基受到影响,再也没能恢复到最辉煌时的样子。
伊犁
除了针对国内、针对周边的选择,孙中山先生还有一个更为博大的胸怀和愿景,那就是称雄亚洲,睥睨全球,而要支撑这个梦想,孙中山认为就必须把首都定在新疆伊犁。
许多人看到新疆,估计就会觉得中山先生是在异想天开,痴人说梦,新疆虽然是个好地方,不仅要面临自然条件的挑战,而且新疆的位置也太过于偏远了。
有这样疑问的朋友别忘了,选择伊犁做首都的条件是“谋大洲”,并且伊犁这个城市在新疆属于一个特殊的存在,被誉为“塞上江南”,气候宜人、资源丰富、风景优美。
伊犁在地理上相当于中国的西大门,经此可以直接前往中亚各国,畅通无阻,周边还有许多重要的通商口岸,对外联系十分紧密。
当地还拥有相当储量的矿产资源,乾隆年间,伊犁就已经建起了采铅场,为全国军队生产军火铅弹,之后又逐渐建起了煤矿和采铜厂。
所以从很久之前开始,伊犁就已经具有了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左宗棠当年抬棺出征收复新疆,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收复伊犁。
由于伊犁的特殊地理位置,列强在瓜分侵略中国的时候,目光也往往会盯上伊犁,边境的建设和重视,也给了伊犁难得的发展机遇。
如果中国的目标是“谋大洲”,那么位于欧亚大陆中心位置的伊犁,自然会被考虑成为首都的第一选择。
尾声
想法归想法,理想也只是理想,现实条件的制约让孙中山最终选择了南京,一直到国民党反动派败逃台湾,“虎踞龙盘”之地终究还是没能继续被选做首都。
新中国成立,北平摇身一变成为了北京,古老的紫禁城又重新焕发出了自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