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司令陈毅政委:这个组合现实吗?答案是不,看看他们的经历!
陈毅和粟裕的组合在我军历史上鼎鼎大名,他们一个是元帅,一个是大将之首,一个是坐镇指挥的华野司令员,一个是专管打仗的副司令员(一度代理司令员),为消灭蒋家王朝、新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但就两人的分工来看,陈毅虽然是最高负责人,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却明确指示,由粟裕来负责作战,很有点让陈毅放手给粟裕专心指挥军事的意思;特别是在淮海战役中,干脆把陈毅调到中野,一方面加强中原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有让粟裕摆脱顾虑放心大干的考虑。
事实证明,这可以算得上是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最英明的决策之一,淮海战役几位领袖人物通力合作,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专门负责指挥中野,粟裕主要指挥华野,两大野战军一共歼灭敌军55万,创造了解放军歼敌史上的记录。
结合陈毅和粟裕的特点来看,陈毅的专长是综合能力强、擅长抓政治工作、善于调配各种资源、人脉广、资格老、威望高,同时和中央领袖们关系都非常好,而粟裕则是个纯粹的军事干部。这有点像华北战场的聂荣臻,聂荣臻是综合能力很强的一把手,而徐向前则专攻军事。
就像有很多军事爱好者假设华北战场让徐向前当司令员、而让聂荣臻当政委一样,华东战场如果换了粟裕任司令员、陈毅当政委的局面会怎样?
当然这只是假设,历史不能重新来过,就像让徐向前当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任政委一样,这只是理论上完美的组合,因为实际没有发生过。而粟裕当华野司令员、陈毅当政委的情况,也只是一种假设,也许这样会带来更辉煌的战果,但只是“如果”。
但要真正考虑这个“陈粟新组合”的话,从现实的角度看,粟裕主军、陈毅主政的组合,在理论上并不可能发生。
陈毅和粟裕这两种杰出的军事家,革命轨迹有很多的重合之处。
早在南昌起义后期,陈毅协助朱德整顿部队、发动湘南起义以及井冈山会师的时候,粟裕一直在朱德、陈毅的部队中。
陈毅成为井冈山重要革命领袖的时候,粟裕的军事天才也逐渐显露出来。两人又一直同为中央苏区时代重要将领,陈毅是西方军总指挥和江西军区总指挥,而粟裕则在长征前夕担任红7军团参谋长,陈毅职务略高于粟裕,陈毅是军团级,粟裕则是准军团级。
两人都没有参加长征,陈毅是因伤,粟裕则是率红7军团执行任务。因此,两人同为南方八省游击战争的代表人物,但陈毅是苏维埃政府办事处主任,更是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因此,陈毅此时职务明显比粟裕高一块。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皖南事变”之后,陈毅成为新四军代军长,而粟裕是陈毅手下的师长。到了解放战争,陈毅是山东军区司令员和山东野战军司令员,而粟裕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二人看似平级,但陈毅同时是华东局副书记,陈毅职务仍然比粟裕高,而且,华中的军事是受陈毅战略管辖的。
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成为华东野战军之后,陈毅是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后来陈毅调中原,粟裕成为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这一时期是粟裕的高光时刻,但职务仍然没有超过陈毅。
一直有民谣说“粟不离陈,陈不离粟”,但这话要看怎么说。陈毅在军事上确实离不开粟裕,解放战争中华野那些大仗、恶仗都是粟裕打的,而说粟裕离不开陈毅,更多的是需要陈毅起到协调和坐镇作用,毕竟粟裕是新四军干部,而山东野战军那帮更根正苗红的八路军115师系统的悍将如王建安、宋时轮、许世友和陈士榘他们和粟裕不熟悉。
到淮海战役的时候,陈毅基本没和粟裕在一起工作了,他被调中原,一是加强中原领导,二是给华野粟裕让路,三是协调刘邓关系。这段时间粟裕反而发挥更好,这场大战解放军一共歼敌55万,粟裕的华野就占了绝大部分,这时“粟不离陈”就不太合适了。
但也不能忽视另外一个问题,等到“粟不离陈”的时候,华东野战军已经成立一年半了。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说“粟裕当司令员、陈毅当政委”的说法其实是行不通的,在理论上就不靠谱,1947年1月华东野战军刚成立的时候,让粟裕这个从来没有参加过八路军的人领导八路军出身的原山东野战军将领,根本不可能。
所谓“粟不离陈”,更多体现在华东野战军成立中前期。而济南战役打完之后,粟裕在华东野战军已经如鱼得水,原来不太服气的那些高级将领,要么被粟裕精湛的军事指挥艺术折服,要么已经淡出一线指挥,这个时候要让粟裕独立指挥华东野战军才算有可能——但这离全国解放已经很近了,有什么必要临阵换将呢?
再说,陈毅从南昌起义开始一直到华东野战军,都是军队的最高军事主官,从井冈山三巨头一直到“皖南事变”力挽狂澜重建新四军,再到华东野战军的成立,陈毅都是最关键的人物;而他在暂离华东的时候也没闲着,邓小平赴延安的时候,中原局的工作由陈毅一人主持,刘邓两位中野最高军、政负责人的关系也多亏陈毅的协调,如此大功,怎好说换就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