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千古君臣楷模”,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雍正和年羹尧。在雍正继位初期,他亲口对心腹爱将年羹尧说了这句话。可是几年后,这位战功赫赫又有从龙之功的将军就成了看守城门的小兵,子侄也死的死,贬的贬。我们在这个不辩证雍正和年羹尧的孰是孰非,只说但从这个结果看,这两位当不得千古君臣楷模。
在我看来,当得起这六个字的,当属宋神宗和王安石,与这一对君臣相比,唐太宗和魏征都算不上,更不用说雍正和年羹尧闹的笑话。
先来看看唐太宗和魏征,唐太宗善于采用好的建议,兼听则明。魏征则善于提出好的建议,于是君臣相处融洽。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也是痛哭流涕,说从此身边少了一面镜子。可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唐太宗善于纳谏,为什么当时满朝文武中,只有一个魏征青史留名。我相信善于提建议、能找到国家弊病并提出好建议的人一定不少,但为什么只有魏征能得到唐太宗高度赞赏? 一定是魏征懂唐太宗,他知道建议怎么说皇帝才能接受,才能听得进去。简单来说,他是揣摩透了皇帝的心思,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按照皇帝的喜好提建议。而其他人,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提建议,至于皇帝听了什么感觉,我不管。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若是没有宋神宗和王安石,魏征和唐太宗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君臣相处范本。可是一比较,就会发现唐太宗对魏征也没有那么好。 王安石是以变法出名的,我们再来说说王安石的变法前辈们怎么样。因为每个朝代的大环境都不同,皇帝性格也不同。咱们就看同样是宋朝,同样是儒雅之君的两个皇帝对待变法人员的态度。在宋神宗之前的宋仁宗时代,也有一次变法,史称“庆历新政”。这次变法是由宋仁宗发起的,这位仁德之君找到范仲淹欧阳修等贤臣要改革,要振兴国家,范仲淹就带头为皇帝想对策,提建议,直到颁布“十大政策”彻底揭开变法序幕。本以为皇帝支持,能臣辅佐,这次变法一定能取得成果,但是它只维持了一年零四个月就终止了。主要原因是皇帝不信任维新人员,所以一遇到顽固势力反扑,一听到关于维新人员的风言风语,皇帝就怀疑,然后动摇,然后把这些按照自己想法制定维新条例的大臣通通贬出京城。 庆历新政中皇帝对臣子的态度,就是“天子需要你们时,你们要努力干活。天子不想干这件事了,你们功劳苦劳都没有,还要背黑锅。”但是宋仁宗的这位堂孙子宋神宗在变法上则与他完全相反。宋神宗是决定了就去做,排出千难万难也要做成,并且对出力的官员维护到底。 那么宋神宗和王安石为什么当得起“千古君臣楷模”这个称号呢?这取决于宋神宗对王安石的信任、维护、包容和关心。我们来看看这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第一是信任。
王安石是宋神宗千辛万苦找出了的变法领袖,在两人相处一段时间后,王安石这个原本的小官就成了南京市市长,这是宋神宗在为王安石日后入京攒资历。资历攒的差不多了,又让他回中央担任要职,并极快的升到丞相之位。就是这样还不够,为了使变法更顺利的进行,宋神宗把自己的一些权力下放到丞相王安石手中。可以说因为丞相是王安石,因为变法,宋神宗自愿减少皇权,加强相权。
第二是维护。一次宋神宗和皇后到太后宫中请安,神宗的弟弟也在。一家人聚餐的时候皇后例数王安石变法带来的诸多不变,神宗的弟弟也大吐苦水,说因为王安石变法,自己的别院都被收回了。神宗在这个时候并没有站在亲情这一边,甚至连和稀泥都没有。他严厉指责妻子和弟弟自私的想法,就连太后向神宗施压,让他罢免王安石丞相之位,神宗也没有低头。这在孝道盛行的古代,太难得。
第三是包容。王安石因为变法得罪许多权贵,于是常常有人上书弹劾他。在一次弹劾的奏章中,王安石被说成乱臣贼子,应该立即罢相收监。并且有许多人附和。王安石知道后闭门不出,并且手里的公务都停办了。神宗就写信安慰他,一封没起作用,写第二封。两封不起作用,就写第三封。后来甚至亲到丞相府情王安石出山,这位老先生才回到朝堂。
第四是关心。王安石在朝中时,偶有风寒咳嗽神宗必派御医前去探视。后来王安石到南京养老,神宗在节日和王安石生日是必派官员前去庆祝。又怕他受委屈,破格把王安石的弟弟提拔为南京市市长,临近照顾他。
可以说,宋神宗不仅把王安石当成治国能臣,左膀右臂,更是把他当做前辈来关心爱戴。皇帝对王安石这么好,王安石又是怎么回报的呢?他知道对于宋神宗的心病就是积贫积弱的宋朝如何才能强大,宋朝建国百年来积累的弊病如何才能清除。于是王安石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改革上,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大宋朝焕然一新的画卷。
为了帮神宗达到这一目标,王安石经常需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指责、威胁和诅咒。老爷子定力好扛得住,可是他的儿子却间接因为变法而死。后来王安石离开丞相之位到南京养老,也并非自愿。而是当时宋神宗的压力太大,王安石为了让神宗不为难,也因为变法的各项措施都已完成,所以自请离职,不仅不当丞相,地方官也不当。当时神宗是让王安石选一个喜欢的地方当一把手的,但是王安石为了堵住反对派的悠悠之口,全都拒绝了。历史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是正确的,宋神宗也是正确的。这一对君臣的相处之道,也值得后世效仿。